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是对文章进行全面阅读,从而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阅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应该说,它是现代文阅读的各种能力要求中最基本的。
一、知识点总结
整体感知的“整体”既指某一篇完整的文章,也指一段或几段有完整意思的文段。“感知”是客观事物通过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这里指对材料内容的印象,包括部分材料的局部印象,全局材料的总体印象。它不仅指材料所承载的意思,而且包括文化背景、写作意图、题目含义、中心思想等,还包括结构特征、线索、感情基调等,所以它是全方位、多角度的。
二、常见题型
(1)2010年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温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2010年山东省泰安市《夜读岳飞》:“从全文看,标题‘夜读岳飞’中‘读’的意思有哪两层?”(3)2010年山东省滨州市《分析题》:“文章开头说‘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联系全文,说说这位老师‘好’在哪里。”(4)2010年贵州省遵义市《走远再关门》:“文章主体部分和最后一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最后一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5)2010年黑龙江省绥化市:“读完全文后,模仿下面的句子,概括这位母亲的优秀品质,构成排比句式”等。
综上可以看出,对整体感知文章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1)概括全文或者部分段落的内容;(2)理解标题含义或者拟标题;(3)理解文章内容;(4)分析文章的写作技法及作用;(5)赏析人物形象等。
三、阅读技巧
1.仔细揣摩文章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章的“心灵”之光往往从“眼睛”中透射出来。在记叙文中,有些标题是文章叙事的线索,有些揭示了全文内容的重点,有些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些又启迪了行文的思路。如《童趣》一文,依次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这三件童年的趣事,全文紧紧围绕一个“趣”字,揭示了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
所以,我们在阅读课文时,视线在标题上多停留几秒钟,搜寻题目蕴涵的信息,带着自己的疑惑或猜想去阅读,可以很好地感知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含义,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
2.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理清结构思路包括找出文章的线索,了解文章顺序,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等。线索,可以是人、物、事、情、活动等。它是作者展开文章内容,安排情节的思路。找出线索,然后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那么作者的写作思路也就理清了。如《紫藤萝瀑布》,就是以“我”对盛开的紫藤萝花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从而抒发赏花之情到惜花之憾再到思花之感,脉络分明、层层深入,给人以美的享受、情的陶冶、理的启迪。
3.抓住关键语句,领会文章主旨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如果想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要会找关键语句,即在文中找到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中心句、主旨句或者画龙点睛的句子。找关键语句目的在于找出“画外音”,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比如,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的,但其中也有一些描写句、抒情句、议论句。在阅读时抓住这些特殊句,有利于领会文章主旨。