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2期 ID: 140094

[ 李志强 文选 ]   

《报任安书》读写教学探究

◇ 李志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这样写道,“为了使学生学会自觉地把概括的东西运用于生活实践。必须让他们独立地搜集大量的事实,思考这些事实,并对它们进行系统整理、对比和分析。对事实的搜集和加工,这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的状态,即能动的状态——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体系中自觉地挑选出必要的规律性、特性和定义的状态”;“搜集和加工事实是一种特殊的技能,有了这种技能,就能使知识经常地处于发展之中,而这种发展又是具有深刻的特性的:学生不仅在分析他周围发生的事物,而且也在分析自己的思维”。
  如果把这句话应用在读写结合方面,也就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腹有诗书,气质自会文雅;博学多思,学问自会深远。同时,写作是阅读的延伸,对阅读材料的精髓进行搜集、加工、对比、分析,才会写出言之有物、有个性有创新的好文章。例如,《报任安书》是高中文言文中比较难懂的一篇,但也是了解司马迁横遭腐刑之后抱定信念顽强写作《史记》的最好文本。教学此课,我在读写结合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一、品读文本,感知文本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人生遭遇大灾大难之时,是选择痛快地死去,还是选择艰难地生存?在讲授《报任安书》这篇文章之初提出这个问题,足以震撼学生的心灵。
  在疏通文句,让学生写出译文的前提下,我提出了几个关键性的问题,探究作者的心路历程:
  1、李陵之祸是司马迁遭受腐刑的根本原因吗?
  2、古人讲究“士可杀而不可辱”,遭受奇耻太辱,司马迁为什么选择忍辱偷生?他的偷生与后主刘禅的被俘偷生有何不同?
  3、《史记》创作过程中,是什么促使司马迁十年如一日,在牢狱之中完成这部巨著呢?
  通过文本感知和师生讨论,首先明确第一个问题,李陵之祸只是司马迁遭受腐刑的导火索,作为太史令,司马迁秉笔直书历史而不惜触怒当朝皇帝汉武帝,才是他获罪的根本原因。接着,明确第二个问题,遭受奇耻大辱,司马迁毅然决然地选择忍辱偷生,是为了完成一部空前绝后的巨著,这是他一生未了的心愿,也是他彪炳史册的唯一手段。与后主刘禅的被俘偷生不同,刘禅是乐不思蜀,司马迁是“将以有为也”。最后明确第三个问题,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发愤著书”,可以说,是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使他宁可把牢底坐穿,也要完成巨著,这才是最强大的动力!
  三个问题解决后,司马迁秉持正义,忍辱负重,永担伟大使命的高尚精神便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来。
  
  二、引发共鸣,抒写感受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文章写得像个样儿,应该在拿起笔之前多做准备功夫。准备功夫不仅是写作方面的纯技术的准备,急躁是不成的,秘诀是没有的。实际生活充实了。种种习惯养成了,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地流淌了。”叶先生所说的“实际生活充实”。指的就是写文章需要的材料以及对这些材料的深刻理解。
  在《报任安书》中,最重要的话题就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以重于泰山的生命价值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正当他们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我趁热打铁,给学生提供了几篇关于司马迁人物热评的文章,以及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命感悟(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当他临死的时候,他就可以说,我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让他们读后以“我心目中的司马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学生有了对教材文本的认知感受,有了当代作家对司马迁的评价感受,有了世界名人的生命启迪,这些文本自然也会与学生自己的认识产生思维的碰撞。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迅速下笔,洋洋洒洒,写出了不少佳作。我在每班评选出十篇作品,张贴在教室壁报栏,其中韩国兴同学的一篇作文《精神的力量》荣获全市作文比赛一等奖。附获奖作文:
  精神的力量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一中高一五班韩国兴
  人的躯体可以消亡,但精神却可以穿越时空,永放光芒。
  ——题记
  我从小习文学字,对于生命,也深知开不得半点玩笑。这次无辜入狱,是因为如今李陵降胡之后我的口无遮拦,还是因为往日我忤逆圣上秉笔直书?我无法想象。
  先前仁慈的天子如今龙颜大怒,让我卧于这阴晦之地。地上阴凉潮湿,到处散发着腐草的气味,冰凉的墙壁和不透半点阳光的铁窗,像是在暗示我的命运。
  自裁的念头在心底泛起涟漪,它可以为我留一个清高的名节。但我为什么要死?
  看着那阴凉的墙壁,不觉间如同看到了若干贤哲的踪影,他们又何尝逃过铁窗的命运。但他们的事迹却足可成就一部史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我前半生的梦想,是我的精神财富。它让我历经那么多的挫折仍不低头,因为我相信,这本书足以成就我的一生,哪怕我现在受天大的苦。
  今天,狱官来宣读了皇上的旨意,语言很简单明了,却让我的内心几乎崩溃。我分明看到众狱卒听到“接受宫刑”时脸上忘形的笑,那刺耳的笑声始终回荡在我的内心。或许,此时此刻死是唯一的解脱。
  当狱卒饮酒取乐之时。我用衣衫擦了擦那堵墙,想让我的生命终结在这阴凉的墙上。
  但我感到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阻拦着,昔日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铮铮誓言还在心头挥之不去。
  顿时,我感到头脑出奇的清醒。我发现,我不能死,因为我的精神追求足以撑起我的躯体。
  是啊,人的一生只有区区几十年,当你平庸地死后,你的儿孙或许给你上一炷香,然后又各奔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后人不会铭记你。要想有所作为,就要付出比常人多百倍的努力,吃尽世上所有的苦头,成为世人尊敬的先人,让你的精神照亮万代心灵。
  于是,我默默地受刑,默默地忍受世人的冷嘲热讽。
  风从我的鬓发间吹过,没有一丝留恋。我从容地向人生的远处迈去。轻松而洒脱。
  我知道我选择了什么,我也知道失去了什么。要想问我这一切值不值得,我的躯体在啜泣,我的精神却异常坚定。
  当我重新拿起了那枝笔,我发现双手无比强劲。于是,我又蘸蘸那带着我的耻辱和鲜血的墨汁,去写那照耀千古的文字。
  通过这次读写结合的有益尝试,学生既欣赏到“品读文本,感知文本”带给他们的新奇,也体会到“引发共鸣,抒写感受”带给他们的甜头。以上例文以深邃的思想,犀利的文笔,展示了司马迁伟大的人生选择。司马迁那内心的痛楚,那不屈的精神,足以令人临其境,闻其声,仰其行。另外,文中的心理描写尤为成功:前半生的回顾,后半生的追求,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真实地写出主人公追求高尚精神的无怨无悔。可以说,没有对文本的深刻品读,没有对主人公精神的深刻理解,就不可能写出如此情真意切的佳作!
  让我们牢记先圣的遗训,“旧书不厌千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以阅读诱导写作;让我们聆听今哲的教诲,“读写是两种能力、两种活动,相辅相成”(叶圣陶)。以写作深化阅读。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不断寻求阅读与写作的契合点,不懈追求阅读和写作的新境界!

《报任安书》读写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