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写于1837年,是安徒生的力作之一。作者从纯洁的童心出发,用大胆的夸张和想象来反映生活,叙写一个愚蠢的皇帝被骗子愚弄,穿上一件看不见的实际上不存在的新装,赤身裸体地举行游行大典的滑稽剧。一个一眼就可看穿的骗局,竟然畅行无阻,最终演出一场荒唐的闹剧。读完这篇童话,我们首先会嘲笑那个愚蠢的爱慕虚荣的皇帝,不过,如果注意到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几乎人人都有违心地说假话这一现象,我们也许要想得更深入些来理解安徒生所要表达的更深一层意思。
首先,让我们回归文本。童话一开头就用概括、对比的手法写出皇帝爱新装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不惜把他所有的钱花掉”,写他为了穿新衣而恣意挥霍民脂民膏;“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写出他穿新衣胜过关心军队和其他活动;“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和“皇上在更衣室里”,极尽夸张,突出强调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穿衣上而不顾国计民生。这样一个嗜新衣成癖的皇帝,对于骗子所言的神奇而漂亮的新衣当然会感兴趣了。为后文皇帝受骗起到了很好地铺垫作用。
然后,骗子来巧设骗局。两个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声称他们能够“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正合皇帝心意的。其一他就是喜欢穿得漂亮,他根本不问国家大事。其二“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因此他觉得这“真是理想的衣服”。也就是说,这样的新装一举两得,不仅漂亮无比,而且还是一件法宝,可以帮助皇帝检验他的臣民是否称职和愚蠢,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这对皇帝来说当然更有吸引力了。这样,骗局和皇权就结合起来了。说“看不见”是一句真话,但敢于说真话就是“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在这样的威压之下,“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者愚蠢”。于是从皇帝到大臣,到朝廷大小官员,再到老百姓只得说假话,也只能说假话了……
最后,我们一起看看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先是骗子设骗局,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来欺骗皇帝和大臣们,随后大臣们同骗子一起来欺骗皇帝,最后皇帝、大臣们一起参与到欺骗的行列中欺骗老百姓,直到演出了一场皇帝赤身裸体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故事的情节就围绕一个“骗”字展开,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老百姓传骗——孩子揭穿骗局结束。
事实是根本不存在的衣服,说句“看不见”就可以结束闹剧,可是却演绎出这么一出闹剧。面对幽默与荒诞,我们不能一笑了之,要从中体味谐趣、悟出理趣,抓住“骗”字我们不禁要问几个为什么来深入思考安徒生到底给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
一、为什么皇帝会受骗?
第一,因为这个皇帝的虚荣,“虚荣”表现在皇帝爱新装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第二因为这个皇帝的愚蠢,“愚蠢”表现在皇帝轻信了骗子能够“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第三因为这个皇帝的自私,“自私”是因为这个皇帝想利用“衣服的特性”,即“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来试一试“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从而帮助皇帝检验他的臣民是否称职和愚蠢,巩固自己的统治。第四,最终是为了自己可怜的“尊严”和绝不会放弃的权利,因为皇帝“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这样就会显出自己的不称职,或是太愚蠢”,从而影响到他的统治。所以在他举行游行大典时,“他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时,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皇帝由一个受骗者,渐渐演变成了一个自欺欺人及欺骗他人的最大的真正的“骗子”。这种角色的转变是多么大的讽刺呀!
二、为什么骗子要设这样的骗局?
其实目的很简单:就是想骗取大量的财物,而又不会被揭穿。为了成功行骗,这两个骗子提出“凡是不称职的人或者愚蠢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的说法,真是太聪明,太狡猾了。因为骗子们看出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是何等的虚荣,何等的愚蠢,他们更是琢磨透了皇帝和臣民的心理。于是骗子就巧设了这场非常露骨、非常毒辣的骗局,钳住了众人的“说真话的口”,使成百上千的人都在异口同声、自欺欺人地称赞皇帝的“新装”。这场骗局让骗子大获成功,不仅骗取了大量的财物,而且让骗局无限扩大到全城,让所有的人都成了骗子的帮凶,除了那个天真可爱的孩子,直到游行大典结束,皇帝和大臣也不敢、也不会戳穿这场骗局……
三、为什么大臣们要助骗?
大臣们当然看不见根本就不存在的衣服。但是他们心虚,他们怕被人们发现,特别是怕被皇帝发现——他们既不称职,又十分愚蠢,于是就众口一词地称赞那不存在的衣服是如何美丽,穿在身上是如何漂亮。让这场骗局继续演下去。
四、为什么老百姓要传骗?
第一,因为在专制制度下,普通百姓为了自身的安全而不得不说假话。第二,老百姓也怕人家嘲笑他太愚蠢,所以街上和窗口里的老百姓、成百上千的人都在异口同声、自欺欺人地称赞皇帝的“新装”。
五、为什么骗局这么难以揭穿?
从朝廷大臣到普通百姓为了自身的安全而不得不说假话,有职位的怕丢职位,没有职位的还怕人家嘲笑他太愚蠢,几乎人同此心,面对这个骗局,他们那样的心理,那样的言行,固然荒唐可笑,却又是十分自然的,骗局真的难以揭穿!
安徒生就是这样在《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中巧用“骗”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丰满人物形象引出荒唐可笑的语言、动作。皇帝、大臣、老百姓不再是平面化的人物,而是一帮活脱脱的跳梁小丑,谁都自欺欺人。创作这篇童话时安徒生只有32岁,也就是他开始创作童话后的第三年。但从这篇童话中可以看出,安徒生对社会的观察是多么深刻。
他在这里揭露了皇帝及大小官员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丑恶本质。骗子们看出了他们的特点,就提出“凡是不称职的人或者愚蠢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的说法。他们当然看不见,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衣服。但是他们心虚,都怕人们发现他们既不称职,又十分愚蠢,就众口一词地称赞那不存在的衣服是如何美丽,穿在身上是如何漂亮,还要举行一个游行大典,赤身裸体,招摇过市,让百姓都来欣赏和赞颂。不幸这个可笑的骗局,一到老百姓面前就被一个孩子揭穿了。“皇帝”下不了台,仍然要装腔作势,“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而且“因此他还要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这种弄虚作假但极愚蠢的统治者,大概在任何时代都会存在。因此这篇童话在任何时候也都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在嘲笑那个愚蠢皇帝的同时,如果注意到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前,几乎是人人都违心地说假话,我们的思考也许能更深入一层。童话里有这样一段描述:“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看来,这篇童话不仅嘲讽“皇帝”、“大臣”,也嘲讽了普通百姓的虚伪(这是易于被忽视的),揭示受社会浸染的“大人们”人性的弱点——虚伪,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信息——贪图虚荣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性格弱点。
这场骗局最终是由一个小孩儿说出真相,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神奇的作用。实际上,虚荣心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孩提时的虚荣心是单纯的,作者用孩子的眼光来感受、描绘,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故事之中,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读完这篇童话后,我不禁感慨:真是一个“骗”字了得!一个“骗”字揭示了人性的丑陋,人心的虚伪,影射了一个真实的世界。我真心地希望这世上的人们,不要为了一时虚荣的满足而放弃做人的原则,放弃那一颗真诚的心,我们更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纯洁的童心,敢于说真话——远离“骗”的假世界,生活在“真”的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