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2期 ID: 140054

[ 丁霞 文选 ]   

新教师如何从听课中获得真经

◇ 丁霞

  新教师如何在听课中获得有效的经验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听教学目标的定位与落实——好课的前提
  
  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决定了教与学的根本方向。是教学的“指针”。面对每一节课,由于老师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而侧重于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学生认知水平等因素来决定。并不是说侧重于哪一个目标就高明,主要是看所侧重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合适,是否能很好地落实你的教学计划。
  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一中《沁园春·长沙》有两个设计方案:
  
  设计一:侧重于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1、掌握上下片中“看”、“忆”等词的引领作用;2、注意部分字词的字音、字形及其在文中的主要表意作用;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词;4、体验毛泽东诗词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艺术风格,感受他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引导学生培养宽广的胸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对该教学目标设计的评价:此教学目标设计立足于知识和技能,对于基础较差、较好的同学都能落实,但对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是否有效还有待探讨。
  
  设计二:侧重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1、能激情背诵课文,并掌握诗中动词的传神之妙;2、自主体验毛泽东诗词的气势磅礴、雄奇伟壮的风格,小组探讨演绎,交流分享;3、能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从而体会艺术优劣与人格高低的关系;4、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对该教学目标设计的评价:此目标着眼于知识和技能,具备对课文的整体视野和全面把握,其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师具有丰富的语文功底、开阔的语文视野,具有大胆的创新精神,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功底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但是它对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很难开展,对教学经验不足的执教者也不易掌控。
  由以上同一内容的两个不同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与落实是新教师在教学中最难把握的内容,也是教学关键之所在。它受制于教学内容、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是新教师在听课中值得认真思考与学习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
  
  二、听教学重点的突出——好课的必备条件
  
  在语文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每一堂课都有其重点。有的课是知识点的讲授,有的课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有的课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等。教学重点的把握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影响着课堂的效率。
  很多新老师知道教学重点是什么,可是不知道如何突出重点。对教学重点的突出主要通过几个方面:1、围绕教学重点创设教学情境;2、围绕教学重点设计主要问题,让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探究该问题;3、通过教学语言、板书、多媒体等深化重点内容;4、多举类似的例子或练习作业体现重点。
  
  三、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在教学设计中渗透着教师的基本教学理念。理念产生设计,设计提出过程,过程导致结果,在新课程的实施中,理念不变,只做过程翻新,充其量只是“新瓶装旧酒”,不会有多大作用。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教师的语文观,二为教师的教育观。不同的教育观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
  语文观,是指人们对语文本质的认识,大量研究表明:一个教师对语文本质的认识直接影响他的教学行为。持有什么样的语文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反映在教育目标的定位、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维度上也会大有不同。不同的教育观会产生迥异的教学方法选择。
  教师持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还是建构主义的教育观,对其教育目标、教学主客体关系的认识直接产生影响。因而,即使相同的教学内容也会产生不同的方法选择,认为教师是主体者定会以行为主义为依托,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多倾向于讲授式教学法;而持有学生主体观的教师更倾向于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讨论式教学等;持有双主体论观点者多重视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重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参与的结合。笔者认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进而顺理成章地选择教学方法。因而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具有科学合理的语文观和教育观,这关系到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
  除了以上几点,还要听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适当,教师专业术语等等。
  听课是促进新教师成长的切实可行的有效渠道。新教师要想快速成为合格教师,就必须从听课做起。“听课”是新教师成长的重要阶梯。

新教师如何从听课中获得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