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1799-1837):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的作者,俄国著名文学家、诗人、小说家。普希金是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语)。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小说《别尔金小说集》等。
一
1799年6月6日,普希金诞生于莫斯科。普希金的父亲是个拥有土地和黑奴的地主,由于不善经营,日子过得颇紧。他能用法文赋诗,与文人墨客往来频繁。普希金的母亲是个混血,她的祖父汉尼拔曾在皇帝身边当差,受了洗礼后被彼得大帝收为教子。诗人沿袭了非洲先祖的许多特征,特别是那正直、善良的天性。普希金的奶妈罗季奥诺夫娜是一位聪明贤淑的俄国女人,她给普希金讲俄罗斯古老的童话故事、寓言和笑话,给他唱悠扬动听的俄罗斯民歌。
12岁时普希金进入皇村中学,这是一所为宫廷贵族子弟开设的学校。中学第一年,普希金因参加学潮而成为学校的“危险分子”。1815年初,皇村中学举行升级考试,普希金朗诵了抒情诗《皇村中的回忆》。这首诗使在场的著名诗人杰尔查文热泪盈眶,大加赞许。
中学毕业后,成绩平平的普希金被派到彼得堡沙皇外交部服务。
涉世不深的浪漫诗人很快习惯了灯红酒绿的彼得堡上流社会生活。他在16岁那年写的诗作《我的墓志铭》中所说:“这儿埋葬着普希金;他一生快乐,伴着年轻的缪斯,慵懒和爱神;虽没做出多少好事,不过老实说,他打心眼里却是个好人。”
1818年,普希金刚满19岁。俄国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青年军官,反对暴政,争取自由,与沙皇的残酷统治不共戴天。普希金激动不已,在抒情诗《自由颂》中,诗人呐喊道:“统治者们!授予你们皇冠和宝座的是法律,而不是天神,你们站在民众之上,但是永恒的法律更高于你们。”在《乡村》一诗中,诗人公开鼓动民众:“伙伴,相信吧,迷人的幸福之星就要升华,光芒四射。俄罗斯要从睡梦中苏醒,在专制暴政的废墟上,将会写上我们姓名的字样!”
这样的诗文在彼得堡流传,自然引起沙皇的不满,沙皇准备将其流放西伯利亚,后因友人和前辈替他说情,沙皇从轻发落,把他流放到俄国南部的叶卡杰林诺斯拉夫。
二
1820年5月6日,普希金真正开始了自己的人生旅途。
流放期间,普希金患了疟疾,在一位赏识他才华的军官拉耶夫斯基的帮助下,普希金来到高加索和克里米亚度过了长夏,不久又遵从圣旨,返回流放营地。1820年9月,诗人抵达基什尼奥夫。这时,俄国南方军的一个参谋部正好驻扎在此。师长奥尔洛夫将军思想激进,普希金和许多“叛逆者”频繁接触,使他的不满和反抗情绪与日俱增。此时的欧洲,反暴政、专政、独裁的燎原之火正在点燃。普希金咆哮了:“你,狂风,暴雨,掀起巨浪,摧毁那死亡的堡垒吧——你,雷雨,那自由的象征,你在哪儿?飞越过不自由的水浪吧!”
