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2期 ID: 140070

[ 唐金霞 文选 ]   

《胡同文化》教学案例及反思

◇ 唐金霞

  一、案例背景
  
  (一)课标
  《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应体现基础性、实践性、发展性、开放性,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必要的语文素养。”因此,“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设计既要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的一般任务、目标和要求,也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对语文学科的特殊要求。”
  
  (二)学生
  ①对专业了解不多,但充满好奇,
  我的教学对象是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一年级学生,他们刚入学不久,对专业了解不深,但充满好奇,想去了解未来的就业方向、岗位工作以及专业学习内容。
  ②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或偏下
  这部分学生的中考分数基本处于当地中考总分的60%左右,他们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属于中等或偏下水平。
  ③应试教育的产物
  他们来自全省各地,方言不一,且部分学生普通话水平不高。他们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学习口语表达的机会较少,阅读范围较为狭窄。
  ④踊跃表达、热衷网络的90后
  90后的学生特点鲜明,他们勇于表达,想说、敢说。他们热衷网络,喜欢“快餐”文化。
  
  (三)教材与课文
  我校语文课程选用的是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胡同文化》是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另外,人教版和和苏教版普通高中高一教材也收录了这篇文章。职教、普教的教学目标相同: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领略文章浓郁的文化气息;体会作者流露出的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网络上有关《胡同文化》的教学设计很多,虽良莠不齐,但设计思路却都一致,即解读文本。
  
  二、案例描述与分析
  
  本着因材、因专业施教的原则,我将《胡同文化》的教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合,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为经线,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纬线,编织《胡同文化》的网状课堂教学模式,希望通过语文学科与专业的“嫁接”,使语文教学之树,开出职业素质教育之花。
  
  [嫁接一]目标切入
  描述:我按能力、知识、情感三个维度设计《胡同文化》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分析:要实现学科与专业的“嫁接”,首先要寻找“嫁接”的切入点:《胡同文化》的教学目标与导游的职业素质要求具有一致性。从能力层面看,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感受文化气息的能力,既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导游应具备的基础能力。语言是导游的工作的工具,行业的特点对导游提出了更高的语言要求。说标准的普通话,组织准确、灵活、生动的语言表达,既是语文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也是导游的讲解目标。从知识层面看。导游应具备职业需要的语言、文学知识,而了解了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又可作为导游的专业知识储备。
  
  [嫁接二]角色铺垫
  描述:首先以“准新娘”的解释,引导学生理解“准导游”的含义,即准备当导游,目前还不是导游,但即将做导游的一类人。
  分析:因为用流行词引入,学生兴致较高,并且迅速明确了自己“准导游”的身份。角色的铺垫,使学生产生了职业的认同感,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从而为后面完成导游任务、进行职业迁移训练和职业拓展阅读奠定了基础。
  
  [嫁接三]任务驱动,情景模拟
  描述:在确认“准导游”的角色后,布置模拟导游实践任务:你是一名新导游,国庆节有带团任务,带游客游览北京胡同,向游客讲解北京胡同的特点。我引导学生将导游讲解任务与课文阅读相结合:出团前,新导游需要做各种准备,其中包括知识准备和讲解准备。知识的准备指的是准备胡同相关知识,讲解准备指的是组织语言将相关胡同知识讲解给游客听。之后,通过问答、讨论等环节,让学生阅读理解课文,提取关键信息,进行讲解的知识准备;通过朗读、学读、自己讲解、同学互讲等形式,进行讲解准备。最后,创设游览情境,由学生模拟导游角色进行现场讲解。
  分析:以导游任务为线索开展阅读教学,突出了阅读的目的性,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文本的关注度,有利于实现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创设职业情境,模拟导游,激发了学生的职业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
  
