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学习是语文教学之本,作文又是语言的艺术。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篇目,教材上的每一篇文章的教学都可以为写作服务,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伸和深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要紧扣文本,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走进文本,寻求阅读训练和学生作文语言表达训练的契合点,充分挖掘文本的内在资源,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言 学生 文本
作文是学生以书面方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是义务教育阶段七至九年级学生必修的以培养书面表达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重要课程形态,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达到自主、创新、独特的境界,这是一条漫长的路。要踏实地走稳这条路,我们还需借助许多媒介,如文本。
下面以冰心老人的《谈生命》一文就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谈生命》一文的语言美点
1.饱含感情
马克思说:“色彩的感受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在这篇文章中,冰心擅长运用各种表达情感色彩的词,这些词不仅仅是客观地描绘景物,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呈现。
如:“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
在这段文字中,冰心老人用“愤激”、“怒吼”、“心平气和”、“快乐”、“羞怯”、“吟唱”、“心魂惊骇”等有着浓厚情绪色彩的词语,连贯而又顺畅地描绘出了一江春水在奔腾过程中的丰富多彩的生命历程。
2.繁复铺陈
“冰心体”以繁复细密的语言见长。
如:“他也许……他也许……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
在这段描写中,作者用“也许……”的句式层层铺陈,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地来突显内心的快乐。
又如文中把生命的过程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的历程,大量运用了反复的语句,如“生命像……生命又像……”,既成为行文层次的标志,又有旋律回转反复吟唱之感。
3.含蓄深刻
本文的语言含蓄而又深刻,这一语言特点主要集中在第三部分中。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进一步揭示了生命的本质,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作者用“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样的富有人生感悟和思想情感的句子作为全文的点题之句。尤其是结尾句 “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这句话非常生动形象,表明了人的一生应该经历幸福和痛苦、快乐和悲哀等,只有单一的经历是不行的。这样的结尾含蓄深刻、意味深长。
二、本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几条途径
我们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按照一定的认知规律,有序地整体感知文章,培养认读能力,唤醒自己的情感共鸣或审美感受,从而提高学生写作中语言表达的能力。
1.通过积累本文中的好词好句来丰富作文语言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认为,“安排一种能使学生把获取信息作为整个问题解决过程的一部分的学习情境”,以任务为驱动,养成有目的的积累词汇为润色自己的作文语言做充分准备的习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本课中的情绪色彩的词语、繁复铺陈等句式有意识地进行收集和整理,并进行迁移重组,运用到平时的写作实践中去。
上课之前可以先布置预习作业:(1)画出文中生动形象的词语;(2)画出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这一做法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正确、规范、生动、形象的语言中去掌握丰富的词汇和句式。然后在理解赏析的基础上,结合写作实际,启发他们恰当地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这样先读后写,读写结合,在起初的被动模仿中,随着语言的不断积累,就会潜移默化地主动运用这些好的词语和句式,进而迁移到其他文本的学习,语言也会逐渐的丰富。
2.通过仿写本文中的文段来修饰作文语言
在这一点,我觉得可以设计两个层次语言训练点:(1)在赏析文本的基础上,以“生命像……。有时候(也许)……, 有时候(也许)……, 有时候(也许)……。”的形式仿写语段。(2)仿照这一段落修改自己的文章,进一步来修饰学生的作文语言。
3.通过借鉴本文的结尾来点亮作文语言
本文的结尾是整篇文章的思想精华所在,特别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一句既形象生动又含蓄深刻。像这样在结尾中写出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叫做卒章显志,它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那么可以专门开设一节关于立意深刻方面的作文课,让学生在赏析《谈生命》的结尾的基础上,说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接着出示一篇缺少深刻立意的作文,让学生在阅读作文的基础上,仿照《谈生命》一文的结尾续写该例文的结尾。本堂作文课结束后,布置的作文要求就是需要用深刻含蓄的语言来点明文章的中心。
总之,要对学生进行作文语言的训练,我们不必舍近求远,只要利用好现成的资源,从学生的写作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学习为基点,以教材为基石,踏踏实实地在深入钻研语文课本的基础上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指导,相信学生能大有所获,言有所得。
参考文献:
[1]杨清 《冰心作品语言风格变化探析》
[2]钱梦龙 《一条读写结合的“链索”》
[3](美) 拉尔夫•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