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如大浪淘沙,经岁月的铅华洗却后仍不失光泽的是经典。走进经典,品悟文字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
七年级《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今夕何夕,搔首问天。地隔千里,人共明月。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读起来惬意舒畅,字字珠玑,回味无穷。词作以“明月几时有”开篇,以“千里共婵娟”作结,“婵娟”是明月的意思,那么词为何从明月起再以明月结呢?根据以往诗歌鉴赏的方法,可以从“意、象、法”三个角度来分析。
就诗歌而言,“意”是“为什么写”,主体是“情”与“理”,文学作品一般是为了表情、达意、明理。“象”即“写了什么”,包括景、物、人、事四个方面。“法”即“怎么写”,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表达方式,包括描写、抒情、议论、记叙、说明等;一类是艺术手法,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对比烘托、化用典故、联想想象、结构技巧等;一类是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比拟、排比、借代、夸张、反复、对偶等。
首先是“意”。“意”,即诗歌的思想情感、主题意蕴等。作者借助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词的上下阕来看,这情感是变化的。开篇由问句始,借酒抒怀,盼望明月。“今夕是何年” 又是问句,其实是在回应“几时”。天上宫阙令人向往,词人欲乘风前往,但是又担心琼楼玉宇寒气袭人。于是笔锋一转,“起舞弄清影”就像在人间一样。词的下阕,进入现实世界,明月之下词人思念自己的亲人朋友,难以入睡。仿佛月亮也有这思念之“恨”一般,“她”总是在分别的时候最圆,分别的缺失、隐晦与月亮的圆满、晴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词人一句冷静的反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还是祝愿天下人都能长久在一起吧,即便不能,也可以通过原本恼人的月亮传递思念。从盼望月亮到希望月亮传递思念,都是以月亮为依托寄寓作者的思想情感的。
其次是“象”。本词中的“象”选用的是“明月”这一形象,全词都是围绕她来写的。上阕由明月起笔,写出青天背景,再想象月亮上的宫阙。词人也想乘风前往“天上宫阙”,但又担心“琼楼玉宇”不胜寒冷。词人在月亮上起舞,月光明净,舞姿清影,婆娑可爱。下阕紧扣明月,月光转过朱红色的窗格,洒照在绮绣的门户上,照得词人久不能寐。词人仰天望月,低头深思,月亮不应该像人一样有恨,为什么总是在人分别时最为圆满呢?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最后再以 “千里共婵娟”作结祝福天下人。全词都是围绕“月”来写的,最后当然也不能偏离“她”。
再次是本词的“法”。有借景抒情,借助月下之景抒发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有托物言志,托“月亮”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志;有对比衬托,明月的圆满与分别时的缺失和悲伤形成对比;有联想想象,由月亮联想到人,由月亮想到天上的宫阙,想象起舞弄清影的词人。这些都是以“月”为依托来表情达意。诗歌的表现手法都是依“月”而用,因而开篇和结尾要想离开“明月”是不太可能的。
课文背后的故事:
词前小序交待了这首词的写作缘由:“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一时期,苏轼因与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到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便于兄弟经常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苏轼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此刻,词人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这首名篇。苏轼心胸豁达,既不像屈原那样遗世而独立,也不似有些文人和其泥而扬其尘。这首词反映出苏轼既矛盾复杂又豁达豪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