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10期 ID: 136365

[ 林汇波 文选 ]   

关于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思考

◇ 林汇波

  课堂中要有问题的设置,但不一定有效果。如果问题没有设置好,课堂的对话就变成“假对话”或“无效对话”,课堂效率自然就低下。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弄清什么特性的问题才是课堂教学中的“真”问题以及有效问题的存在形式是什么,从而以有效的问题达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充分的言语感悟是问题设置的出发点
  课堂中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从而达成教学任务,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课程目标。
  当课堂上围绕问题进行活动时,我们心底时有疑虑:这样做“语文性”充分不充分?是不是真的能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现以《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的四个练习的设置进行分析比较:
  ①分析贾宝玉、林黛玉及王熙凤三个人物的性格。
  ②“联系人物身份、性格,品味下列人物语言”。(之下是列举三个人物的语言)
  ③“品味下列人物的语言,分析他们的不同身份和性格”。(之下是列举三个人物的语言)
  ④抓住人物语言的关键节点,准确地描述出贾宝玉、林黛玉及王熙凤当时的感觉状态。(之下是列举三个人物的语言)
  以上四个例子表面上是作业活动,其实际内涵是“贾宝玉、林黛玉及王熙凤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什么”的问题,是分析人物性格的问题,所以可当作典型的问题来分析比较其特点。
  例①是一教师的课堂作业。题中内含的问题纯粹出自文学鉴赏的角度,是问题形式的存在,但学生仅仅停留于抽象的分析概括,甚至可能从参考资料上抄来答案应付了事,未能触及具体的言语材料以及对言语材料的感悟,由此得来的言语活动性、体验性是不充分的。
  例②例③分别来自人教社的大纲版与新课标版课本。例②的问题设置是从人物性格到言语材料的感悟,如果已先获知人物性格的结论,学生是不会再深入地去品味人物语言了的。例③是以言语感悟为出发点分析认识人物性格。同样是对林黛玉、贾宝玉及王熙凤的性格的分析,就能看出人教社两种版本对言语感悟上的不同理解层次,人教版的教材编写上对言语感悟特性的认识是逐步提升的。
  例④为笔者所拟,是言语感悟特性的强化版。题中隐含的要求是清楚的:学生首先要反复品味具体人物语言,感悟并抓住人物性格表现的关节点,如关键词、句子结构及语气等;第二个步骤是要把握好人物的性格,且要能够准确地概括,当然步骤中言语因素是不可或缺的;第三步才有可能调动言语积累,对人物的感觉状态进行准确描述。
  问题应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演绎形式,课堂的活动是言语的活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就要贯穿言语感悟的要求:在具体的字、词、句的品味感悟中,在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细节中,言语因子要充盈于其间。言语活动、言语感悟要充分,要求落实到位,问题才符合语文学科的课程特性,也才是有效的。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教师嚷嚷:语文课,上多上少一个样,多上了学生的成绩不一定会提高,少上了学生未必就会考砸。一份试卷,从外在看是一系列问题,是检查学生的言语能力的。如果上课与考试成绩、与学生的言语能力发展无关,说明这个教师的课堂问题的设置及解答肯定没有围绕学生言语感悟进行,这样的课堂是低效或是无效的。
  问题的言语特性是首要的。抓住这个特性,有利于摒弃课堂教学中的“非语文”做法。
  如多媒体的使用,以其容量大、交互性强而备受青睐,但“负”作用也大,一直备受争议。课堂活动中的多媒体使用,可视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应是学生言语感悟、言语能力发展的过程,如果与这一方向有关的,即为有效使用;如果无关,即为无效使用。具体要思考的是:媒体材料与问题设置中的言语因子有哪些?明确了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了没有?学生会在媒体使用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充分的言语感悟吗?要思考好了再用,言语感悟特性突出了,多媒体的使用就是“语文”的,才是有效的。
  设置问题如能抓住言语感悟特性,教师课堂上的不对劲、疑虑感自然而然会消失,课堂就会是有效的语文课堂。
  二、落差结构是问题的存在方式
  有的教师注意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题,然后教师解答或师生讨论解决问题。问题是罗列了一大堆,师生也是忙忙碌碌的,但课后一反思,问题出来了: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课堂问题没有一定难度,没有落差特性等等。这样的课堂,学生是不会有什么提高的,只是课堂热闹了而已。
  落差,也可表述为问题的有效难度。当问题有了一个有效的难度,学生的思维、言语感受力才会受到挑战,处于活跃状态,言语感悟才会是积极有效的。
  落差,使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落差结构可描写为:学生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况,两者之间的落差为学生的学习困惑或困难,是学生还存在的欠缺,或者表述为还应获得、解决的内容。可简化为:预期目标-已有认知=未知或欠缺(存在问题)。
  问题的落差特性可具体化为情感体验、思想认识与言语表现力三个方面:
  1.情感体验落差。“诗言志”,言语表现是需要有足够的情感需求和情感强度的。学生的某些情感要素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未被唤醒,或是处于朦胧状态,有待梳理、强化,与预期想要达到的言语表达的情感强度是存在差距的。同样,有效的阅读感悟也一样需要有足够的情感强度。
  问题的设置要唤醒学生的某一情感,强化某一情感。如某省的高考作文话题“提篮春光看妈妈”,内在的问题设置即是关注情感体验落差的。
  2.思想认识落差。学生对事物的思想认识是欠缺的、肤浅的和不成熟的,问题的设置就要显示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与事物本质之间的相应差距,显示出与预期发展目标之间的落差。问题体现思想认识的落差,让学生产生认识需求,激发探索的欲望,积极参与解决过程。
  3.言语表现力落差。言语能力有阅读与表达两个方面,阅读的怎样,只能通过其表达来观测。因此,言语感悟力的落差实际上是以表达能力的落差来完成其考察分析的。
  言语表现力的落差,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表达水平与经典文本言语水平的差距,即学生言语素养与优秀文本的语言因素继承要求上存在的差距;另一方面表现为口语交际言语上的差距,即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社会生存所需的言语能力之间存在的差距。新课标把必修课的课程目标分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是紧密扣住这两个方面存在的落差的。言语表现力的落差是外在的,通过比较观察,可得出明确的数据。问题中这些落差的呈现,有利于调动学生消除落差的积极性。
  问题的落差特性在操作上既要关注情感体验、思想认识与言语表现力三个方面的区分,以便分别消除落差;又要做到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以便有效地促进落差的消除。因为从实践看,显性的内容是言语表现操作;从活动内容看,情感体验、思想认识是融合在言语活动之中的。
  我们经常看到教学中落差结构处理不当的情况。有时课堂上出现过于轻松现象,学生回答过于随意,甚至有的学生会就某一问题瞎起哄;有时问题设置太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相对沉默,出现冷场现象。这些现象都是落差结构没有处理好的表现,原因或是情感过于浮浅,或是认识过于表面化,或是言语表现力的要求没有难度。
  三、问题的发展性内涵让课堂富有生机
  我们常见一些相当完美的公开课。课堂上该解决的问题都顺利解决了,其实,这样的课没什么意思,笔者觉得应该多听一些常态课,多听一些有问题、有不足的课,多听一些可探讨的、可发展的课。因为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课堂也应该是处于发展中的,完美就可能是虚假的、无意义的。所以,有效的问题还应该具有发展性内涵的特点,即过程性、自主性、包孕性、阶段性、生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