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8年第10期 ID: 82389

[ 倪同刚 文选 ]   

2008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重点题型例析

◇ 倪同刚


  我们先来看看2008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有关信息的统计:
  
  从上表可见,今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从体裁上看,宋代诗歌成主角。18套试卷20首诗歌,宋代诗歌占了11首,成了今年考查的主要内容,其中诗8首,词3首。其余9首为唐诗5首,金诗1首,元散曲2首,清诗1首,分布较广。不过总体来说,唐宋诗词仍是考查的主要方向。
  二、从作者来看,所考诗的作者介乎考生“识”与“不识”之间。20首诗歌涉及到19位作者(其中有二首作者同是李白),考生熟悉的有李白、杜甫、王维等9位,不熟悉的10位,可谓平分秋色。正如考前大家预测的一样,诗歌鉴赏考查的对象是一流作家的二三流作品或二流作家的一流作品,这是大趋势,估计明年仍是如此格局。有意思的是去年三套试卷中出现苏轼的作品,今年苏轼一次也未出现,而去年未出现的李白,今年却在二套试卷里露面。而王维、王安石、谢枋得等三位诗人,去年在各地高考试卷里出现,今年依然考到。另外,今年安徽、江苏、湖南卷所考诗的地点都与本省相关,而江西卷所考诗的作者杨万里即为本省作家,这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说明各地高考命题不回避热点,关键是检测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从分值、题量上看,18套试卷考查分值在5-11分不等,其中8分的有9套,10-11分的2套,6-7分的5套,5分的为2套。题量2题的占13套,这样便于全面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其他3题的有2套,1题的为3套。分值与题量基本保持了各地往年的风貌。
  四、从知识点分布来看,面广点多,但基本围绕诗歌鉴赏的基本元素出题。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所涉及到的考点除文学常识、风格、形象、意境外,主要表现在炼字(语言)、情感、内容、手法四大方面。表现手法中又特地将修辞单独进行考查。这些都是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要求,我们在复习中要围绕这些基本能力点做文章。
  下面拟从上述四个重点方面对今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题型特点作个简要剖析,以供广大考生备考2009高考时参考。
  一、炼字的考查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所谓炼字,就是在诗歌创作中对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和创造性的搭配,使之获得简练、形象、深刻的表达效果。这些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又往往被称作“诗眼”。赏析炼字,是品味诗歌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今年高考看来,赏析炼字的题型一般有三种:
  1、定向赏析型。指命题人将诗句中的字挑出来,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这题要求对“网”字的表达效果进行定向分析,答题时一般从修辞、动静、联想、想象等角度考虑,方能体味其妙处。要分二步走,第一步分析词义,第二步分析它的艺术效果。如这题可答为:这里的网是动词,网春即把春天留住,用字新颖。(第一步析词义)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留住。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第二步赏修辞)类似这样考查的还有今年的安徽卷(题略,大家可以自己找来参考)。
  2、自助赏析型。即命题人不明确提供赏析的诗眼,只是提供相关范围,要求考生在这个范围内找出传神的字眼进行赏析。考生如果关键的字找不准,就无法得分,因而其难度较定向赏析稍有增加。如2008年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这是一道自助赏析题,要求考生从第三联中找出字眼加以分析,答题步骤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是找出诗句中的动词或形容词,二、三两步同上。如本题答案为:“拳”和“退”二字用得传神。(第一步明诗眼)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第二步析词义)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第三步赏动静)
  3、比较赏析型。命题者以二首或二首以上诗歌中相同的字作为对象,要求考生从表达效果的异同角度进行比较赏析,它要求考生对两首诗能做到融会贯通的理解,难度系数相对最大。如2008年湖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做比较赏析题,同样离不开词义和作用的分析,关键是找出比较对象间的异同。答题一般分三步:第一步明确比较点(明诗眼),第二步归纳相同点(词义、作用),第三步比较不同点(词义、作用)。这道题目只要求比较不同点,且诗眼已被明确为“愁”字,因此只要答出第三步即可。本题答案为: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用澄碧的蓝天,皎洁的月亮象征着诗人的真挚友情,因而诗人之“愁”是怀念友人王昌龄之愁。王诗中作者以“莫道弦歌愁远谪”从否定角度切入,用“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青山明月不曾空”则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二、情感的考查
  “诗缘情而作”,诗歌的本质就是抒情。近年来,诗词“情感”类试题越来越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今年全国18套高考语文试卷有9套直接考查学生对诗词情感的把握和评价,占据诗歌鉴赏的半璧江山。从题型上看,考查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类:
  1、分析诗眼型。诗人情感的宣泄往往会聚焦在诗中的某个关键词语或句子上,而这个“词语”或“句子”即为“诗眼”或“诗骨”,抓住了“诗眼”“诗骨”,披文入情,便能把握全诗主旨。如2008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
