所谓逆挽诗,就是一首诗歌后面的意思,不是沿着前面的意思顺势写下去,而是立即收住,独出心裁,另立新意,从而使全诗构成一个完美和谐的境界,或者达到某种写作要求。逆挽诗按其前后句之间的关系,大概可以分成下面几种形式。
一、铺垫式。为了突出后文的表达效果,前文进行层层铺垫,蓄足力量。
明朝时期,某年冬日,布衣才子徐文长踏雪孤山,见一群秀才正借酒赏梅,便走上前求饮。秀才们说是诗人聚会。不会写诗者不能饮酒。徐文长便吟起咏雪诗来:“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前三句刚念完,众秀才已是笑成一片了,嘲笑道:“你这凡夫俗子,是不是只认识得数字和‘片’字?”此时,徐文长高声吟出第四句:“飞人梅花都不见。”秀才们听罢,顿时大惊失色。白雪飞人号称“香雪海”的孤山梅林之中,当然是看不见了。诗歌前三句是为第四句作必要的铺垫。由于前三旬对雪花数量描写得充分,才养足了第四句的神韵,灵化出一片雪花飘飘洒洒、梅花迷迷茫茫的银色世界,构成了一个和谐而美妙的艺术境界。
二、巧补式,巧妙补充一个条件,使之符合要求。
明朝永乐年问,皇帝朱棣看到鸡冠花开得正盛,便令身边的解缙以《鸡冠花》为题作诗。解缙刚吟出第一句“鸡冠本是胭脂染”,朱棣便打断他的话:“我要你吟白色的,不是胭脂红。”解缙不愧是吟诗高手,略加思索,便吟出后面三句:“今日为何淡淡妆?只因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却满头霜。”解缙补充一个条件,让雄鸡早起报晓,头上落满白霜,从而使鸡冠花由红色变成白色,完全切合题旨,真是补得天衣无缝,不留痕迹。
三、抑扬式。为了抬高描写对象的地位或价值,先要把它压低一下,以便形成强烈反差,从而把描写对象扬得更高。
相传扬州有位陶员外,值六十寿辰之际,请郑板桥参加酒宴。谁知天公不作美,降下滂沱大雨。主人请郑板桥写诗祝寿,郑板桥也不推辞,挥笔写出两行:“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主人看后,大为扫兴,很是尴尬。郑板桥又微笑着续写两句:“滂沱雨祝陶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到此,大家才明白过来。原来郑板桥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一个大雨滂沱、令人扫兴的环境,为后面祝陶公高寿作陪衬。
四、点染式。所谓点即点明,就是点明要描写的对象或者要抒写的情感;所谓染,即渲染,就是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对象或情感充分烘托出来。
相传朱元璋登基那天,突然听到一声鸡鸣,他以为是祥瑞吉兆,喜不自胜。于是诗兴大发,以《咏鸡鸣》为题赋诗一首:“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众臣听罢,认为是里巷俚语。朱元璋淡淡一笑,又续出两旬:“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大臣们听罢,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随后发狂似的拍手叫好。这首诗前两句是点。点明描写对象是鸡鸣的声音;后两句是染,渲染雄鸡啼鸣给世界带来无限光明的威力,表现一代帝王扭转天地,主宰乾坤的伟大气魄。
五、波浪式。在诗句中,多次出现先抑后扬的情节,从而形成高低起伏的情感波浪线。
清朝时期,一次,乾隆皇帝约百官一起散步,解缙突然灵感来了,要向君王献诗,皇帝让他吟给百官听。解缙吟出第一句:“当今天子不是人。”皇帝听后,脸色突变。解缙不慌不忙地吟出第二句:“乃是天上紫微星。”皇帝听罢,脸上露出了笑容。接着解缙又吟出第三句:“惟愿小臣万万岁。”皇帝听罢,气得脸色铁青,只有天子才能称“万万岁”,哪有小臣称自己“万万岁”的。解缙吟出最后一句:“辅佐君王掌太平。”乾隆听罢,转怒为喜,对解缙大加赞赏。皇帝由“不是人”到天上的“紫微星”,这是一抑一扬;由“小臣万万岁”到“辅佐君王掌太平”,又是一抑一扬,写得波澜起伏,摇曳生姿。
六、陡转式。是指前文出现以后,后文本该按照前文语句的意思写下去,诗人却不是这样,而是把意思陡然转向相反的方向。
有一次明代大学士解缙陪明成祖朱棣游御花园。朱棣对解缙说:“你听说了宫中昨夜有小孩降生的大喜事吗?那么,你为这事做一首诗吧!”解缙遵命,当即吟出第一句:“君王昨夜降金龙。”皇帝马上插进去说:“是女孩!”解缙听了,立即改口续道:“化作嫦娥下九重。”皇帝又出难题:“那孩子已经死了!”解缙又转口吟道:“料是人间留不住。”皇帝紧接着又说:“已经扔到水里啦!”解缙又脱口而出:“翻身跳入水晶宫。”这首诗因为皇帝一连三次的陡然变化,解缙都作了快速的“回应”。十分难得。解缙随机应变,凑出这样一首诗来,使朱棣由衷地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