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导读(一):
爱,如清澈的溪流,在心床上缓缓流淌;爱,如轻柔的夜曲,在不经意间悄然奏响。爱,是深埋在心底的牵挂,是细枝末节中的感动,是无怨无悔的付出。
本期“主题阅读”摘选的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示了爱的力量。师生之情凝结着鼓励与期待,无私大爱则彰显人性光辉。情为有心付出,爱却不露痕迹,这样的爱,最让人刻骨铭心。
主题文章(一)
把头抬起来
李友琴
我从小就知道自己不美丽,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女孩。虽然五官也算端正,却每每顾影自怜。
偏偏那时候我生长在一个不太和谐的家庭里,父母的争吵简直是家常便饭。我从小就喜欢读一些唐诗宋词、中外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书中女主人公的美丽清纯常让我黯然神伤,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更让我唏嘘叹惜。这些经历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性格,自卑和忧伤与我形影不离。
可是从小到大,没有人窥见我内心这份脆弱,我用好成绩和温柔的性格,把它们紧紧地包裹起来,把伤心和失望写进厚厚的日记里。小学、中学时代的老师都喜欢我,因为我成绩优秀;和我相处过的同学也喜欢我,说我善解人意、谦逊随和。只有我自己明白,我遇见人说话总低着头,不是谦逊,是不自信。
这种消极的情绪一直伴随着我走进大学,虽然大学生活相对来说自由宽松了许多,我的性格也乐观开朗了一些,可骨子里的那份悲观却始终挥之不去。而我是多么的幸运,在大学最后那年,不经意间发生的一件小事,不经意间听到的那些话语,深深地触及了我的心灵。
那是一次普通话等级考试。考场设在学生处的办公室里,考生按考号排队,一个一个地进去单独考。听前面考完出来的考生透露:主考老师姓王,女的,四十多岁,脸上一点笑容都没有,严厉又挑剔。
轮到我进去考试。我好不容易让自己心情平静下来,哪知办公室的门砰地一声关上,又让我的心咚咚地跳了起来。办公室里有两位监考老师,一位二十多岁,负责录音,另一位便是那位严厉而陌生的王老师。她先验证了我的姓名和班级,然后把题单递了过来,只简洁地说了一声:开始。
我极力地镇定自己的情绪,便投入考试。前面几道题都是照题单上提供的字、词组、短文进行普通话朗读,我顺利完成。瞥了她一眼,她毫无表情。最后一道是三分钟的口头作文题,我抽到的题目是:你最喜欢哪一部小说?请简单谈谈理由。思考的时间非常短,幸好我平时作文功底还不错,迅速地组织了一下语言,便开始了口头作文:
我相信一个人喜欢某种东西和某篇小说一定跟她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绪有关系,我最喜欢的小说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我从小生长在一个不太和睦的家庭里,再加上在姐妹五人中我长得最平凡普通,我从小就自卑,走路都不敢抬头挺胸,害怕看见别人失望的表情。我也不敢面对属于自己的爱情,害怕那只是一场游戏,会给自己带来更深的伤害。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简•爱》,我被瘦小平凡但坚强执著的简震撼了。也许我无法选择我的出身和容貌,但我多么希望能像简那样拥有属于自己的尊严和幸福……
我的声音中充满伤感,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说这些,也许在陌生人面前,我不必有太多的掩饰;也许说自己的心里话能使我更顺畅地完成作文。反正那段时间,我正被工作的分配和感情的归宿弄得心烦意乱,伤心绝望。
我说完了,低着头,等着监考老师说:“你考完了,可以出去了。”可是那位王老师却从办公桌后面走了出来,她走到我面前,伸手拍拍我的肩膀:“把头抬起来。”
我不安地抬起了头,惊讶地发现她眼神中充满怜爱:“有些东西是无法改变的,但你可以改变自己。”她语重心长地说,“做人首先是要把头抬起来……再读读《简•爱》,那是一部好书……”
我记不清她还说了些什么,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出那间办公室的,只知道有太多的感动在那一刻充溢心头。她原本可以把这一切只当作一场考试,把我所说的话只当做一篇考试作文,然而她没有,而是伸出了手,用温暖的话语,用慈爱的笑容,在一个陌生女孩脆弱的心上点亮一盏明灯。
后来,我读得最多的便是《简•爱》。每读一次,心里就增添一份自信;每读一次,我就会忆起王老师鼓励的话语:做人首先要抬起头来。一点点地抬起头来,我才发现:抬头挺胸,不仅仅是一个正常人应有的生活姿势,更是一种人格精神的独立平等。
如今,我拥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庭,拥有了深爱我的“罗切斯特”,还拥有了一群热爱我尊敬我的学生。在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失落、忧伤、自卑时,我会伸出手,拍拍他的肩膀,鼓励他:“把头抬起来。”