因为,描写能较好地刻画出人物形象以及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等,抒情则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与作品内容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突出中心。议论则能直接点明或加深所叙之事的内涵,揭示段旨或主旨,有画龙点睛的妙用。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我们通过仔细阅读,就能在文章结尾找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它启迪人们领悟生命的长河中尽管会有一些曲折,但将永远奔流向前的人生哲理,揭示文章中心,是该文的主旨句。
总之,以上的几点只是指出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可行且实用的方法,但是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需要我们认真阅读文章,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答题规律和格式
规律:(1)分析题目,揣摩中心。好的题目是文章的题眼,通过仔细推敲题目所蕴含的信息,可以发现文章中心。(2)把握文章,了解意图。文章的意味,作者的意图,往往是含而不露,要用心领会作者意图。(3)理清结构归纳中心。
格式:概括文章内容的题型可以采用 “谁(有时要加上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或者“什么怎么样”的形式表达出来。
理解标题含义的题目往往需要先指出题目的本义,然后指出其比喻义或者象征义。
拟题时要紧扣文章内容,可以直接从文章撷取经典的语言为题,也可以自己拟题,尽量运用修辞。
理解分析文章的写作技法及其作用,一般先指出文章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然后结合全文指出其在表达上的作用。
赏析人物形象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要求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只要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即可。
举例演示
有缺陷的种子
李雪峰
①15岁那年的深秋,父亲让我乘车到县城去购麦种。下了车后,按照父亲指点的位置,我很快就找到了种子交易市场。
②在市场,我进了几家种子门市店,门市店里的地上和货柜上摆满了塑料盆盛着的麦种样品,我边和店主说话,边蹲下身子一一观察。那些麦种看起来真的很好,粒粒饱满、肥大,捧到手里沉甸甸亮闪闪的,就像一粒一粒的珍珠。几次在店主巧舌如簧的游说下,我差不多就要掏钱购种了,但想起父亲的叮嘱,我还是最终把捧在手里的麦种依依不舍地又放进了样品盆中。
③父亲说种子公司的国营门市店里有上好的麦种,有省城来的农业教授亲自在那里出售麦种,他再三叮嘱我一定要买那个农业教授培育出来的小麦一代杂交新品种。我一路打听着终于找到种子公司的门市店,见到了那个戴着深度近视镜的教授和他培育出来的一代杂交新麦种,个头大小不一,显得十分参差,并且那些麦种也不饱满,一粒一粒瘪瘪的瘦瘦的,还一个个灰头土脸的,几乎没什么光泽,远不如前面那些个体种子店出售的麦种,甚至同我家里收回来的麦粒也不能同日而语。我抓了一把捧在手掌里细细看了足足有三分钟,才怀疑地问站在一旁的教授:“这真的是您培育出来的一代杂交新品种?”教授笑着点点头说:“是的是的。”
④我怀疑地问他:“怎么成色这么差呢?”
⑤教授解释说:“一代杂交的新品种都这样,种几茬成色就会越来越好了。”我一点也不相信他的解释:母种都这样,还能结出什么样的好麦子来?我断定教授一定是骗人的,只不过是打着教授的幌子想靠出售麦种捞上一笔钱而已,这样的麦粒只配喂鸡,哪里配得上做麦种呢?
⑥于是,我果断地离开了种子公司的门市店,到街上的个体种子店里买了几十斤颗粒饱满、个个通体金亮的麦种。
⑦麦种带回家后,我向父亲讲了我的推测,父亲也没说什么,很快就把种子播进地里去了。直到第二年收麦时我和父亲才惊讶地发现,我们家里那些颗粒饱满的麦种长出的麦子并不好,麦粒又细又烂不说,产量也很低,而村里几家买教授麦种的人,他们的麦子穗长、粒实,颗粒饱满、金亮,产量也高出我家好几倍。
⑧后来,我请教一位搞农业育种的专家,专家一听就笑了,他说,那些一代杂交的种子确实看上去不起眼儿、瘪小,亮色也差,可它们毕竟是一代杂交的呀,它们种一年就变得饱满了,再种一年,就更饱满了,它们在一年一年地克服着缺陷,在拼命趋向饱满和完美。而那些看上去饱满、金亮、完美无缺的种子,它已经完美到尽头了,没有再向上走的路了,所以只有一年年退化,只有一年年向缺陷发展,最后被彻底淘汰掉,永远退出土地和田园。
⑨原来,在有些时候,完美也是一种缺陷啊,一幅画得太满的没有留白的画,不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尊完美无缺的菩萨,不能给人以生活五味的率真……
⑩完美是一种无法弥补的缺陷,过于完美的人生,何尝不是一种有缺陷的人生呢?
