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是他的无题诗,这些诗多抒写悲剧性爱情和爱情心理,有的则融入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体验,有的则抒写怀才不遇的失意。他的无题诗朦胧缅邈、旨意隐秘,善于摄入仙道形象,使无题诗蕴蓄着一层仙道情韵。艺术上表现为一种深情缅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
关键词:无题诗 人生际遇 主题分类 代表作例析 仙道意趣 艺术特征
李商隐(813—858),唐朝诗人,字义山,河南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擅长七律,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委婉,最有独创风格。他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亦与温庭筠齐名,有《李义山诗集》。 在李商隐流传下来的六百多首诗中,无题诗是他的首创。其内容成因不便明言,因此难以用一个恰当的题目来表现,此类诗大都与爱情有关,但性质和内容并不单一,有的寄托痕迹比较明显,有的似有似无。同时具有深刻的人生主题和政治寓意。
一、人生际遇与无题诗
李商隐自小几经离丧,饱受人生困苦,深感世态炎凉,情感细腻脆弱,青年时又受党争的影响,“一生襟抱未曾开”的不幸给诗人以毕生的怨恨。心灵的创伤、生活的磨难、痛苦的经历,浓缩在一首首诗中,委婉曲折地道出了一个幽咽凄迷的内心世界。
1.个人身世的坎坷
李商隐的家族,从高祖一代起,都只做过县令、县尉一类的地方官吏,父亲李嗣同样一生奔波于幕府之间,郁郁不得志。在李商隐十岁那年,父亲去世,“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1]。这种贫困的生活也使他养成内向伤感的性格。
2.政治生活的不幸
李商隐企图由科举进身以振兴家道,经过一段引锥刺股的发愤苦读,“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樊南甲集序》)[2]。
诗人在十六岁以后就开始应举,几近十年,李商隐才中举,从中举到入仕还有遥远的距离,而在长安求仕的十年中,李商隐陷入牛李党争中成为可悲的牺牲品。
3.爱情世界的悲苦
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为爱情诗,他的爱情诗多抒发爱情的不幸,表现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阻隔,期待与失望,执著与缠绵,苦闷与悲愤。“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无题》其一)这首诗就写了“诗人梦中与情人相会以及醒后对远方情人的苦思” [3],诗人同情人远隔天涯、相会无期的苦闷、感伤心情充溢其中。
4.佛道观念的影响
李商隐坎坷的经历,羁旅飘泊的孤独身影和仕途难通的悲剧命运为无题诗准备了丰富的辛酸素材和凄凉的人生体验。诗人只能在佛道中追求慰藉,他的诗契合了佛旨道玄充满了道趣。“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拟用佛禅,升华禅趣,显出对两情相悦的支持与关注,给人以欲罢还休,欲言又止的迷茫感、幻灭感、悲伤感。
二、无题诗的主题分类
1.无题诗的爱情主题
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数与爱情有关,抒写的是交织着希望与失望的悲剧性爱情。如《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这首诗着重抒写昨夕相爱而又受到阻隔时对意中人的思念,表现出痛苦而又欣慰的复杂内心感受。
2.无题诗的人生主题
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融入对社会人生的凄凉体验。如《无题》(八月偷镜照)中写一个热爱生活又向往爱情的少女的成长过程及心理活动,被人认为带有自喻性质,流露出孤芳自赏的心态,在对爱情的表达中时刻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世遭遇的伤感。 3.无题诗的政治主题
《无题》(八岁偷照镜)中的那位少女,美丽早慧,勤于习艺,向往爱情,然而,却被深闭在幽闺之中,虚耗青春,无法掌握自身命运,脉脉春情,唯有泣向春风。少女怀春的幽怨苦闷,正是才士渴求入世心情的写照。
三、无题诗代表作例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首联;飒飒:摹声词;轻雷:实指雷声,并非车声,两句诗正好点出暮春时节。颔联“金蟾啮锁”,意思是打开宫门;“玉虎牵丝”就是汲水[4]。两句意思是,晚上我趁着有人入宫烧香的机会,从刚打开的宫门偷偷地溜进去,第二天凌晨又趁着有人入宫打水的机会 ,从宫门又偷偷地溜回来。颈联借贾氏和宓妃来比喻女方,借韩寿和曹植来比喻自己,相慕之情,溢于词表。结联借炽燃的蜡烛来比喻相思,借灰烬来比喻相思无益,意思是:无益的相思正如一支炽燃的蜡烛,寸寸化灰。这首无题诗隐其言而晦其迹,这是诗人出于安全上的自我卫护心理。
四、无题诗的仙道意趣及其感伤美
1.无题诗的仙道意趣
李商隐的无题诗善于摄入仙道形象,通过抒情主体的意化和情化,就使他的无题诗的意境蕴蓄着一层仙道的情韵[5]。如《嫦娥》云:“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以嫦娥在广寒宫夜夜思念凡俗的丈夫,反衬诗人爱情的失落,极富道韵。
2.无题诗的感伤美
无题诗多传达的是一种没有确定感和目标感的、扑朔迷离的、特殊爱情生活感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珍珠之泪写诗人内心的悲苦寂寞,不为世用的哀泪。诗人常常触物兴悲,感伤身世,借题抒怀,以凄美沉郁病态的枯冷之景抒发命运的哀叹,形成感伤之美。
五、无题诗的艺术特征
李商隐的无题诗以七律为主要形式,以抒情婉曲,意境朦胧为主要特色,多取抒情主人公内心独白的表达方式,很少叙写事件、人物和客观生活场景。他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开成了文辞清丽、意韵深微的独特风格。
1.在比喻运用上,赋予具体事物以相爱的心灵奇异感应的性质,从而创造出极新奇而贴切的比喻。
2.选取众多意象,这些意象如梦似幻恍若云烟,诸如珠泪、蓬山、青鸟、彩凤、瑶台等,均难以实指,让人读来心生哀愁。
3.在典故运用上,借助恰当的历史类比,使不便明言的意思得以畅达,深得李贺诗神奇中见真实的想象的本领。但是,他用典也有很多晦涩难懂的地方[6]。
4.语言精美艳丽,韵味深长。李商隐不仅兼收并蓄前代艺术大师的语言精华,还学习民歌乐府的语言优点,对词藻和遣词技巧有深厚的功力。
总之,李商隐是一个极富个性、富有才华的诗人,他不愧为晚唐诗坛上的一朵奇葩。他虽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可惜“运与愿违”,“一生襟抱未尝开”。他创作无题诗,抒发个人失意的感慨和深挚的爱国情怀,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学锴、余恕诚著 《李商隐诗歌集解》 中华书局 1988.12
[2]刘学锴、余恕诚选注 《李商隐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1
[3]刘学锴、余恕诚 、黄世中编《李商隐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 2001.11
[4][6]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编 《中国诗学研究 第2辑 李商隐研究专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12
[5]尚作恩 李孝堂 吴绍礼 郭清津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