1821年2月,普希金完成长诗《高加索俘虏》。1823年5月,他开始写作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普希金在此期间想去土耳其参战,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沙皇终于下旨:普希金行为越轨,撤其职务,押送原籍,监督改造。
1824年8月9日,普希金回到故园米海洛夫村。儿时的奶妈已满头银丝,她激动地把普希金抱在自己温暖的怀里。在景色秀丽的静谧乡间,普希金把积蓄已久的创作灵感的闸门打开了。他完成了抒情长诗《茨冈人》等作品。
1825年11月19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驾崩,弟弟尼古拉继位。普希金把获得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新皇帝身上。这一年12月14日,一批贵族知识分子在枢密院广场发动起义,很快遭到沙皇镇压,史称“十二月党人起义”。十二月党人的起义以失败告终,五名党人牺牲,百余人流放到西伯利亚矿井服苦役。普希金满腔悲愤地疾书悲诗《致西伯利亚囚徒》:“在西伯利亚的矿坑深处,请把高傲的忍耐置于心中:你们辛酸的劳役不白受苦,崇高理想的追求不会落空。……沉重的枷锁将被打掉,牢狱会崩塌——而在门口,自由将欢欣地把你们拥抱,弟兄们把利剑递到你们手中。”
普希金没有参加十二月党人的秘密组织,但他是鼓动者,许多革命党人的手里都有普希金的诗歌手抄本。由于诗人茹科夫斯基的斡旋,普希金没有被捕,没有受到惩罚。新沙皇给了普希金“自由”。
皇帝终于把普希金囚禁在自己身边,使诗人置身于圣上的监护之下。普希金成了皇宫的“金丝鸟”。诗人在《预感》中发出了困惑呐喊:“乌云又重新在寂静中聚集在我的头顶;嫉妒的命运又重新拿灾厄来将我威胁……我要对命运保持蔑视吗?或者就用我骄傲的青年时代的不屈不挠与忍耐的精神去和它对抗?我因为狂暴的生活而疲乏了,正平心静气地等待风暴的来临……”当获得“自由”的诗人出现在莫斯科剧院时,全场欢声雷动,就像欢迎一位凯旋的英雄。贵族夫人、名门闺秀纷纷向普希金发出邀请。
普希金又一次被都会的红灯绿酒所吞没。然而他没有停止写作,除了继续完成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外,还在1825年秋写成长诗《波尔塔瓦》。流放归来后,普希金尽量避免和沙皇发生正面摩擦。尼古拉委派亲信本肯多夫将军专门监视、审查普希金的言行和作品,因此,普希金的作品经常被审查、删节、篡改。这种监视和审查直到诗人的生命结束才停止。
三
1828年12月6日的舞会上,普希金认识了冈察罗娃。冈察罗娃美貌惊人,能歌善舞,还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普希金疯狂地爱上了她。美丽的冈察罗娃对诗歌没有丝毫兴趣,也没有读过任何诗作。然而她的美貌却使诗人倾倒。文化素养的差异、兴趣爱好的不同,使近在咫尺的诗人和美女远隔天涯。1829年5月,普希金的求婚遭到拒绝。当夜,普希金带着绝望的心情离开莫斯科前往高加索。此时俄国与土耳其的战火正酣,诗人希望投入战争,忘却痛苦。1830年1月,读过不少中国作品的普希金请求随使节前往中国,希望辽远的东方古国的美丽风光能为他疗伤。结果当局不予批准。
1830年4月6日,普希金第二次求婚,不知为何竟大功告成。无比幸福的普希金满面春风。普希金婚后住在充满传奇色彩的阿尔巴特大街,53号门牌保留至今。诗人十分幸福满足。他告诉朋友们:“我结婚了,真快活!我不再希冀什么了。我希望永远这样,别再有什么变化。这一切对我如此新鲜,宛如一个再生的普希金,享受着人间的情爱和幸福……”爱情绝不等于抒情诗,也很难和事业、意志、灵感划一个完整的等号,它的微妙之处在于有时是完全不相融的。婚后,钻进诗堆的普希金并没有得到他希望得到的一切。丈母娘对舞文弄墨的女婿的不满日益加剧,她在自己女儿面前诋毁他,尽挑拨之能事。美丽的普希金夫人在心灵上渐渐远离丈夫,终日打扮得花枝招展,频繁出现在上流社会和宫廷舞会上。宫中上至沙皇,下至大臣,个个对这个美妇人垂涎三尺。埋进诗海的普希金开始对此全然不察,构思、创作、激情占据了“再生的”普希金。兴奋的诗人把新作朗诵给爱妻听,想同她分享赋诗的幸福。被诗人搅得烦躁不安的冈察罗娃愤怒了:“天哪,普希金,你为什么总是拿你那乏味的诗来折磨我!”
1831年,普希金遵照沙皇的旨意,重返外交部任九等文官,年薪5千卢布。这点薪俸只够美丽的普希金夫人五天的花销。挥金如土的冈察罗娃每日清晨5时归家入寝,晚上8时才用午餐,晚上9时登上马车赶赴宫廷舞会。为了谨防不测,诗人每晚必陪夫人,作家果戈理笑道:“除了舞会上,别的地方休想找到我们的普希金,玩物丧志啊!”
