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训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操作方法,它是语文教学上的一种具有特色的主流文化,蕴含多种属性,讲求“理解、积累、表达”三个维度,分成“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三大训练版块。而以往的语文教学存在一个误区,即认为语文训练是纯工具性的,属于技术的范畴,从而导致教育目的上的功利性趋强,教学手法上的“技术流”泛滥。本文以为要复原和发挥语文训练固有的文化价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关键词:语文 教学 训练 文化
我们认识到,语文教学不是反映型教学,也不是抽象性教学。因此,语文训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操作方法,不是语文教学中次要的和辅助的手段方式。它是语文教学上的一种特色文化,其特征是同时具备显性和隐性两个要素,即工具性和目的性相结合,人文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只有复原和发挥语文训练应有的文化价值,才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一、训练的三个维度
吴忠豪教授指出:语文能力只有通过训练形成;语文训练天然地蕴含着人文性;语文训练也要讲求三个维度(理解、积累、表达)。[1]语文课堂正适合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以文化润训练,以训练炼能力,以能力提成绩,构建科学的训练理念和体系,体现语文训练的文化特色。
1.理解为要
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也要让学生以自主状态先进行实实在在的阅读,因为文本是一种“活生生”的可以“对话”的对象,这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然后,教师可凭自身解读能力,通过一篇篇经典培养学生“阅读规范化”的能力,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触摸语言文字、领悟情感思想,如果能帮助学生清晰地听见他们自己的心跳,那么,学生“阅读个性化”乃至“阅读创造性”也就有了萌生和发展的空间。但综观语文课堂,挤压阅读空间、架空文本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此,学生对文本所谓的“理解”常止于灌输或练习测试中。
理解为要,重在以本为本,正确把握文本体性和适宜的“教学内容”,理解文本语言及其表达形式;同时,以生为本、超越文本,鼓励和培养学生多元化地、有创意地阅读,对文本生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2.积累为本
积累是铸就和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石。它是多维展开的,如诵读、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练习测试等,语言词汇、方法价值、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写作素材、经典文化等都是它博观约取的对象。
积累之道,在于博闻强记,及时“梳理”和注重“联系”。即,强调理解性的背诵或者摘抄记忆,在勤学美读善思之中将他人的智慧内化为自己的慧质;帮助学生建构 “语文知识树”之类的秩序,以便提取和吸收、联结和辐射;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知识迁移,在学习新课时联系旧课,课内联系课外,已学联系未学,已知联系未知,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同时,注重人文性、学科性的拓展,引导学生关注人文、人生、科学、社会、艺术等各个领域,激活课堂教学。
3.表达为上
表达就是把输入的知识做到迁移、活用和创新,就是有能力“运用祖国的语言”。因此,语文训练的落脚点应该指向表达,应把惯常的低效的“阅读主导”转向为体现语文综合能力的“表达主导”, 让学生通过阅读,用自己的心灵接受来自课堂、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语言,在获得原生价值的同时,生成传达信息的“言语智慧”,用敏感的笔触独抒性灵。
表达之法,注意合理配置课堂内阅读训练和表达训练的比例,增加口头尤其是书面表达活动时间,让“读”(理解、积累)与“写”(表达)相互促进。可先挖掘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让学生感受这种表达的价值,注意它,强调它;然后进一步让学生迁移化用。这是一种螺旋式的提升,第一个层次在于感受,第二个层次升至模仿,第三个层次自由表达。
二、训练的三大版块
所有的学会,离开了“训练”都将是一句空话。“训”,强调教师的指导,“练”,强调学生的练习。
因此,在语文训练中,应坚持学生自主练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正确的“训练” 是基于广泛阅读与积累基础上的实际历练,是一种张扬风采的文化生活,它使得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目的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成为可能。通过合理的系统的语文训练来打造语文能力是必由之路。
1.“积累与运用”不偏废
现在的语文考试设置了与“阅读”、“写作”相并列的“积累与运用”版块,列有拼音、汉字、短语、修辞、病句修改等项,都需要进行专项演练。例如,结合考题的分析,除了平时做到生字、易错字的音形字字落实外,更要让学生找出字形与字义相联系的规律。像“油光可鉴”的“鉴”字写法,可告诉学生,“鉴”的本义是“铜镜”,引申义就是“照”,所以形旁是“金”。还要整理出一些易读错、写错的字词,在读音上侧重区分前鼻音与后鼻音,是阳平还是上声等。字形上侧重查找成语中的错字,词义上重点掌握易望文生义的那一类词语等。
2.阅读技巧要点拨
要带领学生居高临下地看课文,举一反三地学课文。使学生遵路识真,有的放矢。将阅读的技巧、解题的方法、信息提炼的着眼点等进行有意识地指导,如欣赏诗歌散文,可采用“科学的人文主义”;而科学类文本解读,采用“人文的科学主义”。[2]如说明文阅读注意信息的提炼,说明方法的运用及作用,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同时教给学生完整性答题的要素;议论文阅读要抓住论证过程,留意论点所在的位置,要懂得区分事实论据与理论论据等。而且必须强调:以本为本,不要脱离文本由着自己的思维去作答,除非是凸现个性化色彩侧重个体感受的题型。
3.写作要领有讲究
作文是写作个体心路历程的自我展示,教学的重点要回归写作本位,呼唤“人”的回归,唤醒学生内在的真情实感,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写作热情,应该是学生为兴趣爱好而写;为生活需要而写,为表达交流而写;注意并注重写作氛围这个“软环境”建设,为学生营造自由愉悦、积极向上的氛围以培养想象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写作文化的滋养,进入一种理想的也是现实的自由境界。
总之,语文训练是具备“语文”特质的“训练”,它是一种教学文化,离开了“文化”这一范畴,就异化为形而上的附庸。语文训练呼唤以人为本,呼唤语文与人性、与社会、与“技术理性”的巧妙结合,语文训练,应站在文化的高度上。
参考文献:
[1]朱文君,训练:语文教学的立身之本——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访谈录,小学语文教师,2008.11
[2]李醒民,走向科学的人文主义和人文的科学主义光明日报,2004.06.01(B4)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