(选自《时文选粹》)
问题: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围绕“种子”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揣摩第③段中“我抓了一把捧在手掌里细细看了足足有三分钟”一句,句中的叠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联系上下文,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进行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通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来表现本文的主题,请你试着举一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红虫
简 媜
①现在想想已有两年多了,但那只小红虫就像是我的朋友一样,深深地让我记忆着。
②那年我高三,最机器化的年龄,每天窝在图书馆死啃活啃得不知天昏地暗。
③有一天晚上,我正在看地理笔记,昏昏沉沉之际,突然发现一只很小很小的小红虫,比一粒沙子还小,慢慢地爬上我的笔记簿。我感到很新鲜,从来没见过这么小的虫,我几乎要怀疑是不是眼花了,把随手一点的红圆珠笔水看成是虫。但它真的在动,我瞪大眼睛看了一会儿,是真的小虫没错!多新鲜!我不禁趴在桌上看得出神。好可爱的小不点儿,它一定是刚到这个世界不久,瞧它红得那么弱,步伐那么轻细,只要我大力点儿呼吸,怕不把它吹到十万八千里远才怪哩!它没有固定的方向,似乎是漫无头绪地在摸索,它一定没搞清楚它站的地方到底是什么玩意儿。不过,我发觉它对颜色的辨别力很高,尤其是黑色,只要一碰到黑色,就马上变换方向,而且动作急速,仿佛相当惧怕的样子。最后,它终于穿过字与字之间的空隙,到达笔记簿上最大块的空白地方,它似乎很喜欢白色。我想,它是不会知道有我这么一个人正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它的。它在白色的纸上安步当车,一点也意识不到是否有突发性的危险。我伸出一个指头慢慢地往下靠近它,希望它知道我的存在。可惜它没有经过光线投射下的黑影。我的指头一直随着它移动,而它仍是不知不觉。我不知道小虫的世界里,有没有第三空间的存在,我的指头在它的上面猛动不停,它还是没知觉。
④这可惹恼我了,有几次,我几乎要直直压下去,对我而言,这是个很简单的动作,但我没这么做,说不上来为什么,杀一只虫还不至于有一秒钟的罪恶感,但我就是没压死它。不过,我打算给它一个难关,惩罚它对我的妨碍,如果它通过了,我就把笔记簿让给它去逍遥;如果没通过,只好不客气地请它另谋出路。我在桌上敲几下,算是通知它了。于是,拿起黑色圆珠笔,在它的周围画了一个大圆圈,然后慢慢涂黑,让黑色一步一步向它逼近。它的反应立即可见,急速地四处乱撞,碰到黑色就掉头,像被包围在熊熊烈火之中的人一样,只会乱冲乱撞,那样地惊恐、焦虑、无助。我想它现在的心情,大概跟我有一次走在地下道,突然灯全黑了,畏惧得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觉一样。我的笔尖继续逼近它,它反向逃避,我转向又逼近,它错乱的程度几近疯狂,只会团团转,只会在渐渐缩小的空白里慌乱得不知所措,它那样地惧怕黑暗。我想,如果它知道上帝,我相信它会死命地喊着上帝,而这时候,我无疑就是它的上帝。最后,一团漆黑当中只留一点点空白让它立足,我囚住它了。
⑤我怀疑它是否能走出去,它是如此地畏惧黑暗。也许对一个小生命,这么做太苛刻了。我在想要不要释放它?突然,出乎我意料地,它静了下来,在仅存的空白里一动也不动,仿佛死去一般。我不禁纳闷起来,然而更让我惊讶的事发生了,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它竟然动了,不是在空白里转动,而是一步步慢慢地往黑暗走去,很笃定地朝着一定的方向,很镇静地走,没有慌乱、没有焦虑,更没有畏惧,像一只走惯黑暗的虫。是什么力量让它把黑色透视成白色,让它那么肯定黑暗之后就是白色?它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虫子罢了,它怎么能够……它终于走出黑暗,我囚不住它,认输地把笔记簿让给它。
