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10期 ID: 139284

[ 汪锐萍 文选 ]   

和谐,让课堂绽放生命光彩

◇ 汪锐萍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需从构建和谐课堂开始。构建和谐课堂,就要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光彩。
   关键词:和谐 课堂 主体
  
   构建和谐校园,需从构建和谐课堂开始。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注重修身养性,丰富内涵,关注学生,为构建和谐课堂尽一份力。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养,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乐园
   课堂是生命中一段不可复制的段落。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让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让他们经历温暖而百感交集的心灵旅行,让他们在诗意盎然的生命里感悟知识的魅力。
   为此,我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另一方面加大课外阅读,扩充自己的知识面,随时把好的素材和语句记录下来,以做教学补充。同时注意优化自己的语言,全身心融入教学,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实现心灵的共鸣。例如:我在教学《安塞腰鼓》之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安塞腰鼓的相关知识,领悟安塞腰鼓的精神内涵,课文还没上我就已经激情满怀了。上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再用充满激情的朗读,把学生带入激越高亢,尘土飞扬的场景,让学生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然后让学生进入文本,品味语言,领会安塞腰鼓高亢、激越、火烈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感悟北方汉子粗犷、豪迈、坚强的性格。下课的铃声响了,学生还意犹未尽。
  
   二、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学生的发展是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提高会使学生主动寻找,充分利用各种外部条件。有计划地、主动地参与自身的发展,逐步实现身心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承认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就要信任每一个学生的主体能力,坚持民主作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扩展学生探求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尽最大努力去唤醒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潜能,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精彩纷呈。例如:我教《诉衷情》时,由于这是一首宋词,一是因为词的语言精练含蓄,二是因为年代久远,学习起来难度较大。于是,在课前预习时,我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回家查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二是反复朗读,读出感情。由于学生预习工作到位,上课时老师就能得心应手。首先是学生自己利用电脑查找资料,做到“知人论世”,为学习这首词做好了感情铺垫。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且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句,你从中读到了什么?我的问题一出,学生争先恐后地起来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有的读到了陆游报效祖国的赤诚,有的读到了陆游对朝廷的不满,有的读到了陆游壮志难酬的苦闷。程度好地说得深刻些,程度差的说得浅显些,人人都能说上几句。课堂上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可见,发挥学生的潜能对和谐课堂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发挥学生潜能的前提是教师的引领,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只是自己会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
  
   三、从学生实际出发,让语文课堂迸发出思考的火花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无疑将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活跃课堂气氛。思维的激活起于对问题的困惑与探求,对问题的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语文学习中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但也不是漫无边际地问。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用心体悟,让语言文字活起来,品出隐藏在字词句段背后的生命的律动和情趣,与作品的灵魂对话,让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融入教师的生命体验,通过对教材的再度创作,使教材复活,使之成为自己独特的作品。
   总之,构建和谐课堂,就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让学生高效低耗地、快乐地学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