  这道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诗眼指出它在诗中的具体内容,答题时第一步要答出共性的内容,第二步要配合具体诗句知人论世分析其个性内容。如本题答案:“羁绪”是全诗的诗眼,是一种羁旅之思,其共同情感是游子漂泊在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的首联)。(第一步)除此外,它在诗中具体还指①谪官的愁思(诗的颔联所用的典故);②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颈联直抒胸臆);③年华易逝的伤感(尾联“苍颜华发今如许”的描写);④宦海浮沉的厌倦(尾联“便挂衣冠已慢迟”的描述)。(第二步)
   [##]
  2、分析诗句型。即根据诗句分析它所体现的感情,这是最常见的考查方式。如2008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句思想感情类的答题步骤有二:第一步解释诗句的含义,第二步指出诗句中包含的感情,要全面具体。如上述题目答案为:尾联用比喻修辞,“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眺望长安的目光,使人心生无限哀愁。(第一步)这里的愁含义甚广,作者一愁君王为奸邪所蒙蔽,二愁奸邪为非作歹,三愁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四愁国家如何才能繁荣昌盛。(第二步)
  3、物象寄托型。古人写诗喜欢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某个事物上,通过对这个事物的吟咏表达自己的情怀,这就是所谓的托物言志。命题者在考查时往往让考生分析作者借某个特定的物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如2008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典型的托物言志题,答题时要知人论世,找作者情感与所托之物的共同点,实现人与物的对接,从而把握作者的感情。一般分三步:第一步指出物象的特点,第二步将物象特点与作者的情感进行对接,第三步概括其表达效果。如此题答案:小孤山孤独,在世上偶尔仅存,却在江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一步)作者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第二步)这样写使全诗抒情生动形象,耐人寻味。(第三步)
  4、整体把握型。所谓整体把握情感,往往要结合全诗(词)进行分析评价,从而理出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及人生态度,其难度比理解某个句子中作者的情感来得大,要求考生必须全面地分析材料,尽可能多地解读出其中的内涵。如2008年湖北卷:
  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这是分析全词感情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写作背景,以便做到知人论世个性化答题。另外,要分析作者人生态度,答题时要注意归纳概括,还要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对人生态度的概括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至于每一点,都可分为二个步骤:第一步总结人生态度,用诗句加以例证。如本题答案为:①侯蒙幽默诙谐。(第一步)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第二步)②侯蒙乐观自信。(第一步)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第二步)③侯蒙志向高远。(第一步)结句写我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第二步)
  三、内容的考查
  诗歌往往是通过对事情的叙述、人物的塑造(叙事诗)或景物的描写、形象的描绘(抒情诗)以及史实的咏叹、见解的阐发(说理诗)来表情达意的。诗歌借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就是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就成了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了。今年高考考查内容的主要题型有:
  1、理解判别型。这类题型一般都是选择题,将对诗句的理解设置成四个选项,让考生选择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如2008年北京卷: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这是一道选择题,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实际上是考查对诗句内容的把握能力,可借助排除法根据自己熟悉的内容来确定答案,答题相对容易些。此题答案为A项,A项“是日惊秋老”不是说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而是说九日这天忽然发现秋天来了,真是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啊。
  2、概括诗句型。诗歌是以具体的物象连缀来表情达意的,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善于从这些物象中概括基本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如2008年江苏卷(诗见二·2):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做概括题一定要提炼,找出共性的内容进行抽象,不能照抄,不能简单翻译。答题时要分两步:第一步找出概括对象的典型意象及特点,第二步抽出意象的共同特点加以概括。与上述各题不同的是,概括要求字数精练,作为思维过程的第一步就不要写出来,只是在思考时要注意到即可。如本题答案:这首诗颔联[描写了“吴宫花草,晋代衣冠”的衰败景象,(第一步)]概括介绍了六朝古都(金陵、南京)昔盛今衰的史实。(第二步)颈联[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这些代表南京自然景色的词语,(第一步)]描绘了金陵美丽的自然风光。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寄寓作者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注意此题答案点较多,不能遗漏。
