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2期 ID: 140014

[ 陈青山 文选 ]   

分裂的女性内心世界

◇ 陈青山

  叶弥的《香炉山》是一篇探寻女性微妙心理的小说。女主人公夜游香炉山,本来是“一个享受愉悦的机会”,却因为她心里充满了对未知旅途的戒备,自行破坏了这个美好的夜晚。她的一举一动受潜意识的波动影响,随之发生一种难以言说的变化,连她自己都无法控制。小说的笔触逐步深入女性内心的隐秘地带,抓住那些潜意识里稍纵即逝的感觉,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行动形象地表露出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分裂的女性内心世界。她的内心世界里诸多意识碎片的交叉和背离,给小说的解读带来了难度,同时也增加了阅读的快感。
  在女主人公出场之前,作者有意给文本预设了一个惊悚的背景。花码头镇出了杀人案,一个性格孤僻的女人被同居的男友杀害,这让她变得谨言慎行,这一次趁着夜色去香炉山,算是一次难得的大胆举动。但是有了这个前提存在,她的心里难免对一切正常的生活现象都产生了怀疑。一只蝴蝶的尸骸躺在路上,她第一反应就是死于他杀。苏给她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不错的,衣着和气质都很符合她的审美观,但是这不能松弛她紧绷的神经。这看似闲散的开局给小说罩上了一层神秘阴暗的面纱,女主人公每到一处,都让读者跟随她陷入一个个歧途之中,无法窥见下文的行踪,情节的悬念营造恰到好处。
  香炉山,是一个具体的所在,也是美好纯净的象征物。叶弥从一开始就不吝笔墨地描绘了这一神“俊”之境,轻如白纱的烟岚,状如细沙的白云,还有那粉桃色的上弦月,令人心向往之。山脚下的村庄也是美丽的,石板路,小溪流,遍野的野菊花,身处其中。宛如梦中人。可偏偏她迷路了,慌乱加上警觉,让她不能静下心来欣赏过往的村落。当你满怀戒备地看着这个世界时,世界也将呈现出你眼中的扭曲姿态。她觉得村民们对陌生人态度冷漠,村民们不相信她的事实直接强化了这个先置的观念。在再次遇见苏并跟他走之前,为预防危险她偷偷兜了一块砖头。这样的举动,更像是一场恐惧的野外冒险,很难让人相信她是来香炉山踏月寻美的。在清朗的月色下,渐渐显出诡秘阴冷的气氛。
  女性心理世界的变化不可捉摸,有时候甚至无规律可循,但是在这样一个孤单落寞的情境里,她对人性美的认同被内心巨大的不安全感所遮蔽,产生一个分裂的自我是完全有可能的。在常态下,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非常勇敢,渴望得到来自身边的关怀,但是在一桩谋杀案的阴影还没有消除之前,一个单身女人行走在几近无人的迷宫之间,出于本能的保护意识,不大可能敞开心扉去接纳一个陌生男子。苏是带着殷切的愿望来的,可在她眼里,一切都是别有用心的预谋。他闲云野鹤的装束,对村庄各处的熟稔程度,都让她心生疑窦,随时准备反戈一击。在苏问她胆量如何时,她强调自己练过跆拳道,主观上是为了打消苏的“歹念”,却未曾想消弭了这个夜晚原本宁静祥和的气场。这种不合时宜的举动在文中多次出现。小教堂里教众的虔诚,夏奶奶和苏的愉快交谈,都不能打消她的顾忌。她不断给自己的内心施压,否决处境的安定感,一心上香炉山去看神灯。在等待神灯的过程中,无意听情歌的她让苏一再唱下去,并非歌声多么迷人,更多的是为了排遣这种百无聊赖的感觉。乘兴而来的她。抵达终点的那一刻还是没能得到全身心的放松。
  在小说开头女主人公说:“担心和忧虑正在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对你说,我具有的享乐精神是积极的态度,弥足珍贵。”纵观全文。其实真正时刻处于担心和忧虑状态的正是她本人。她面对潜意识里的自己,感到极其陌生,相反她所厌恶和抗拒的苏,通过努力得到了期待的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黑色幽默。也许这篇小说原本就是一个关乎女性心理的寓言故事。在心灵的旅行途中,她的内心世界不断产生裂变,信任的缺失让她在山脚下迷了路,找不到出口,苏不过是她内在意识中积极一面的投影罢了。她渴望与这个纯美之夜融为一体,现实中却处处与它保持清醒的距离,思维和行动背道而驰。在经过一番挣扎斗争后,她如愿登上了香炉山,但始终看不到神灯。是否神灯只会为相信的人点亮?那座乡间的小教堂,能让这个恐惧不安的灵魂归于安宁吗?在文末,苏给她的一夜之爱,让她最终放下了所有的怯惧,重新做回了原来的无所畏惧的自己,两个分裂的“自我”合二为一。一篇心理小说的语言如此明净细腻,在迷离混乱的情愫之余又带有对人性的哲思,尤其是描写香炉山和周遭村庄的那些文字,散发出一股青草般的清新气息,令人沉迷。

分裂的女性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