⑥我想,它已有资格去走遍一个地球。
问题:
1.第④段,“这可惹恼我了”和“这是个很简单的动作”两句中,两个“这”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第④段,请你以第一人称设想一下当“我”看到小红虫团团转时的心情。(50字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我”和小红虫的较量中,最后的结局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中作者对小红虫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尾第⑥段,“我想,它已有资格去走遍一个地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这只突破黑暗迎来光明的小红虫身上,你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飞翔的学费
马德
①初秋的天,有些热。
②他走在前面,父亲离他不远,走在后面。
③“爹,别送了,回去吧。”他回头看了一眼父亲。父亲没做声,继续跟在他后边。“爹,你回去吧,我一个人能行。”他有些催促父亲了。父亲含混地应了一声,停下了脚步。
④“凡事小心点,多留个心眼。”父亲又叮嘱了他一遍,然后扭头蹒跚地往回走。父亲年轻的时候开山炸石,一块石头砸在了他的脚背上,留下了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
⑤望着父亲逐渐远去的背影,他心里酸酸的,不是滋味。这次去大学报到,本来,父亲说好了要去送他的。然而,临行的时候,父亲还是变了卦。也许,父亲太在意他的跛足,他怕他的形象给上大学的儿子丢人。
⑥“小二,你等等。”还没走出多远,父亲在背后喊他。不知道什么时候父亲又踅身回来了,看上去,父亲很着急,走路的姿势摇摆得像一架风车。
⑦他快走了几步,迎上父亲。“怎么了,爹?”“爹还是不放心你的学费哩。”他下意识地摸了摸缝在衬衣口袋里的钱,鼓鼓的,也硬硬的。这些学费,都是父亲东挪西借筹措来的。就为了这几千块钱,跛足的父亲,走村串乡,不知道跑了多少山路,也不知道说了多少好话。
⑧“这钱,装在口袋里,爹还是不放心,要不,咱换个地方?”父亲像是和他商量,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⑨“那……放在哪儿好呢?”他有些迷惑。因为在他想来,实在没有什么更好的地方能妥善地藏起这比命还重要的钱。
⑩“要不,把钱塞进袜筒里,这样,穿在脚底下,是不是更安全?”父亲眼神中跳跃着兴奋和喜悦,仿佛一颗忐忑的心,就要藏在一个最安全的地方了。
(11)父子俩坐在山路上,小心翼翼地拆开缝在衬衣上密密麻麻的针脚,把钱分成两堆,极认真地塞进袜底,然后,再慢慢地穿上鞋,系紧鞋带。
(12)他和父亲站起来,父亲看了一眼他的鞋,说:“这回,该没事了。”也许,父亲是真的放心了,他额头上的皱纹一道一道舒展开来,蓄积在其中的汗水,没遮拦地滑了下来。
(13)与父亲再次分别之后没走多长时间,他便觉得脚底疙疙瘩瘩的,不舒服。这段山路虽然只有12里,但他不知道是不是能坚持到镇里的车站。因为,他觉得脚底下又滑又湿——钱大概已经被汗水浸透了。
(14)找了一个山峁,他坐下来,慢慢脱下鞋,又小心地褪下袜子,他吓了一跳:由于汗水的浸泡,再加上脚底的磨蹭,上面几张钞票已经严重变形,而且,图案也变得模糊不清了。他慌了,赶紧脱下另一只鞋,迅速扯下袜子,抽出里边的钱。也许,那一刻,他吓坏了,吓坏了的他慌得有些手忙脚乱,这时,一阵风刮来,一沓钞票,像平地里惊起的一群蝴蝶,飘飘扬扬,四散飞了起来——
(15)他的脑袋“轰”的一声,一刹那,天塌地陷。
(16)一张张的钱,就像四散了的魂魄,他赶紧四下里寻找。石头下,草丛间,树坑里,沟渠底,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他都找遍了。他一边找,一边哭,他不敢回去告诉父亲,怕父亲承受不住这个打击。一直找到下午,仍然有500元钱,不见下落。放弃寻找后,他果断地把剩余的钱重新装进那个衬衣口袋里,然后,抱得紧紧的,奔向镇里的车站——也许,他能做的,他该做的,只剩下这些了。