  [嫁接四]能力迁移,知识拓展
  描述:在对“文化”的概念加以理解后,创设导游工作情景:“游客询问南京地陪,为什么余光中先生称自己是南京大萝卜?”由此引出研究性学习题目——“研究南京大萝卜文化”。
  在商品经济大潮下,北京的胡同在衰败,胡同文化也在发生变化。课文学习结束后,我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新北京、新胡同。并向学生推荐拓展阅读内容:易中天先生的《北京人与上海人》。
  分析:透过纷繁的现象挖掘事物本质,是理解胡同文化内涵的难点。通过北京胡同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思维特点,汪曾祺先生挖掘出胡同文化是封闭的文化,其精义是“忍”。组织学生研究“南京大萝卜文化”,其实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实现能力的迁移。
  另一方面,导游工作,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导游服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渠道。学生以“准导游”的身份研究“南京大萝卜文化”,阅读易中天先生的《北京人与上海人》,不仅能实现语文教学目标,也可以通过研究和阅读,了解不同地域人的生活习惯和思想特点,为传播各地市民文化奠定基础,从而实现专业教育目标。
  
  三、案例反思
  
  (一)学科与专业的“嫁接”,对语文教师的素养要求高
  语文与专业的“嫁接”,语文教师是“园丁”,“嫁接”能否成功,关键在教师,这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语文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即语文教学设计除了体现语文课程的特点外,还应体现学生的专业特色,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因此,语文教师除了要钻研自己的专业外,还要研究学生的职业,即了解学生的职业方向、发展前景,以及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岗位工作流程及技能等。语文教师要能从职业分析的角度,剖析职业岗位能力与素养同语文课程的关系,并在课程实施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培养,做到因专业设计课程、实施教育。语文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书籍、与专业教师交流、参加企业实践、考取职业资格证等方式,力争成为“行业内人士”。
  
  
  (二)学科与专业的“嫁接”。取舍要恰当
  语文与专业的“嫁接”,取舍很重要。语文教师需要恰当地剪裁语文这棵树,并调控其生长方向。如果语文教师按普教教学设计来授课,语文这棵树永远也不可能开出职业素质教育之花。如果语文教师只是把职业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堆砌在原有语文教学设计中,那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又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以《胡同文化》教学为例,在给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授课时,我的导入方式是:听胡同歌曲、观看胡同图片。这与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导人方式相同。听一听、看一看,能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如果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也采用这种方式导人,之后再确定学生“准导游”的身份,那么导入的时间就过长,而且导人目的也不够单纯。所以在旅游管理专业语文教学中,我用“准新娘”直接导入,为学生明确“准导游”身份进行铺垫。并且,为了给学生完成导游任务预留足够的时间,我舍弃了原先教学设计中设置的预习反馈部分,将正音、了解汪曾祺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等内容设计在导学资料中,由学生自学完成。
  
  (三)学科与专业的“嫁接”,方式要合理
  将专业这个外来物种“嫁接”到语文这棵树上,方式也要合理。语文教师可以以语文为工具、职业实践为手段,创设职业情境,实现语文课程的目标,同时为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服务。在《胡同文化》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阅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的热情,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采用了任务驱动、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讲解北京胡同特点。为了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挖掘事物本质的能力,我将研究“南京大萝卜文化”的研究性学习作为课后作业,而这也与导游研究文化、传播文化的职业要求相符合。将创设旅游工作情景,模拟导游完成任务的方式运用到其他专业的教学中,显然不合适。
  
  (四)学科与专业的“嫁接”,“度”要合适
  语文与专业的“嫁接”,语文是主体,专业是特色,同时也是语文这棵树的延展方向。但无论“嫁接”什么物种,树还还是树,不能转变成其他物种。如果把语文课上成导游讲解课,那就是喧宾夺主。况且我们的教学对象的文化层次不高,基础薄弱,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处理好语文与专业的关系,把握好“嫁接度”。一方面,“嫁接”要立足语文,服务专业;另一方面,“嫁接”要顺其自然,不能生拉硬扯。

《胡同文化》教学案例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