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10期 ID: 139289

  

一鼓作气,再鼓传情,三鼓言志

◇ 张翠霞 储强胜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朗读来领会文中激昂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掌握朗读技巧,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朗读技巧,感受激昂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教学难点】片段赏析;读出洋溢于字里行间的激昂生命和磅礴力量。
   【教学方法】安塞腰鼓表演片段视频欣赏;寒风朗读全文的视频欣赏;赏读指导。
   【教学过程】
   一、结合学生预习清理基础问题
   (1)解决生字词问题
   茂腾腾(tenɡ) 旋(xuàn)风 亢(kànɡ)奋
   晦(huì)暗 羁(jī)绊 蓦(mò)然
   冗(rǒnɡ)杂 颤栗(zhàn lì) 烧灼(zhuó)
   戛(jiá)然而止
   (2)结合注释,掌握下列词语的意义
   亢奋 晦暗 羁绊 冗杂 叹为观止 戛然而止
   (3)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4)理清文章的思路
   二、导入新课:结合预习简介安塞腰鼓及其象征意义
   “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它曾经既是古代激励边关战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现在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三、视频欣赏:安塞腰鼓表演片段
   赏后结合预习理清文章的思路,重点提炼文中写表演过程所抓住的四大方面:场面、鼓声、后生、舞姿。
   四、听寒风的朗读,欣赏全文,充分感受文章无处不着力体现的激昂生命和磅礴力量
   全文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的句子: “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反复四次)。
   五、学生散读描写火烈舞蹈场面的片段,并以“我喜欢……,是因为……”的形式进行赏析,赏析后示读,老师指导,指导后全班再读此片段,第一次通过自己的阅读感受生命的激昂和力量的磅礴
   明确:本段描写安塞腰鼓表演开始时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赞颂了那股喷涌而出的、不可扼止的生命力,因此,“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三个短句要读得简洁有力;“骤雨一样……强健的风姿”这组排比句要用急促的、富有跳跃性的节奏来表现腰鼓场面的火烈、豪放、动力十足;最后“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要读出对腰鼓场面、对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六、简析鼓声的巨大力量,重点提出比喻句的使用及其效果
   比喻句:(1)“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2)“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七、学生散读描写打鼓后生美的片段,散读后老师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再分两大组赛读,第二次通过自己的阅读感受生命的激昂和力量的磅礴
   明确:本段描写打鼓后生打鼓时的身姿,赞颂了通过腰鼓所宣泄出的人的奇伟磅磅的生命力,因此,“搏击着”这之前的三个修饰语“有的”“疾速的”“大起大落的”要重读,以体现后生舞姿的力度;“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要读得步步紧逼,层层递进,以体现强大生命力的灼人之势。“存在”“活跃”“强盛”“居然”“奇伟磅礴”等词要重读,体现人的生命力的强大。
   八、散读描写舞姿美的片段,读后指导,导后全班齐读,第三次通过自己的阅读感受生命的激昂和力量的磅礴
   明确:写腰鼓表演达到了高潮,要把短句“愈捶愈烈!”的三次反复和一切都在“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读得简洁有力、挫钻激越,使人体会到:腰鼓表演达到高潮,人的生命力被尽情释放,生命的一切在这释放中得以超脱和升华。
   九、学生自由组织,或个人,或三或两,或小组齐读,自选表演前的片段或选描写巨大鼓声的片段,运用本节课所掌握的朗读技巧示读,读后赏析评价
   体会全文语速、语调的变化。
   明确:1~4自然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安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
   5~27自然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自然段:语速较舒缓, 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
   十、小结:通过朗读感受文中洋溢于字里行间的生命和力量,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感受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归纳朗读的一些注意事项
   【作业】 运用本课所学朗读技巧,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片段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刘成章
  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我喜欢……是因为……
  