(17)一直到大学,他都紧紧地抱着那件衬衣,以及衬衣口袋里的钱。交了学费,他已经没有一分钱生活费了。他没有把路上发生的事情告诉学校,他只是说,自己家庭困难,需要勤工俭学。系里很爽快,除了在餐厅给他找了一份工作外,还减免了他的一部分学费。
(18)开学典礼之后,他给父亲写了一封信,信里说,一路上,乘汽车,换火车,都很顺利。大学不错,系里的老师对他也不错,一切都好,希望家里不要挂念他。
(19)信寄出去不久,就收到了父亲的回信。父亲说,前些日子,有人谣传说,一个学生的钱被风刮跑了,还有人说是你,爹没相信。爹说,这事不会发生在咱们身上,爹对你放心着哩。大字不识几个的父亲,只歪歪扭扭回了这么几行字,信的最后,是这样一句话:儿子,你长大了。
(20)一霎时,他泪流满面。
问题: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望着父亲逐渐远去的背影,他心里酸酸的,不是滋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请你选择下面任何一句,试作赏析。
A.不知道什么时候父亲又踅身回来了,看上去,父亲很着急,走路的姿势摇摆得像一架风车。
B.父亲眼神中跳跃着兴奋和喜悦,仿佛一颗忐忑的心,就要藏在一个最安全的地方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最后认为钱放在哪里最合适?最后的结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16)段中,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为什么以“飞翔的学费”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通读文章,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天里最美的风景
王国军
我是在茶楼遇到他的,他提着一个公文包,几缕稀疏的山羊胡在人潮中格外显眼。老实说,这样的男人是我每天关注的对象。
我不急不慢地跟着他,他在一条街的拐弯处停下,朝路边的几个小贩友好地笑笑,然后转身走进了一家饭店。饭店不大,里面稀稀落落地摆着几张桌子。等他再出来的时候,已经换上了厨师的服装。
我很好奇,这个店里至今没有一位客人,可他却紧张地忙碌着,洗菜,切菜,像是在等一位重要的客人。
我缓步走了进去,他盯了我一眼,有点惊讶地问:“吃饭?”然后笑了,“现在还早呢。”
我跟着笑,我跟他攀谈起来,他告诉我,他在街那边还有家茶馆,过段日子就会把这家饭店转让。
“其实都已经谈妥了”,他转过头来说,“只是有件事我还割舍不下,所以一直拖到现在。”
他准备炒菜的时候,有一个拖着一个麻布袋的小男生从远处朝这边走来,我看见男人的脸上马上露出笑意来,莫非这就是他要等的贵客?
小男孩把装满空瓶子的麻布袋放在一边,然后快乐地说:“叔叔,我要和昨天一样的菜。”
男人示意小男孩坐一会儿,小男孩的眼睛左顾右盼,看得出,这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孩子。
男孩从身上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人民币,男孩说:“妈妈说的,这是给您的医药费。”
是张十元的人民币。男人的眉头顿时打结,男人说:“不是说好了,拿瓶子抵押的么。”
男孩抿嘴说:“妈妈说,那还不够。她只想不欠您太多。”
我去厕所的时候,看见后面几个人在小声议论着,一个说,看,又来吃白食的了,真搞不通,余老板心肠咋这么好?另一个说,我看这小孩斯斯文文的,打扮得也不像穷苦人家的孩子,怎么就干些骗吃骗喝的勾当。
回来时,我终于忍不住,坐在了小男孩的旁边。我说,你妈妈病得重吗?
男孩低下头,是的。很重,咳嗽,有时还吐血。
那你爸爸怎么不送她去医院呢。我看了看男孩,一尘不染的白衬衫,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男孩的声音有点低沉,我爸爸不在了,妈妈说他去了远方,不会再回来了。
我的心一紧,我说,你知道你妈妈得的是什么病不?
