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源自于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在语文课堂中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的体验、感悟、内化和生成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开启智慧,陶治性情,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有效课堂
教学情境,笔者以为是“情”融化于“境”,“境”洋溢着“情”的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学习,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极为重要的。那么怎样的教学情境才是有效的呢?首先,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其次,情境必须具有趣味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再次,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的教学情境应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梯度和连续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那么,怎样创设合理、生动、富有生命力的语文教学情境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究:
一、故事激趣,创设活泼情景
学生对新异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可以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编成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童趣》是孩子们上初中后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的文言文,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此课的成功与否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决定用故事激情入境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童年是天真无邪的,充满乐趣的,但也是非常短暂的,同学们进入了中学,这就意味着童年即将离我们远去。那无忧无虑的,以草木为林,以虫蚁为伴的日子将成为美好的记忆。让我们抓住童年的尾巴来谈一谈童年的趣事,说一件童年的趣事与大家分享吧!
学生深受感染,踊跃发言。
[生一]:小时候经常玩火,用废碗装着沙子玩过家家煮饭,把油瓶子当自己的孩子,给他喂沙子就说是喂饭。
[生二]:一看到电视中哪个角色厉害就要抢着当,而且把自己的亲人,身边的小朋友都分配角色,如有不从,便滚地撒泼。
[生三]:晚饭时,把妈妈夹在碗里的鱼、肉都分给小朋友吃,等妈妈检查时就说已吃完,最终一个小朋友说出真相,被妈妈狠狠地批一顿,冠以“弄虚作假”的罪名。
同学们兴致盎然时,老师适时引入课文:同学们讲了许多童年趣事,老师不禁为你们精彩的童年喝彩。让我们去看一看大文学家的童年是否和我们一样精彩。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比一比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文学家的童年趣事。于是,同学们积极投入课文的朗读中,这样,同学们已轻松跨过文言文的门槛,打消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创设了一个较为活泼灵动的教学情境。在此基础上,学生易与作者产生共鸣,不仅感动于同学之间的童年趣事,更感动于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洞察力,对生活的热爱,让心灵得到激活。
二、音乐渲染,创设情感情境
音乐有很强、很直接的感染作用。古有项羽“闻四面楚歌”而失兵败军,最终乌江自刎。可见音乐能渲染氛围,创设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运用音乐,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说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放一段音乐,饱含深情地吟诵一首歌曲的歌词,以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在上公开课《黄河颂》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了歌曲《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当歌声在耳畔响起时,台上台下师生们的心都被这雄壮豪迈的歌声感染了,许多人的神色或激动,或凝重,都不约而同地都跟唱起来,学生的情感一下就被激活了,学习的热情就像火炬一样一下就被点燃了。在教学《土地的誓言》一课时,因为时代的原因,学生对作者喷涌而出的对关东大地的炽烈而深沉的爱不能很深刻地感受,为了引导学生尽快地入境,我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后播放歌曲《九•一八》,凝重而深沉的歌曲诉说着东北人民的苦难与呼喊,学生在与音乐的交流中加深了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并与之产生共鸣。
在教学中,如果能够配上情调和谐的音乐作背景,就更能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从而营造出更强烈的情感氛围。背景音乐的选择同范读语调的选择一样,也应同文章的基本情调一致才行。否则,背景音乐非但不能促进情境的设置,反而会影响课文本身的感人色彩。比如《荷叶 母亲》配以婉约舒缓的《思乡曲》;诗歌《过零丁洋》配上动人心弦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或抒情或激昂或低沉的音乐渲染着情感氛围,学生很容易被感动,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结合文本,创设生活情境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创造一个环境、一个场合、一种气氛,使学生能很快地进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同作者和书中的主人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精心揣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自己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而不是呆坐着没事做。当然,情境中的问题设计必须符合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问题的提出既要紧扣教学目标又要有探究价值,能让不同的学生都能通过观察、思考、操作和交流等学习活动获得知识与方法。
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我把课堂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这个世界上,无数人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有的人却靠行骗求得生存。看到“骗”字,我们感觉到,骗子似乎从未消失过。于是在我们的身边时不时发生着骗与被骗的事情,或许我们自己曾经尝到被骗后的气愤、苦恼和伤心;或许我们曾经看到过家人、朋友或其他不认识的人被骗的证明;或许听到过骗与被骗的故事,在这些事情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件事?能不能讲给大家听一听?开场就让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去,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形成合作探究发展的学习格局。接下来我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为了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围绕“骗”字,我设计了几个问题:(1)谁在行骗?(2)谁被骗?(3)骗子是怎样行骗的?(4)皇上和大臣们为什么被骗?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最终学生明白了,童话是以讽刺的笔法,揭露了皇帝的虚伪,愚蠢及自欺欺人,告诉我们应保持童心,敢于说真话、实话。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四、激发思维,巧设悬念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从疑问中来,学习中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从疑问中获得知识,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与热情,这时教师可以把精力放在创设问题情境上,设计启发问题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去寻找疑点,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创造一个开放性的课堂气氛,允许和鼓励学生对现有的答案和结论提出疑问,敢于提出与教材、教师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形成不唯书、不唯师的创造性人格,教师可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做到敢思、敢疑、敢问、敢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对问题要有独特见解。
在上七(下)文言文《狼》时,我采用巧设悬念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自主探究生成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先不接触课文,而是给学生讲这样一种情况:有一屠夫,傍晚卖肉回家时在半路上遇到两只狼,两只狼虎视眈眈,紧紧地跟在他的后面……这位屠夫到底会怎样呢?结局又是如何?屠夫的命运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了悬念。通过这一悬念情境的激发,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课的学习。先借助工具书熟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经过阅读、讲析,学生把握了课文四个环节的关键,也知道狼虽狡猾,也善于用心计,较量的结果,却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狼被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此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后,懂得在现实生活中,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我们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创设这样的情境,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本课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悬念心理,带着一种心理期待去学习。然后通过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去探索教材,解决问题,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达到训练能力的效果。
可见,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不仅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探究的热情,也有益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五、描述语言,创设想象情境
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语文教师的嘴是彩色的喷泉,语文教师的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学生爱听老师清新明快的语言,从中获得快乐;爱听老师亲切温和的话语,从中得到温馨;爱听老师抑扬顿挫的朗读与描绘,更爱看老师优美、和谐的体态语言。大多数语文教师还能够通过语速、语气、停顿的变化,形成跌宕起伏的语调;能够通过语言描绘,让听者的脑中呈现的是一幅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形成一定的审美氛围,表达出一定的思想感情。这种优越性,是任何教学媒体都无法达到的。这种将抽象形象化具体化的语言,学生听起来必定是兴致盎然似三春,趣味浓郁如仲夏,犹似欣赏一幅画,观赏一幕剧。
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令人自失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农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乌蓬船和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我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趣事说起,并通过视频向学生娓娓而谈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这样大家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从本质上,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因为表演是更高层次的形象性,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外观形象,还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学生不仅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而且还有着爱表演的个性特征。表演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动”与“乐”中把握课文内蕴,理解人物的性格、语言、动作、神态及内心世界。在教《变色龙》一课时,我运用了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把课文中的精彩情节在课堂上再现,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刻体会课文表达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表现方法。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活跃了气氛,给予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主动、适宜地创设一些灵活有趣、得体有效的语文教学情境,让学生尽快进入课文的学习,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语文课堂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诱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愉快地开展互动,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起来,真正实现学有所获之功效,从而成功构建多姿多彩、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吉林主编《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李吉林文集(卷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
[2]吕炳君、荷兰之主编的《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
[3]金玲《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内蒙古教育》2008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