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语文素养应当在生活的砺炼中逐渐养成。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下,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关键词:生活 感悟 语文素养
“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语文课程标准》首先指出的是语文素养的培养问题。它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极具时代性的理念包括两个要点: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即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二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段明确了语文素养的内涵,充分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这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方法、习惯”三个维度而提出来的,也就是学生在生活当中运用语文能力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这是根据素质教育思想而提出的具体要求,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断追求的目标。
一、以生活的反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再只是承载特定的知识的文本,而是学生生活世界的经验。课程也不再只是教学计划和目标,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实践表明:学生除了对新奇的、没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与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教材中的内容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课外阅读《难忘的体罚》中的导入,可以抓住“难忘”这个词,引发学生的兴趣。接下来,11、12、13段的“啪”字,把文章一步步推向高潮,“我”和伊丽莎白被趴在桌上,正为对方受罚相互同情时,却没想到双方都惊谔地望着自己,原来老师打在旁边的凳子上。这是与学生现实受到的体罚经验完全不同的,于是我在这里设计了一个讨论题:用“啪”字写得好,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啪”的打板子,尤其是两个孩子的哭泣声叫声更令人心惊肉跳,结果却如此出人意料,写出了洛斯特女士教育的独特、高明。在赏析《背影》过程中,有同学提出:朱自清该不该自己去买橘子?同学们在品读,评论中对如何看待“爱”,如何培养“自立”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内容的反差,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自然地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只有把焦点放在关注学生完整的人生成长需求上时,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二、以生活的体验,培养学生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羚羊木雕》这篇文章的内容是同学们熟悉的家庭生活的一件小事,是家庭成员的思想矛盾冲突,父母逼着我向好朋友要回羚羊木雕。这种事不能说每位同学都亲身经历的,但几乎每个学生都有类似不被理解的经历。 我组织了一次“家事小法庭”辩论。根据学生意向,分甲、乙、丙、丁四组,分别代表“原告”——我、“被告”——父母、“证人”、“陪审团成员”,“原告”“被告”都配律师团成员数名,推选一人“上庭”辩护。由于同学们准备充分,即兴发挥非常好。“妈妈”盛气凌人固执生硬的作风;“我”的胆小善良;双方的“律师” 引经据典,针锋相对的话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观点在碰撞中得到修正、升华。最终“陪审团”成员表决结果代表了大多数同学的心声,“法官大人, 我们一致通过,羚羊木雕由父母代管,但父母必须向女儿道歉,因为事先没向女儿讲清楚羚羊木雕是贵重礼品,有可能做传家宝,不外传。并且后来态度欠佳。以后有事要互相商量。另外必须外出游玩一次,费用由两家分摊。”此次活动各方配合默契,锻炼了同学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同学们意识到只有赢得法律地位的平等,才有可能更好地与父母沟通;从中学会如何避免、减少不愉快的事,体会怎样妥善处理家庭矛盾;认识到在争取自己的权益时怎样不与维系亲情矛盾;学会遇事敢于站出来,做顶天立地的人,善于求助外力,与人合作,做处理问题的参与者,在赢得家长认同、尊重的同时,体会到家庭亲情的重要。“我更爱我家”。
三、以生活的辐射,陶冶学生的情操
生活是个大课程,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也就是把社会生活辐射进课堂,那么,我们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教师要善于创造开放的环境,寻找挖掘利用可供学生“实践”“浸泡”的语文环境。
《皇帝的新装》的主题是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昏庸、愚蠢自欺等,要求是对历史的一种反映。但可不可以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一下,发掘出一些新的东西来呢?这个尝试,我主要从人性这个角度去深入挖掘课文的主题。因此,在按一般的理解和说法阐明了文本主题之后 ,我将两则事先准备好的材料交给学生,要求大家比较这则材料和《皇帝的新装》有什么共同点。这两则材料一则说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赶下台的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的妻子伊梅尔达,被人从总统官邸中搜出四千多双鞋,其人对鞋的喜好已到了痴迷的地步,或者说是一种病态的占有,也可以说是利用职权的一种奢侈。另一则材料说的是安徽阜新市那个被判刑的前市委书记肖作新夫妇,特别是妻子周继美,别人送来的哪怕是一条烟、一瓶酒,也要拿去小卖部换成现金,而且立即就去做,其人对金钱的喜好更是到了疯狂的程度。刚开始时,同学们都有点迷惑,又是中国的,又是外国的,又是现代的,又是近代的,这都是哪跟哪呀。我提醒大家从《皇帝的新装》的第一段入手,去比较三者的共同之处。慢慢地,大家开始琢磨出一点门道:第一,三则材料中的主要人物,手中都掌握了大权,他们正是利用了这个大权,来攫取自己所喜欢的东西;第二,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东西都有一种疯狂的占有欲。对第一点,同学们认为荒淫昏庸、愚蠢自欺已经概括了。而对第二点,大家则反映有些朦胧。我让他们说说自己对喜欢的东西的心态,许多人都说恨不得马上据为己有,而且,最好是只有自己有,别人没有。这时候,有同学立刻就明白了,这是讽刺我们人性中的某些弱点;爱将自己喜欢的东西据为己有。这种弱点,不仅皇帝、伊梅尔达、肖作新夫妇们有,我们普通人也有,只不过我们没有他们表现得如此过分而已。至此,同学们都明白了,课文是将人性中的这种弱点放大,展现在我们面前,课文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反映,在今天也具有现实意义,它不啻是当今世界中人性弱点的一面镜子。
这样的教学,结合实际,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发展了教材,更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
参考文献:
[1]毛明煌《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教育管理》2004年第一期
[2]崔峦《“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王灿灿《创设特定情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中学语文学习》2004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