男孩摇摇头,妈妈说,她得的只是感冒,吃点药就好了。
大概多久了?我继续问。
男孩平静地说,两个月了吧。我想让妈妈的病早些好起来,这样她就能继续教我读书写字了。
所以你每天都在拣废品,赚点钱只是想让妈妈吃好点,早点好起来。
男孩点点头。其实我什么都干过,做过砖工,卖过报纸,也进过工厂。男孩感激地望了望正在炒菜的男人,接着说,叔叔说他有个朋友开废品店,所以他让我拣点废品来,挣的钱就给妈妈买药。
过了一会,男人把菜都炒好了,男人找了个保温瓶,盛好,摆在男孩的面前。
男孩起身说,叔叔我给你钱。他朝身上窸窸窣窣地摸着,不一会就摸出一把零碎的钞票来。
男人微笑着,从中间拿起一枚一角的硬币,男人说,一枚,一枚就够了。
男孩说谢谢,把钱收好了,提着保温瓶,男孩又说,那叔叔我明天还可以来吗?
当然要来。男人说,明天我让医生陪你去看看。这样你妈妈就能快点好起来。
大概是心疼家里的母亲,男孩快步朝前走。走到拐弯处的时候,男孩回头朝我们挥挥手。
我看见,男人的脸上垂下一滴泪。
真是个苦命的孩子。男人说,没了父亲,母亲又病了,在这个城市里无依无靠。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我能帮的也就这么点。
我突然叹了口气。
男人又说,我知道他们不会白受我的恩惠,所以我只能采取这种方式来帮助他们,你看。透过男人指的方向,我看见另一间房子堆满了男孩捡来的废品。
所以你一直不肯转让饭店,为的就是这个孩子?
是的。我答应过自己,男人最后说,只要能帮助他们一天,我就会来这里一天。哪怕,哪怕,只有他一个顾客,我也会坚持。
男人走的时候,一把斜斜的影子映在我的心里,我知道,这是我整个春天里见到的最美的风景。
(选自《分忧》2010年7期)
问题:
1.简要分析余老板这个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
他洗得一尘不染的白衬衫,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突然叹了口气”,请揣摩此时“我”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这是我整个春天里见到的最美的风景”, 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们可以放声唱歌了
佛 伤
搬进新居的时候,六岁的女儿每天都要拿起话筒,跟着DVD唱几遍。我担心她的歌声会影响到邻居,就尽量将音量开得小一些,没想到依然招来了邻居的上门“讨伐”。
那是一对与我年龄差不多的夫妻,他们很礼貌地询问可不可以再小声点。女儿在一旁嘀咕:“再小声就听不到了。”我止住女儿,问为什么呢?女人欲言又止,眼睛红红的,男人说:“我们也有个女儿,但她得了病,医生说是先天性的,治不好。她怕闹。我们想,我们想让她在最后的人生时光里,生活得安静些。”
我的心震了一下,也不好去追问什么病,连忙答应了。那段时间,比较流行唱卡拉OK,几乎每家都有音响。但不久我就发现,在我们这幢楼,几乎听不到唱歌的声音,偶尔听到,也是对面楼传来的,由于隔了距离,听上去并不吵。我估计是那对夫妻一一打了招呼的结果。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就是半年,其间我曾看见过几次男人背着他的女儿上医院,女人神情悲伤地紧跟着,然后不久又将女儿背回家。那是个模样可爱的小女孩,只是脸色不好,也从没见她说过话。
每次遇上了,我便默默退在一侧让他们先过,因为我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
又过了半年,我们这幢楼依然很安静,没有一点歌声。然而我知道,其实大家的心,无时无刻不系在那个可爱的小女孩身上,希望她能够好起来。
冬日一个周末的下午,阳光很好,我带着女儿在小区内的健身场玩耍,女人背着小女孩出来,说是晒晒太阳。做邻居这么久,我还是第一次看清楚女孩的模样,很清秀,嘴唇薄而苍白。她安静地坐在一旁的椅子上,穿着白袜与红色娃娃皮鞋的小腿晃来晃去——那双悬着的脚还够不着地。
不知为什么,我突然觉得有点心酸,就对女儿说,你去陪她玩会吧。
女儿去了。或许是年龄差不多的原因吧,两个小女孩很快搭上了话。女儿教她哼哼唧唧地唱歌,她小声附和着,神情愉快。一会儿,她的声音弱了下去,似乎很疲惫。女人摸摸她的额头,问她哪里不舒服,小女孩轻轻摇摇头,不再说话。女人于是将她背回了家。
我没有想到,这竟是我最后一次看见小女孩。第二天我们一家人吃完晚饭正在看电视,门铃响起,是那对夫妻。女人眼睛红肿,男人神情悲戚,我连忙将他们往屋里让。
不用了,男人说,这段时间,麻烦你们了,让你们的生活中没有歌声,我们夫妻非常过意不去。现在来,一是表示歉意,二是通知你们:以后,你们可以放声唱歌了。
我的心一紧,问:“你们的女儿?她……”女人呜咽地点点头,说:“她走了,从昨天晚上起,她在医院里,挣扎了近八个小时……不打扰你们了,我们还得上楼去通知其他邻居。”
我怔怔地听着他们上楼的脚步声,心里全是那个小女孩在医院里顽强辗转的身影,再想起昨天见到她的情形,心里感慨万千。生活中没有歌声,并不代表着生活的悲哀,在我的心里,那对夫妻以及他们可爱的女儿,已经用自己安静的方式,唱出了生活中最美的歌。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0年12期)
问题:
1.从全文看,文中的那对夫妻为女儿做了哪些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交代“那段时间,比较流行唱卡拉OK,几乎每家都有音响”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分析下面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生活中没有歌声,并不代表着生活的悲哀,在我的心里,那对夫妻以及他们可爱的女儿,已经用自己安静的方式,唱出了生活中最美的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可以看出那是一对怎样的夫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真题
(广东省中考试题)
偷父
刘心武
