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10期 ID: 139292

[ 张丽峰 文选 ]   

用巧妙的提问开启学生的阅读思维之门

◇ 张丽峰

   摘要:语文教师通过巧设“曲问”,激发学生认读感知文章。精设“主问题”,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挖“新问题”,鼓励学生跳出文本。让学生在认读感知文本的基础上,集中注意力,积极地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评价与运用,形成良好的阅读思维。
   关键词:课堂提问 阅读思维
  
   语文教学是一种动态化的审美创造的特殊形式,而语文课堂提问是一种艺术。日本著名教育学家斋藤喜博强调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疑者,觉悟之机也。”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设疑,启发学生质疑,“于不疑处有疑”,促进学生积极阅读思维。语文教学过程应设计有价值、有趣味、有创意的思考问题,注意提问的准确度和穿透力,以此来激起学生的情感,展开想象,进行深刻的理解分析及思维活动。学生的阅读水平可分为如下层次:复述性阅读、解释性阅读、评价性阅读。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的开端,是教学过程中转换的“关节”,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重要“激活因素”。应通过巧妙的提问,循序渐进来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一、巧设“曲问”,激发学生认读感知文章
   从文本出发,培养学生认知性阅读思维,这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关键词、重点句、核心段入手来理解文本,而不是脱离文本去寻找虚无飘渺的空中楼阁。加涅指出:假如学习者未曾注意到信息,那么不管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媒体或者教学活动,新信息都不可能进入感觉登记器和工作记忆之中。
   那么怎样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去认真感知文本,主动获取信息呢?方法是多种的,比如可采用“曲问”的方式来设计问题。直问者,直来直去,启发性不强;曲问者,活问也,问题多拐个弯。曲问可以唤起学生的高度关注,对文本产生浓厚兴趣的心理。钱梦龙先生在教授《愚公移山》一文时,多次采用曲问,避免单刀直入,以此激发学生认真地去阅读文本。他以这样的提问诱导学生:“龀是换牙的意思,孩子七八岁开始换牙,那么这个七八岁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问题拐了个弯,可谓“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问题就是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导火线,学生的兴趣自然被激发了,从而能有效地推进语文阅读教学进程。学生怎么回答呢?只能去阅读文本,加以思索后,学生七嘴八舌回答:“他没有爸爸!”钱梦龙先生再问:“你们怎么知道?”学生回答说:“他是寡妇的儿子。文中的孀妻就是寡妇的意思。”钱梦龙先生顺势问:“对!遗男是什么意思?”学生齐声回答:“孤儿”。 钱梦龙先生抓住文本中的“龀、孀妻、遗男”这几个词语设计问题,利用学生的期待、渴望的心理来集中他们对文本的注意力和思维力。引领着学生去认读感知文本,不给人以故弄玄虚之感,而是切切实实抓住学生,激发了学生探索文本的热情。布鲁纳强调应该广泛应用“发现法”的观点,布鲁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保留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要求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史学,亲自去发现结论和规律,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钱梦龙先生的“曲问”就是这样地有效践行。
  
   二、精设“主问题”,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理解文本是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将感知的信息、材料联系起来,通过联想、想象、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去把握文本的内在联系与本质意义。如果只认读文本文字,而不去注重理解文字构成文章的意义,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理解是一种能深入体会他人情感和观点的能力。要能够体会他人,想他人所想,感他人所感。教师根据文本内容,筛选有价值的、学生必须掌握、解决的主要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再次细读文本,使学生和文本的距离缩短到最小,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文本之中,达到合一的境界。
   在理解文本这个阶段,不妨学习余映潮先生采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主问题”提问设计。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长时间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主问题应围绕文本的重点、难点、关键处而设定,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理解知识点并牢牢地记住。这样的提问方式能用“精、少、灵、活”的提问将学生吸引进文本,有效地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思维。
   如教学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时,我这样来设计问题:1.文中四次写到作者流泪,原因一样吗?2.文中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哪次背影最感动作者?3.文中写到父亲的四句话,这些看似平淡的话语,蕴含了父亲对儿子怎样的情感?4.体会文章以背影为标题的丰富含义?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是从整体上牵动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以第一个问题为例,看看学生对文本有没有抽出意义,有没有读懂理解文本呢?学生通过对文本细致的阅读,明确了作者第一次是为家庭的不幸而流泪,是悲哀的眼泪。第二次父亲艰难地穿过铁道去买橘子,作者流下了感动之泪。第三次是作者眼看着父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再也看不见时的依依惜别的泪水。第四次是虚写眼泪,是回忆父亲的思念的眼泪。应该说,四次眼泪的问题设计已经使得学生开窍,能够领会父子情深的主题。这些主问题的设计从表层到深层、由浅度到深度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丰富的情感活动,感受作者父亲的不易,从而揭示文本的主题。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概括、抽象推理的理解思维能力。
   叶圣陶说:“语文教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教师是指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体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么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学生指点课文中的重点,了解课文的出彩之处。
  
   三、挖“新问题”,鼓励学生跳出文本
   语文课堂教学中完成了认识、理解两个层次的思维训练后,应启发学生跳出文本。居高临下对文本作出价值判断,对文本进行冷静思考,发表对文本的鉴赏。联系更宽泛的空间,体现个体的差异性与独特性。
   如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已经体会到朱自清笔下父爱的深沉,你能否就生活中自己的父亲对你的关爱的细节加以口头描述,并且说说你能否为自己的父亲做些什么?这是个导向丰富的话题,学生有了更多的参与权。可以引发学生从各自不同的体验,有利于学生充分的发挥,教师不能用自己的理解去限定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套用教学参考书去排除学生的见解。这个新的问题联系学生的生活,在关注文本的同时还关注生活。在课堂上适当关注生活,才能让文本与生活接轨。用文中的父亲形象来激发学生对自己的父亲的思考,促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熏陶、感染。拥有健康、有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十年代鲁迅先生在北京大学教授自己的作品《中国小说史略》,评论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时,曾经和学生有过这样的问答:鲁迅:你们爱不爱林黛玉?一些学生:爱。另一些学生:不爱。有一个学生:周先生,你爱不爱?鲁迅:我不爱。学生:为什么?鲁迅:我嫌她哭哭啼啼的。学生们:哈哈大笑。笔者以为,鲁迅先生的问答是在引领学生深入理解主人公的性格,在谈笑风生中开启学生的阅读评价思维。
   新问题的挖掘还体现在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探究的结束。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也许是一个数字上或者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新的问题,却需要更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真正进步。有位教师在教授都德的《最后一课》,讲到文章结尾: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他这样挖掘新问题:此时此刻如果要你设计韩麦尔先生想说些什么,你该如何设计?比较一下你设计的动作跟原文的“动作”哪一个更有说服力?这样的提问是超出文本原意之外的,学生可以无拘无束、随意创造、各抒己见。提出这样问题的最终的目的不在于答案的唯一与正确,而是学生在解决新问题过程中所产生的创造性阅读思维,都应该加以必要的肯定。
   阅读文本的核心是阅读文本中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通过巧妙的曲问,主问题的设计,新问题的挖掘,让学生在认读感知文本的基础上,集中注意力,积极地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评价与运用。这样有力量的提问艺术一定可以为语文课堂教学增色不少。
  
  参考文献:
  [1]余映潮 《听余映潮老师讲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2]钱梦龙 《钱梦龙与导读艺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3]钱威 《语文教学艺术导论》 新疆教育出版社,2000.8,第147页
  [4]盛群力 《教学设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第1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