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小学生习作的“引路”、“入门”教学,为他们习作能力的持续发展“奠基”,使他们在以后的语文学习生涯中爱写作、会写作、写好作文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遵循教材旨涵
《语文课程标准》背景下的习作命题,同以往相比,呈现出以下特点:
1、习作要求降低。新教材的习作训练,在整体上降低了文体和表达方式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和以往相比,对文体方面的要求有明显的降低。在表达方式的选择上只要求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习作要求的降低,目的在于减轻学生压力。使其放胆作文,保护其习作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顺应教材的意图,不要随意拔高要求,求全责备,使学生丧失习作兴趣。
2、习作命题更加开放。冀教版教材的习作命题,无论是让学生练写记实作文还是想象作文,教材都不统一命题。而只是提出范围和要求,由学生自主选取内容,自己拟定题目。对作文范围的提示也比较宽泛,使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内容,通过创设情境、组织讨论、走出课堂、合作互助、展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不拘形式,自由表达,创意表达。
3、习作目标准确定位。根据三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教材的目标以“培养兴趣,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注重段的训练,内容要具体”这两方面为主。既体现了兴趣上的培养,又体现了方法上的训练。这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对每一篇习作的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确保每一项要求能够有效落实。
二、技道并举实施教学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小学生初学习作阶段,主要障碍有两点:一是心理上惧怕。80%以上的孩子在习作初期对习作怀有惧怕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因素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日后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习作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表达上不得法。新教材习作内容的开放,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编者的意图是很清楚的,不提这样那样的要求,不设定框框以妨碍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这对思维较为活跃的优等生比较有利,但对于中下等生来说,反而使其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下笔。再加上小学生习作尚未“入门”,还没掌握写作方法,这给习作教学带来了挑战。那么,如何使初学写作的低年级学生顺利走进写作的大门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把握好以下几点:
1、“道”的驱动。尊重个性表达,保护习作兴趣是学生习写作能力发展之源,是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持有的。对于初学写作者来说,动机和兴趣尤其需要小心翼翼地保护。为此,教师应做到:
①善待儿童“自己”的语言表达。三年级的孩子还是稚气未脱的儿童,他们充满幻想,他们自有一套只属于他们自己的话语系统,他们的语言是“童话”,是“诗话”。著名儿童作家王旭峰说:“儿童写的东西,是天使在说话。”我们应尊重孩子的语言表达习惯,允许孩子把原汁原味的儿童话语写到作文中去。我们要持理解、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规范的语言,以消解儿童对写作的畏惧感,增强儿童写作的自信心。
②尊重儿童不同的写作基础。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社会存在,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但并非等于说每个孩子都有同样的现实发展水平。写作更是如此,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孩子语言发展的基础不同,写作能力也是有差异的。在三年级孩子写作的起步阶段,我们既应坚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又应“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尊重现实,因人而异,对孩子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充满信心和期待。
2、“法”的指导。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是写作入门的关键。
①从内容着眼,丰富“写什么”。初学写作者往往无话可说,
“无米下炊”。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及时捕捉生活中的镜头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丰富多彩并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事件和人物,及时记录下来,开拓他们的行文思路,积累作文素材,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②从方法人手,教会“怎么写”。每次写作,教师都要引导学生积极借鉴课本例文及阅读教学中的典范语言、表达方法等,把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培养自改习惯和能力。学生写好草稿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自改,引导学生读自己的作品,对句子的标点符号误用、错别字等要及时改正,重复啰嗦的和与表达主题思想无关的要删除。自己感觉修改得满意了,再读给同学听,让同学提出修改意见,互相讨论后予以修改。长而久之,就使学生养成了自改的习惯,使其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不断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