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到卫生间一仰头,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这时,忽然听见卧室床下有动静。我左手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的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咱们好商量!”
一个瘦小的少年从床底下爬出来了,剃着光头,穿一件黑底子的T恤。我用窗帘叉指着他:“你偷了些什么?把东西掏出来!”
【A】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他那一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命令他跟我来到门厅里,开始询问。
他今年14岁,家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了流浪生活,现在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这个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吧?”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
我为他泡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去,对他说:“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是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我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原来还有个大活人在卧室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叉抢到手里,准备拨110。这工夫,那少年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麻利地爬进了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爬了出来,回到了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B】“我要……我要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临摹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碴的。
少年告诉我,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隔着铁栅看见了这幅画,一看就觉得是他爸,总想偷走它。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我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
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嫌他爸穷,跟别人跑了。他记得他爸,那扎人的胡子茬儿,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不记得是哪一天,忽然说他们那村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去年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今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的画像时,我的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他也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若有所失,又出门一溜烟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冲出楼门,四面张望。
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一派寂静笼罩着我。
——我是想追上去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选自《文学故事报》2005年12月25日,有删改)
问题:
1.简要分析“偷父”少年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下面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语言。
【A】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B】“我要……我要爸……求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偷父”少年“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请揣摩少年此时的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末尾“我是想追上去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请结合全文分析,这表露出“我”的什么情感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试题)
教子无方
林海音
母亲骂我不会管教孩子,她说我:“该管不管!”我也觉得我的儿童教育有点儿特别。
刚下过雨,孩子们向我请求:
“让我们光脚去玩,好不好?”
我满口答应,孩子们高兴极了,脱下板板,卷起裤腿儿,三个一阵呼啸而去。母亲怪我放纵,她说满街雨水,不应当让孩子们光脚去蹚水,我回答母亲:“蹚水是顶好玩儿的事,我小的时候不是最爱蹚水吗?”母亲只好骂我一句:“该管不管!”
