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肩负着塑造灵魂、完善人格的重任。然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育重史轻文,重教轻读,重赏评轻教化。就其实质而言,只有文学教学,没有文学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存在严重偏差,背离了文学教育的本质。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为文学教学方式的改构与重建提供了最佳时机。如何进行深层的文学教学改革?这里我们略陈管见,以期引发更为深入的讨论。
一、回归现实,观照自我
文学的本质力量在于引发人们对人类及自身意义的探索,文学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发学生对现实社会及自我存在的思考。真正的文学教育应该回归现实,回归自我,引导学生观照现实,观照自我。
文学作品的真正意义,并不是用来供人们从专业角度鉴赏的,而是供广大读者阅读消费的。一部作品面世,只有为大众接受,被大众消费,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然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课程中的文学教育,过分的以培养学生文学欣赏和写作能力为目的,走的不是大众阅读消费的路线。课堂教学以作品鉴赏为主,文本解读以传统经典解说为准。这种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无疑是有帮助的,对学生今后从事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会非常有益。但是,将来从事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学生毕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学生与文学的关系并非十分紧密,他们对文学教育的预期主要不是获取艺术创作和鉴赏的技能,而是获取精神力量,得到做人的教育。大众阅读消费,作为一种轻松自由的阅读体验,一般表现为读者自由地读作品、悟人生,反观现实、反思自我,受到教育和影响。中学文学教育应该适应这种大众式阅读的特点,顺应阅读消费的一般规律,走出过去那种下切实际的以培养文学家和文艺批评家为主要目标的适少损多的高原极地,由那种简单的主题、形象、手法的分析转向深刻地阅读反思、观照和感悟,引导学生由作品中的景、物、人、事,联想到生活的景、物、人、事,以原作为镜子来照见现实和自我的影子,辨别是非曲直,感受美丑善恶,获取人格的力量,实现自我的发展。
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能映照出现实社会的某些本相,使读者看到其丑陋,从而激起人们的羞涩、不安和忧虑,甚或悔恨、不满和愤怒,产生一种强烈的改造自我、改造社会的精神力量,,最终推动人们摒除这些邪恶与丑陋,实现完善人格、改良社会的功效。因此,真正的文学教育不但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懂原文,把握原著的主旨,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走出文本,通过作品中酌情节内容,观照现实社会,认清现实社会,洞察现实社会中的美好与丑恶,通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观照自我,认清自我世界,窥见自己灵魂深处的善良与卑微。如教学《阿Q正传》时,我们不但要让学生看清阿Q身上的丑陋,更要让学生透过阿Q的形象看到自己人性中的丑陋,从而自觉地克服这种丑陋,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格。鲁迅先生当年弃医从文,正是因为看到了文学在改良社会方面的巨大作用,所以要实现以文学来疗救国民的崇高使命。
过去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常常避讳现实,孤立地分析作品的内涵,看不到文学作品对现实社会和个人的影射作用,不允许将文学作品的解读与现实社会挂钩。如读《装在套子里的人》,只看到它是19世纪沙俄专制统治下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分析别里科夫,只看到他是沙俄守旧势力的代表。看不到小说描写的社会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痕迹,看不到别里科夫身上有我们自己的影子。文学教育忽视了对现实和自我的观照,作品解读与现实无关,与学生个人无关,文学对学生的教育也就失去了基础,文学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对文学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文学形象蕴涵的典型意义获得清晰的印象,正确地评判善恶、是非和美丑;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走出文本,以作品为镜子,观照现实,观照自我,引发积极的思考,最终将阅读、思考的结果化为完善自我。改良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学教育只有迈出这一步,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回归心灵,抚慰灵魂
文学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影响人的心灵世界、改变读者的精神状态实现的。真正的文学教育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抚慰灵魂。然而,中学课程中的文学教育,很少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教材选文不是按心灵关怀的要求挑选的,而是偏重于反映中外文学发展的史线和不同文学体裁的特征,精神教育的需要被放到次要位置。文学教育仅仅局限于几篇课文的情节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的分析,教法陈旧,很难在学生心中产生涟漪。因此,以心灵关怀和灵魂抚慰为导向的文学教育,应该革除那种重教学、轻教育的痼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作者和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心灵的交流碰撞,来实现文学的教育功能。
