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2期 ID: 140043

[ 顾助东 文选 ]   

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 顾助东

  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现在的高中学生,在离电子信息媒体越来越近的同时,离火热的现实生活已经越来越远了。翻开学生的作文簿,很少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篇章,很少见有心怀苍生,富民强国的责任与呐喊。让我们教师痛感其“低幼化”的同时,也让我们深切感到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深入社会的必要和迫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好作文教学这个平台,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深入社会、理解社会,不断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从而加速自身的社会化过程,为走向思想成熟奠定基础。
  
  一、改变以写作技巧训练为主的倾向,引导学生把思想的触角延伸向社会现实
  
  文以载道,以意为主,是我国优秀的创作传统。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切人社会。如果作文教学单纯地训练写作技巧,而没有沉甸甸的内容支撑,那么,只能滑向“为文造情”的泥潭。事实上,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还是过多地注重写作知识和写作技法的训练。尤其到了高三年级,为了在高考中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我们太过注重写作技巧。
  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技巧训练与内容训练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打动人的,还是作文内容所表现出来的真的情感内容、善的价值取向、美的语言形式。因此,无论是命题作文训练,还是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训练,还是其它形式的作文训练,都需要引导学生把思维的视点和关注的触角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中,延伸到社会现实中,摄取动人的生活故事,避免生搬硬套和胡编乱造。把写作技巧的训练,融入到对素材的选择、立意的提炼、主题的升华中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事实上,在每年的高考高分作文中,这样的文章占了绝大多数。
  
  二、与农村和社区广泛联系,布置“长”作文,促使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层面
  
  写作,是情感的表达,是思想的凝炼与升华。风花雪月、浅酌低唱抑或是校园爱情、爱恨情仇都是写作园中的一道风景,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以天下苍生为念,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那是怎样的一种大气。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深层融入社会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国际教育大会第35次会议给各国教育部的建议书》指出,“因为学校的作用不再局限于教学,教师除了教学职责之外,现在还必须与社区的其他教育力量合作,在为年轻人作好进入社区生活、家庭生活、生活活动等方面的准备,承担更多的责任。”语文教师可以借鉴研究型学习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一些做法,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社会意识为目标。以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写作调研报告、人物访谈、当地热点问题追踪等文章为载体,帮助学生组成具有凝聚力的调研团队和实践团队,及时指导学生接触社会脉搏,贴近社会现实,获得对社会生活的深切感受。语文教师要主动出击,为学生广泛联系工矿企事业单位,利用双休天、暑期等节假日,布置学生进行适度的社会调研。促使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各层面。当然,这样的作文,不是课堂上两节课内完成的作文,而应该是有一定时间程度的“长”作文。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对新时期农村水利建设、旧城改造、空巢老人生活情况、留守儿童就学管理情况、暴雨以后城市积水的形成原因、农村乡镇对上海世博的关注度研究等布置“长作业”,在调研的基础上,写出有一定深度的研究报告。在立足自身周围环境的前提下,我们还引导学生把触角引向更广阔之处。如,让学生就“绿色奥运”、“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就业难现象”等写好短评,发表看法。只求言之成理,不求鞭辟入里,促使学生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认识与现今这个万千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用自己的心智感受感悟这个世界。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曾强调过,“生活即教育”,“我们的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地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陶行知文集》第256页)我们的写作教学难道不也是如此?
  
  三、巧用批语,引导学生从社会时代角度透视生活本质
  
  毋庸讳言,应试压力下学生的生活圈越来越小,联系社会深入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往往失之偏颇,对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事情。也常常很少从社会层面上加以思考和理解。作文训练中,学生的视域是狭窄的。教师运用评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个别的生活现象与火热的时代联系起来看,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联系起来考察,加以正确的导向,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作文的深度,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时代社会的理解,正确认识时代社会的变迁,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例如,我校高三学生黄汧滢写的一篇题为《桥》的作文,文章的主旨是通过爷孙俩在桥边的几次活动,歌颂“爷爷”对幼辈的关切,抒发作者对“爷爷”无尽的思念。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屋前的小河上出现了一座桥。
  说它是桥,那只能算是很简陋的桥,粗粗的麻绳系在两岸的木桩上,上面铺着层层的薄木板。爷爷就这样乐呵呵地扛着锄头,从河对岸走过来,看着我飞奔着扑进他怀里,抱起我,笑着说:“走!回家吃饭!”
  ……
  我习惯搬着一张小板凳,坐在桥边,撑着下巴等爷爷。爸爸妈妈不允许我走过去,说是太危险了。来来往往的人常常对我爸妈说:“你女儿真乖。”他们不知道我是在等爷爷呢。静静地坐一个下午一点儿也不无聊,那桥就像老朋友一样陪着我,看看天空,望望河面。当爷爷踏碎了满地的金黄走来时,桥便咿咿呀呀地唱着歌,向我告别。
  有一天,我悄俏地离开板凳,走上了桥,因为我想去爷爷那儿。我小心地挪动着我的双腿,可是桥忍不住地叹息,又像是责备。任性的我继续往前,绳索摇摇晃晃,我跌倒在桥面上,死死地攥着一根绳索,越想越害怕,不禁号啕大哭起来。不一会儿,桥便死命地晃动起来,我一惊,哭得更厉害了。“别哭了!”是爷爷的一声喝斥止住了我的哭声。我擦干眼泪,爷爷红着脸,喘着粗气地站在我面前,脑门上全是汗。
  后来,听说那桥被拆了,因为不安全。于是造了一座石板桥。
  后来,爷爷走了。
  桥那边的爷爷,你好吗?真希望你再次踏着余晖。笑着说:“走!回家吃饭!”(有删节)
  我运用评语,一方面充分肯定作者在语言、构思、描写等方面的优点;另一方面,我重点对此文的立意提出建议,加以疏导提升。我在文后写道:“……两座桥,爷孙俩,真实的生活场景,动人的细节描写,使本文变得有血有肉。如果我们把立意的侧重点放到‘桥’的变迁史上,让个人生活照进时代风云,让读者在心灵激荡的同时,真切感受到社会巨变,则本文就更有了‘魂’。”
  
  四、组织学生参与作文讲评,相互激发,提高社会认识
  
  同龄人之间的生活经历大致相同,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但是,由于所处的区域文化背景不尽相同,家庭环境也有相异之处,他们的生活状况、人际交流、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人生阅历是不完全相同的。这就给同伴丰富自身人生阅历、拓宽社会生活面提供了可能。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作文训练后的讲评,让习作者现身说法,必定让同伴受到启发,尤其是独特的生活经历、个性化的社会阅历。会引发同学之间的联想,激活生活积累,丰富人生阅历,加深对社会的认识,谱写美丽的生命之歌。
  如:刘丽华同学的《向往绿色》一文,叙述了自己回到家乡,看到了乡村满眼绿色的景象,受到亲朋邻里的热情款待的其乐融融的动人场景,同时记述回到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中隔壁邻里、对门人家对面不相识的冷漠和隔膜,抒发了对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从而大家和谐相处的向往。讲评课时,我们就让她到讲台前,说说自己这篇习作的运思过程,给农村的、城市的同学以不同的深切感悟,从更深的层面了解了这个社会,提高了学生把握社会的能力。
  古人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作文教学是链接学生内心世界与社会现实、促进学生深入参与社会实践的有力推手,是提升学生认识社会感悟社会、提高思想认识的强劲引擎。

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