因为我深知:一只温暖的手,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对弱小的心灵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选自《鲜文美读》)
赏析悟语
如果我们是船,那重重的迷雾可能会让我们迷失找不到航向;如果我们是树,那密布的阴云可能会遮蔽我们最需要的阳光。而本文中的“我”是幸运的,尽管“我”忧伤、脆弱、自卑,但是依然执著地在黑暗中找寻快乐和幸福的出口。偶然中,王老师成了“我”的灯塔,“我”的太阳。她拨开了迷雾,让“我”豁然开朗,她驱散了阴云,让“我”重见阳光。由此,“我”明白:每个丑小鸭的心里都停泊着一只美丽
的白天鹅;每个平凡的女孩都可以羽化为幸福的“简”。
可圈可点
本文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无论是侧面描写,还是正面描写,都刻画了王老师的严厉、挑剔。然而,当“我”很投入地倾吐隐秘心曲时,王老师眼神中的怜爱和语重心长的话语,又为我们展现了她慈爱的一面。至此,人物的形象才生动丰满起来,读者的阅读期待被彻底颠覆,文章情节也显得跌宕起伏,因强烈的冲击,给读者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适用话题
自信 顽强 挑战极限 真正的美 感恩 难忘的一位老师
阅读链接
一个先天性双目失明的小男孩哭着问老师:“为什么上帝对我如此不公平,让我看不到小鸟,看不到树木,看不见颜色?”慈祥的老师说:“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比较大,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缘故。”
“我真的是上帝咬过的苹果吗?”他问。
“是的,你不是上帝的弃儿。但是上帝肯定不愿意看到他喜欢的苹果在悲观失望中度过他的一生。”
麦凡的露西
(美)伊丽莎白•库珀
我们附近的一座小镇遭到了龙卷风的袭击,很多房子被毁掉了。灾难过后,当地的报纸报道了这个人们关注的消息。
在星期天的报纸上,一张特殊的照片对我的触动尤深。一位年轻的女人站在被彻底毁坏的房子前,无助的痛苦使她容颜失色。一个七八岁大的男孩站在她身边,目光低垂。还有一个小女孩抓着这位女人的裙子,眼睛里全是茫然和恐惧。
照片配着的文章给出了这个家庭每个成员的衣服尺码。我惊奇地注意到,这家人的衣服尺寸和我们穿的非常接近。这是教会我的孩子们帮助不幸者的一个好机会。我把这张受灾家庭的照片贴在冰箱上,并对我的一对7岁大的双胞胎儿子布莱德和布莱特,还有3岁的女儿麦凡解释着受灾者所处的困境。
“我们应有尽有,可这些穷人却一无所有,”我说,“应该与他们分享我们所拥有的东西。”
我从阁楼上取下三个大箱子,把它们放在卧室的地板上。我和两个男孩子把罐头和别的不易变质的食品、香皂和一些化妆品装进一个箱子,麦凡在一旁表情庄重地看着。“我把这些装好后,会帮你给那个小女孩找些东西。”我对她说。
我在往第三个箱子里装衣物时,两个儿子选择了一些他们的玩具,放进了另一个箱子。麦凡抱着露西走了过来,这是她最喜欢的布娃娃,虽然已经旧得有些褪色。她把它紧紧抱在胸前,在箱子前停了一下,把她的小圆脸贴在露西平坦、褪了色的脸上,给了它最后一个吻,然后把它轻轻地放在了其他玩具的上面。
“噢,宝贝!”我说,“你不必把露西送出去,你是那么喜欢它。”
麦凡庄严地点了点头,眼里亮晶晶的,忍着没让眼泪掉下来。“露西让我快乐,妈妈,也许它也能让别的小孩快乐。”
我感动地看着麦凡,咽着泪水把他们搂进了怀里。
受孩子的启发,我从装衣服的箱子里把袖子已经磨损、褪了色的旧夹克又拿了出来,换上了上星期新买的绿色猎人夹克。我希望照片上那位年轻的女士会像我一样喜欢它。
给予他人那些对于我们来说无足轻重之物很简单,而要奉献出我们最珍爱的东西就会犹豫难舍,不是吗?然而,小麦凡让我明白了,诚心诚意才是真正的爱心。
(选自《润•文摘》2009年第2期)
赏析悟语
龙卷风后,灾难对“我”而言,不过是一张照片,一张能教育孩子的照片。而照片里那些被忽略的无助的痛苦,那些茫然和恐惧恰恰触击着孩子敏感而又柔软的心。当我们四处搜寻无用的衣物时,当我们居高临下急切地表示怜悯和施舍时,麦凡庄严而疼痛地向自己心爱的布娃娃告别,她希望露西能作为快乐的风信子帮助其他小孩子走出悲伤!这样直击灵魂的关怀震撼了“我”!麦凡亮晶晶的明眸中那种清澈、澄碧净化了“我”。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心。
可圈可点
反衬、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亮点,它贯穿全篇,突出了主题。面对受灾的家庭,“我”和两个儿子寻找不用的东西去施舍,但是麦凡却拿出最心爱的布娃娃。同样是付出,不同意义的物品映衬出了爱心的不同底色。没有过多的渲染,只用一个反衬,麦凡晶莹剔透的爱心便被烘托了出来,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适用话题
爱心是温暖的阳光 伸出友好的双手 真正的爱
阅读链接
用明亮的眸子顾盼你/用羞涩的微笑回答你/用婉转的山歌招待你/喜欢穿红褂子/走在山路上/似一团火焰飘动/喜欢戴栀子花/在溶溶的月色中/飘来淡淡的香气/她们的眼睛没有纤尘/清清的泉水/洗净的她们的忧虑/她们的心里也没有纤尘/忠厚纯朴的山里人/培育了她们的天真
(选自熊召政《山村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