   教学点评(储强胜):
   本课例在珠海市优质课评比中获得全市第三名,执教者文园中学张翠霞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朗读”这一教学手段,一颂三赞,很好地把本文对生命和力量的歌颂这一主题表现出来,课堂高潮迭起,师生双边活动热烈,给评委留下深刻印象。现回过头来看,还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首先,本课目标定位简约而不简单,“通过朗读来领会文中激昂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掌握朗读技巧,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的热爱。”明确本课教学以“朗读”为重要手段,教学方法简单,但通过这一手段和方法要达成的目标却非常丰厚: 领会文中激昂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的热爱。而且顺势带出本文的重难点:掌握朗读技巧,感受激昂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读出洋溢于字里行间的激昂生命和磅礴力量,达到赏析的目的。一切都着力在“朗读”这一点上,是不是“简约而不简单”。
   其次,朗读情感的把握动情而不矫情。本文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表现了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它告诉每一位读者: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但如何把握情感的度,并通过声音真实地再现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也就是既动情又不矫情,是许多执教老师头疼的地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取决于上课老师备课的功夫和工夫,功夫指的是自身的学术修养,安塞腰鼓本身就积淀了中华文化和文明的精髓:西北高原的皇天厚土,五千年历史更替,中原文化的辉煌起落再加上黄河文明的源远流长,作为一个执教者,如果只是把目光局限在这篇课文和教参提供的快餐信息上,怎能走进课文,朗读起来怎能动情,非要有情,必是矫揉造作。只有熟悉这安塞腰鼓背后的东西,才能读出情。而工夫则指的是在有相应的情感积淀后要多花时间不断地涵泳文章的字、词、句子、文段乃至整篇,通过反复的读,直至能通过声音这一媒质读出生命、读出力量。达到我们所说的“情动于中而发之于外”。文园中学的张翠霞老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师大中文系斐声华东,张老师“功夫了得”,其在备这一课前所下的“工夫”又极其到位,不光自己忘情读,而且带学生读也读得气势磅礴,经常引得其他班级同学旁观并拍手叫绝!情如此乃真性情也!
   第三,对文章主题的挖掘是赏析而非分析,赏析和分析一字之差,可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观。赏析是对文本的建构,分析是对文本的解构,赏析重在情感体验,分析重在理性认同。而本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上的目标则是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继承发展。采用朗读这一手段就决定这对本文主题的探讨是通过赏析来达到的。可是在具体上课的时候,老师们上着上着就变成了分析,这根源还在读上,老师读不出情或矫情,师生与文本一直是两张皮,哪来情感体验,最后只好就拈词拣句来分析了。听张老师上课,仿佛置身西北高原,眼前似见后生们在表演,阵势恢弘,场面热烈,感到热血沸腾,心中涌动着的情感在寻找渲泄的突破口,听课者如是,学生亦然,这时师者提供个“杠杆”,保证有人能够橇动整个地球。所以说一节成功的课,各环节浑然一体,前者工夫做足,后者一气呵成。
   最后,老师对学生的生成是评说而非评价,评说重在思维的过程,评价则侧重思维的结果,学生在经过情感体验后,得到的生成因人而异,新课标也极力彰显这个个性化的展示,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生命和力量,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进而感受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这些情感参差而行,构成了本文错落有致的美,也兼顾了不同阅读者的审美需求,听张老师这节课,感觉到学生都在用情读,用心说,读得投入,说得实在而精彩,没有个别尖子生的指点江山,也不见课前指定者的激扬文字,只感觉有人要说,人人都能说,这是不是符合叶澜先生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扎实、丰实、充实、平实、真实呢?
   当然,作为真实的一节课,不可能是十全十美,本课张老师在教学上还存在以下值得商榷的方面:
  如何指导学生的个性化朗读。本课侧重在整体朗读上的效果,而对不同学生个体如何对他们进行朗读指导更是本课高效的体现。
   如何更好地做到音乐、影视等媒介与语言文字的整合,本文作为语文课,更多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魅力以及语言文字对我们想象力,审美力的培养,音乐、影视画面只是教学的手段,如果只是沉浸在音乐和画面带来的审美愉悦中,那是浅显的。高明的语文老师会带着我们循着语言文字这一幽径去探询更广阔、更美妙神奇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