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泊秦淮》: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朦胧的意境,寄予忧国忧民的深思。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牧之绝句,远韵远神。”他称赞杜牧的《泊秦淮》为唐人七绝压轴之作。
忧国忧民之意,藉此由远而近。诗人游览建康时,在船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歌声绮艳哀伤。当年陈后主视国政为儿戏,终日沉迷于这种荒淫奢靡的生活,最终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这亡国之音却流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不胜感慨,当即写下了这首诗。
迷蒙夜景,韵神疏远。《泊秦淮》是一首传诵不衰的情景交融的诗歌,诗的前两句以优美的文笔描绘出迷蒙凄冷的水上夜景,极富诗情画意。诗歌第一句就不同凡响,两个“笼”字用得十分传神,让人耳目一新,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发句好尤难得”。这两个“笼”字巧妙地将“烟”“水”“月”“沙”四种完全不同的事物和谐地汇集在一起,组成一幅朦胧别致而又清新淡雅的水乡月夜图。这里的“月”“水”为下句的“夜泊秦淮”做了很好的铺垫。
国家衰亡之忧,由远而近。当诗人在如此迷蒙凄清的水上遇到一处酒家时,笔锋一转,“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里的“商女”,指的是侍候他人的歌女。表面看来诗人在说歌女全然不关心即将衰亡的国家,还在唱这种靡靡之音,其实是在讥讽晚唐政治——那些终日沉湎于酒色、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虽然那时距离唐朝灭亡还有几十年,但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意识不言自明。建康曾经是六朝的都城,当时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热闹繁华的景象却一如往昔。杜牧在秦淮一隅,寄托了十分深沉的国家兴亡之感。“犹唱”二字更是意味深长,十分巧妙而又自然地把历史、现实甚至未来联系在一起,引发读者的无限思考。
这首风格委婉疏淡的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犀利的讽刺、深刻的担忧和无限的悲痛之情,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一唱三叹,堪称“绝唱”。 特别是诗的后两句,既表现出一些头脑比较清醒的知识分子对国事的担忧,又反映出了当时统治阶级正以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这便是行将就木的晚唐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
唐代是诗歌的盛世,在杜牧之前的二百年中,涌现出许多伟大的诗人,创造了多种不同风格的诗歌。但是杜牧仍然能独树一帜,这不仅因为他是一位十分有天赋的诗人,更因为他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
课文背后的故事:
杜牧作诗非常重视思想内容,他认为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答庄充书》)。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咏史诗,杜牧的咏史,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游经赤壁,他说,假如周瑜借不到东风,则将是“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反常人思维,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过华清宫,想起当年杨贵妃喜啖荔枝的情景,杜牧感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小中见大,虽未出现“唐明皇”几个字,却点出当年安史之乱的个中原委。夜泊秦淮,歌舞升平,可是,杜牧听出来那是亡国之音,若照此下去,大唐亡国也不会遥远。杜牧咏史是表,讽今才为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