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2期 ID: 140066

[ 朱元忠 文选 ]   

人文化语文课堂的构建

◇ 朱元忠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弘扬人文精神和培养人文素养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敞开心扉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用亲切的语言和实际行动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呢?它需要情感的提升,理性的支撑。
  
  一、用心交流,真正融洽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着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还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地依赖于教师自身人格的健全和完善;依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尊重。语文老师有其得天独厚的情感交流、心灵碰撞的平台——作文批改。教师要从思想上鼓励学生,从言语上激励学生,从行动上帮助学生。一句鼓励,一笔圈点,都会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都会帮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励学生迈出奋进的脚步。实践证明:老师的热情洋溢能换来学生的激情似火;老师的一颦一笑能换来学生的眉开眼笑;老师的柔情似水能换来学生的情深似海。
  
  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重视个性体验的过程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强调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着不可计数的新鲜事,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要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教师要千方百计给学生创设个性体验的机会。我经常要求学生利用假日进行社会调查(跟踪调查奶粉事件、三废的治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等社会问题),学习撰写调查报告,让学生真实地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为写作积累真实的素材。为学生寻找练笔的机会。
  如:针对当前工业园区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唤起思考,很多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写下意见或建议,寄语有关部门,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学生通过调查研究,体验到当今社会城市化的过程与代价,在亲临现场感受沧桑变迁的同时了解到人为因素的深刻影响是今昔变化的关键原因所在。同学们学有所动,动有所感,感有所悟。
  
  三、恰当的评价,适时的表扬
  
  评价时目中要有“人”,才能更具激励性和教育性。马斯洛说过:“每个人在出色地完成一件事后都渴望得到别人对他的肯定和表扬,这种表扬就是激励人的上进心,唤起人高涨情绪的根本原因。”实践表明:学生最渴望、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赞赏的时候,而这一切的获得都源于我们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评价。因此,在评价时我们应注重感情投入,用恰当的言辞,热情地给予褒奖。教师在课堂上评价学生时要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评价学生。如学生写出了美文,对了好的对子,声情并茂的朗读,哪怕是流畅地背诵,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认可,促使学生产生某种心理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并有自觉实践的冲动。
  
  四、关注“后进生”,因材施教
  
  语文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朗读水平欠佳,有的是表达能力差,有的是写作素养不够……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教师用爱心呵护。《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写道:“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对那些需要关爱的后进生,我们应该用崇高的职业道德、博大的胸怀,帮助后进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一,用真诚去关心、去爱护,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温暖,使后进生在各方面得到进步。
  第二,投以赞扬鼓励的目光,对学生的一点点进步,教师要及时认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第三,积极引导,转变观念。要经常和学生谈心,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闪光点,消除学生的茫然心理。
  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互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潜能的凸显,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有特点、有个性、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这是教育应追求的最终目标。
  语文课堂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要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只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就一定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课堂:教师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情!学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

人文化语文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