普希金入不敷出,负债累累,成了皇室的终身负债人。
1833年7月17日,普希金离家四个月,动身去喀山、奥伦堡和乌拉尔斯克。诗人的顿河之行是为了撰写一部有关18世纪哥萨克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的长篇历史小说《上尉的女儿》,同时也为了暂时躲避贵族宫廷生活的缠绕。在寂静的鲍尔金诺,普希金用45天时间完成了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普希金的晚期佳作叙事诗《青铜骑士》和中篇小说《黑桃皇后》也是在这个幽雅的休憩地完成的。这是他一生中最如愿的45天。
1834年新年,沙皇尼古拉下了一道圣旨,让普希金成为皇宫近侍。宫廷近侍一般是授给年轻人的,其时诗人已经35岁,尼古拉意在羞辱普希金。宫廷近侍进了宫,宫廷近侍夫人出入宫廷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尼古拉对普希金夫人也垂涎已久。普希金要求辞职,茹科夫斯基接二连三地写信给普希金,规劝他听命圣旨,服从安排。
普希金想躲避残酷的现实。在乡间,他写信给爱妻:“我早就对那个令人羡慕的命运抱着幻想,我这个疲倦的奴隶啊,早就打算逃避到那能从事写作和享受纯洁安乐的遥远地方。”
四
这时,一个法国的花花公子又撞进了普希金的家庭生活中。此人名叫丹特士,出身于法国名门贵族家庭,原是法国波旁王朝的党羽,现供职于俄国近卫骑兵团,任中尉军官。他自命不凡,风流倜傥,是一名受到俄国上层社会青睐的法国男爵。丹特士成了普希金和众多文坛名流的朋友和他们家庭的座上宾。不久,法国男爵爱上了普希金夫人。两人经常相约共舞,脉脉含情。于是,年轻英俊的法国男爵和美丽动人的普希金夫人的罗曼史轰动了整个都城。上流社会和达官贵人把这对情人的艳史当作茶余饭后的笑料。多尔戈鲁科夫公爵在舞会上当众羞辱普希金,他斜着眼睛暗示丹特士是偷情者。一场血腥的情仇厮斗近在眼前。
1836年11月4日晨,普希金接到一封匿名侮辱信,信中暗示普希金夫人红杏出墙。普希金向丹特士下了决斗挑战书。为了避免流血事件,冈察罗娃的姐姐叶卡杰林娜称丹特士追求的不是她妹妹,而是她自己,他们两人已经订婚。叶卡杰林娜小姐确实爱上了这位男爵。普希金终于收回了决斗挑战书。
1837年1月10日,丹特士和叶卡杰林娜举行了婚礼。丹特士登门拜访普希金,诗人避而不见,并声言不和丹特士保持任何形式的亲戚关系。丹特士并没有死心,仍然疯狂地追逐普希金夫人。对此,普希金怒气难抑,而丹特士却洋洋得意。他当着普希金的面同冈察罗娃调情,并表示他之所以结婚,绝非害怕决斗,如果普希金不能忍受这种侮辱,他随时准备应战。普希金忍无可忍,于1837年1月27日与丹特士决斗。
丹特士在离障碍物还有一米的地方举枪射击,普希金应声倒下。他苏醒后抬头说,他仍有足够的还击力量。普希金一只手撑在雪地上,向对方开了一枪。丹特士被击中倒地。然而,丹特士只受了轻伤,子弹打中的是衣服上的铜纽扣。诗人在弥留之际,一反常态,要和情敌言归于好,请御医转呈皇上,不要追究丹特士,不要别人为他复仇。
五
普希金一生完成了八百多首抒情诗,他憎恶专制暴虐,赞美人性,弘扬正义,讴歌俄罗斯大自然的慷慨和瑰丽。诗人在作品中,还向人民袒露了赤子般的忠诚,袒露出全部心灵世界,用圣洁的情感倾诉友善和仁爱。普希金试图用良知唤醒沉睡的、蒙昧的民众,企望他们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与残暴专制抗争:“来吧,请摘下我的桂冠,打碎这娇柔的七弦琴——我要向全世界讴歌自由,使王位上的恶人胆战心惊。”
诗人通过自身的幸与不幸敏锐地、热情地感受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爱和被爱曾耗去了诗人的许多精力,普希金说过,爱情是精神复苏和灵感升华的力量。《致凯恩》是普希金写给女友的一首情诗:“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你,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普希金把凯恩当作一个理想化了的崇高女性形象,这个形象是由美丽的外貌、崇高的心灵、纯朴的灵性构成的。这位美丽的俄罗斯少女比普希金小一岁,1899年离世,享年89岁。
今天,普希金的作品已被翻译成10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他的大名和充满尊严的诗句“我的无法收买的声音,是俄罗斯人民的回声”——已经镌刻在俄罗斯辉煌的艺术里程碑上。普希金曾预言:“不,我不会完全死去——我的心灵将越出我的骨灰,在庄严的琴上越过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