  3、情景分析型。古代诗歌创作讲究含蓄。含蓄的一个典型特点是不直抒胸臆,而是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它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如2008年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雪:持取,捻弄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这是一首情景分析题,答题关键在把握景物的特点(哀伤、欢乐),再分析感情的内涵。答题分三步:第一步指出景物特点,第二步指出情与景的关系,第三步揭示情感的内涵。如此题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第一步)以哀景写哀情,(第二步)表现作者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第三步)
   [##]
  4、把握层次型。好的诗歌一般都是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写景来表达感情的,要读懂这些诗歌,就要理清所写内容间的层次安排。因此,高考常常考查对层次的理解。如2008年四川卷: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层次分析题的答题思路比较简单,一般分二步:第一步总说分成几个层次,第二步针对具体内容对每一层的意思进行概括。如本题答:这首散曲写了两个层次。(第一步)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第二步)
  四、手法的考查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它是人们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因此,表现手法的考查也成了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对表现手法的考查题型主要有:
  1、修辞定向型。即从修辞角度对具体诗句内容进行定向分析。这是比较简单的考查方式,只要考生熟悉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就行了。如2008年四川卷(诗见三·4):
  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这类题目答题思路一般分二步:第一步指出修辞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印证。要注意的是手法分析要全面。如此题答案:本散曲用了对偶、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第一步)“春花闻杜鹃”与“秋月看归雁”构成对偶,“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既用比喻,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又是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用了夸张的方法。(第二步)
  2、虚实定向型。即从虚实、动静等角度对整个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定向分析。如2008年江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做此类题目要注意对诗歌表现手法相关的概念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雪;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的主要方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另外,诗歌创作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这样才能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定向分析。分析时分三步:第一步叙定向的角度,第二步结合诗句内容围绕定向角度具体展开,第三步小结这种手法的好处。如此题答案:此诗用虚实结合手法进行写景,(第一步)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国家不统一,人民不能自由往来的残酷现实。(第二步)作者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渴望国家统一,人民能过上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第三步)
  3、定点自助型。“定点”即规定好分析的诗句,“自助”即不明确限定具体的表现手法,而是让考生从表现手法角度对规定诗句进行不定向分析。如2008年山东卷(诗见三·3):
  “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做这类题与上面一样,分三步,即手法+分析+作用。所不同的是手法较灵活,不固定,关键看考生能否自圆其说,当然,要在合理分析的情况下圆,而不是牵强附会。如此题答案:这两句词主要用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的表现手法。(第一步)作者用“捻花”表达对春天的喜爱,用“放花”表达对春去的无奈。(第二步)这两个细节(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第三步)
  4、全面自助型。即从表现手法角度对全诗进行不定向分析。这类题目最为开放,命题者只给出表现手法这个大范围,要求考生根据全诗内容自选角度,自选内容进行分析。由于其目标范围较广,对考生全面准确地把握表现手法的要求也较高。如2008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 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这类题目难在角度的具体把握上,一旦角度选准了,下面的答题也将进入前面的环节,分三步走即可。如本题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第一步)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第二步)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第三步)
  第二步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倪同刚,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射阳。本文编校:艾永芳
  

2008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重点题型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