我们的小家庭里,为孩子的设备简直没有,他们勉强算是有一间三叠的卧室,还要匀出我放小书桌和缝衣机的地盘来。还有三个抽屉归他们每人一个,有时三个孩子拉出抽屉来摆弄一阵子,里面也无非是些碎纸烂片破盒子。他们只有一盒积木算是比较贵重的玩具,它的来历是:
儿童节的头一天,大的从高级班那里借来全套童子军武装,我家务忙,没顾得问他,所以,第二天一早儿,他穿上“童子军”就没了影。到了晌午,只见他笑嘻嘻满载而归,发了邪财似的,摆了一桌子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什么的,还大大方方地赏了妹妹们一盒积木。问他到哪儿去了,他这才踌躇满志,挺着胸脯说:
“今天儿童节,我代表学校到教育厅‘接见’厅长去了。这些全是他赏的。”
我们一听,非同小可,午饭多给了他一块排骨啃。整个晚上大家都拿“接见厅长”当题目谈笑。
就是这样,我们既没有游戏室,又没有时间带他们到海滨去度周末,街上的雨水,就好比我们家门前是一片海滩,岂不很好?而且他们蹚着水最快乐,好像我的童年一样——说实话,到今天我都不爱打伞,穿雨衣,让雨淋满身、满头、满脸,冰凉凉最舒服。
我记得童年时候,喜欢做的许多事情都是爸妈所不喜欢的,因为他们不喜欢,我便更喜欢,所以常常背着他们做。我和二妹谈起童年的淘气,至今犹觉开心。我们最喜欢听到爹妈不在家的消息,因为那时候我们便可以任意而为,比如扯下床单把瘦鸡子似的五妹包在里面,我和二妹两头儿拉着,来回地摇,瘦鸡子笑,我们也笑,连管不了我们的奶奶都笑了起来了(可见她也喜欢淘气了),笑得没了力气,手一松,床单裹着人一齐摔倒在地,瘦鸡子哇的哭了,我们更笑得厉害,虽然知道爸爸回来免不了吃一顿手心板。
雨天无聊,孩子们最喜欢爬到壁橱里去玩,我起初是绝对不许的,如果他们乘我买菜的时候爬到里面去,回来一定会挨我一顿臭骂。有一次我们要出门,二的问爸爸:
“妈妈也出去吗?”
爸爸说:“是的。”
二的把两条长辫子往后一甩,拍着小手儿笑嘻嘻地向三说:
“妈妈也出去,我们好开心!”
我正在房里换衣服,听了似有所悟,他们像我一样吗?喜欢背着爸妈做些更淘气的勾当?我的爸妈那样管束我,并没有多大效力,我又何必施诸儿女?这以后,我便把尺度放宽,甚至有时帮助他们把枕头堆起来,造成一座结结实实的堡垒抵御敌人,枕头上常常留有他们的小泥脚印,母亲没办法,便只好又骂我:“该管不管!”我心想,他们的淘气还不及我的童年一半呢?
成年人总是绷着脸儿管教孩子,好像我们从未有过童年,不知童年乐趣为何物何事。有一天我正伏案记童年,院里一阵骚动,加上母亲唉叹声,我知道孩子们又惹了祸,母亲喊:“你来管管。”我疾步趋前,喝!三个丑小鸭一字儿排开,站在那里等候我发落。只见三张小脸儿三个颜色:我的小女儿一向就是“娇女儿泪多”,两行泪珠挂在她那“灵魂的窗户”上,闪闪发光;大女儿的脸上涂着“迷死弗多”口红,红得像台湾番鸭的脸;那老大,小字虽然没写完,鼻下却添了两撇仁丹胡子。一身的泥,一地的水。不管他们惹了什么样的祸,照着做母亲的习惯,总该上前各赏一记耳光,我本想发发脾气,但是看着他们三张等候发落的小花脸儿,想着我的童年,不禁哑然失笑。孩子们善观气色,便也扑哧哧都笑起来,我们娘儿四个笑成一团。母亲又骂我:
“该管不管!”我也只好自叹“教子无方”了。
(选自《林海音经典作品》)
问题:
1.从全文看,作者有哪些事“该管不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自己童年的淘气故事,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的一位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