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10期 ID: 139278

  

素质教育呼唤多维语文教学

◇ 尚凡敏 李秀海

   摘要:教是为了不教。语文课是基础课、工具课,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拓创造能力。现在的中学生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勇于探索。老师要加以指点、引导,让他们学会多元思维,用丰富多彩的思维去创造丰富多彩的思想。
   关键词:素质教育 多维 语文教学
  
   人的教育是人类社会最复杂的一项实践,它永远只有过程,没有结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期望素质教育能养成青少年儿童一种精神:一种看不见但又感觉得到的无形的支配性力量,一种一生中受益无穷的执著的对真善美的追求;还期望素质教育培养我们的学生具备21世纪的现代人的现代品质,期望素质教育能够使我们的学生热爱生活。这些期望能否成为现实?如果能,需要我们构建出什么样的语文教育?
   我认为,语文教育应该是多维的。所谓多维就是多思考、多性能、多功效。多维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多角度、多系统地激励、开拓学生思维,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判断和迁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突破定向、单向思维式,使学生思维的角度灵活多变,思维的效度深刻巩固,为现代化思维方式的发展创造极好条件。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突破学生机械接受的思维模式而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具有独创精神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因为多维教学一反传统知识传授的注入式、平面式,而改为启发式、主体式,思维完全置于开放有序的系列之中。采用多维教学法,教师应做到:
  
   一、善于保护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保护学生显露出来的创造意识,做到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驱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世界,注意学生的新鲜直接感受,即灵感爆发式的领悟和理解,积极肯定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见解,让他们燃烧起创造思维的熊熊烈焰。
   随着中考题中开放性试题的增加,对于教师的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与感悟能力的要求就更为迫切。比如:2008年中考题中有这样的一道题目:你对于《出师表》中作者所说的“报先帝,忠陛下”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在强调责任意识的今天,你是怎样认识这一点的?我们在一次模拟考试中用到了这个题目,在阅卷中发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第一问回答得较为准确,第二问就有一些肤浅生硬。在试后的考试分析中,老师们一致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们缺乏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教师忽略了对学生观察世界、感受和领悟生活能力的培养。
  
   二、善于生疑激趣,组织争辨
   在组织争辨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对有分歧问题的争辨,要引而不发。引,是为了打开思路;不发,是不过早地下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有利于思维的深化周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点,我也是有深切体会的,比如:我在复习《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时,有的学生说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的说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时我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这样引导学生的: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能够统领全文的材料的。我们看看“得道”的结果是什么?学生回答:“是人和”,“失道”的结果是什么?学生说:“是失掉人和”,我接着说:“同学们,你们说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样,我不但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周密思维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对疑窦较深的问题,要适当暗示,暗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去进行创造性思维。
   我在教学中多采用以下两种暗示方法:
   1.“边缘”暗示。即围绕疑难问题,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的“边缘”问题作设问启发,逐步导入并接近问题的核心。
   比如,在教授《鱼我所欲也》一文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认识“舍生取义”这一人生观的,首先问:同学们,你是怎样认识“仗义”一词的?学生回答说,“仗义”就是“不自私”,“仗义”就是“勇于奉献”,“仗义”就是“为朋友两肋插刀”引导学生明白“义”就是“为了他人、集体、国家、民族的利益无私奉献的精神”。再问:送迷路的小朋友回家是不是义举?给灾区人民捐款是不是义举?不顾个人安危救落水儿童是不是义举?学生回答:是。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义”可以是举手之劳、点滴之爱,还可以是舍生忘死,“舍生取义”只是“义”的最高形式,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2.设疑暗示。即教师有意识地设疑问难,打开通向真理的闸门。
   比如我在教授《公输》一文时,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墨子为什么要去楚国?墨子与公输盘交谈的结果是什么?墨子与楚王交谈的结果是什么?墨子最后做了什么?楚王最后的表现怎样?由此,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这样,通过这些问题,就使学生认识到:要想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足够的实力的道理。
  
   三、善于抓住时机,点拨指导
   传统的讲授方式比较适合单纯记忆性知识的复习,它具有容量大,效率高的特点,但它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整体构建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特别是新授课,要尽量避开这种传统教法,而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不过,教师在转变自己教学观的同时,还应适时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因为这实在是相辅相成的一件事。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应善于抓住愤”、“悱”之时,巧妙点拨,这种“启发式”教育要求教者能够恰到好处地掌握住教育时机,即当学生想把问题弄明白又弄不明白,想表达又表达不出来的时候,老师才去启发引导学生思路,使之豁然开朗,顿开茅塞。
   就如很多老师都很重视新课的导入,但如果没有学生课前的认真预习和独立思考,就不会有“愤”和“悱”之境界。再如,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和思考,当学生想弄明白而不得,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点拨了。但这还应该只是点拨而已,而不能将答案直接呈现出来。这个时候,老师应该设置情境,对学生做导向性评价,修正、补充、整理、归纳学生的答案。这种启发引导是一个过程,最后完成答案的最好还是学生自己,让学生清晰而准确地将答案表达出来,这样就逐渐培养起了学生的概括和归纳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把答案清晰完整地说出来,便是课堂的成功。
   有人说,21世纪所需要的是开拓型人才、创造型人才。从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看,这话说得很地道。语文课是基础课、工具课,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拓创造能力。现在的中学生,可以说是集思想感情和主观能动性于一身的人,他们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勇于探索。针对这一特点,老师要加以指点、引导,让他们学会多元思维,用丰富多彩的思维去创造丰富多彩的思想。
   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真正成为这种优良习惯的播种者,只有让我们的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产生强烈的质疑激情,才会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叶圣陶老先生有一句非常中肯的话:“教是为了不教。”特级教师陶伯英先生说, “语文课应以实践为主,认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以为他们谈的都是素质教育的真谛,值得我们深思。
   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会心将是多维式教学中学生常有的心理反映,它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在更广大的空间开始新的探索。
  
  参考文献:
  《我们期望什么样的素质教育》《论语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