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一般都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能够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唤起人们对灵魂的拷问,引导人们从灵魂的卑污中走出来,实现自我救赎。一部《青春之歌》曾经引领无数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让无数国人心灵震撼。从教育的内在机制上看,文学对人的教育作用,源自对心灵的震撼,文学教育对人的意义,体现在精神作用上,因此,文学教育要发生作用,首先是供学生学习的作品,必须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被评为“感动共和国50本书”之首,但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节选部分《生命的意义》却没能感动学生。教材选文一般看重小说中的名言警句,忽视与学生的心灵交流,无视文学教育的基本规律,不能引发学生激烈的情绪反应,因而也就很难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
过去语文教材对文学作品的选择,很少考虑文学作品与学生心灵之间的距离,远离社会生活,远离学生实际,文学作品与学生心灵之间存有一道厚厚的壁障。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但他的《离骚》入选教材以后,艰涩的文字,令学生望而却步,首先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抵触情绪。泰戈尔的《飞鸟集》虽然没有选进教材,但学生仍爱不释手。文学教育忽视了教育对象的需求,无视学生的心灵反映,即使再美、再伟大的作品,也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产生教育效果,最终只能是远离学生心灵的奢侈样品。因此,文学教育改革要迈出实质性步伐,产生良好的效果,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1 精选课文,精心挑选那些富有深刻思想内涵,能够引发学生心灵震动,并让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为课文,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正让文学教育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作用;2 创新教法,改革课堂教学形式,通过创设特定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把学生引进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形成多边互动,实现心灵交流;3 长远规划,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对学生的文学教育进行长远规划,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思想品格的特点,选配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文学教育,促进学生快速健康地发展。文学教育只有进入这种境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三、回归本原,突出本色
文学是语言和想象的艺术,文学欣赏是以形象思维为特点的审美活动。真正的文学教育应该回归本原,突出本色,借助文学自身的表现形式,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
文学作品的魅力,只有借助自身的形式才能得到最完整、最全面、最深刻的反映。一首诗歌,用散文来解说,无论解说者水平多高,考虑得多么周全,都会失去原作固有的情趣和韵味。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教育只有采用文学自身的形式作用于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然而,中学课程中的文学教育无视文学的特点,不管什么样式的文学作品,一律采用内容分析、课堂讲述的方式教学。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习惯于编织一些缺少文学质感的宏大理论体系,习惯于建构一个个脱离原创风格的知识视野,把文学教育简单地理解为主题概括、艺术分析。文学作品固有的感性、个性、想象力、震撼力、生活情调:审美体验被剥离出来,被排斥在课堂之外。在这种枯燥的教条化的讲读模式下,学生的思维方式、言语方式和对作品的感悟方式都被异化,他们很难从作品中获得文学的美感,得到文学的熏陶。真正的文学教育不能采用空洞的说教,应该通过文学的感染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以形象思维形式进行的文学教育要走出以往惯用的理性分析模式,回归本原,依靠文学作品自身的表现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任何文学样式都有赖以成为自身的表现形式,一种文学样式也只有借助自身的表现形式才能最大跟度地展示自己的全部魅力。例如,诗歌是需要吟诵的,能够吟诵才能成为诗,诗歌也只有通过吟诵才能最大限度地层示自身的魅力。一部电视剧,人们只有亲自观看,才能获得最直接的感受,无论怎样听人描述,都代替不了自己的观看。因此,影视要观,诗歌要吟,小说要看,散文要品,戏剧要演,词曲要唱。学生只有借助文学形式自由地欣赏文学作品,才能深入作品的感性世界,体会作品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内涵、广阔的背景、个性化的语言艺术,从而提升道德水平、启迪智慧,培养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语言更文雅、知识更全面,情感更丰富、意志更坚强、行动更有力,真正得到文学的熏陶。
一过去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教学,很少考虑采用文学的方式进行,不管什么体裁的作品,基本上都采用文本分析的方式教学,教师一讲到底,鲜活的文学作品被解读得支离破碎。文学失去了灵动,就变成了僵尸,文学脱离了文学自身的表现形式,就不是文学,需要从根本上进行变革。具体而言,应做到以下三点:1 改革教育方式。尽量用文学本身的形式教学,少作理性分析,多作形象观照,用长远的眼光、开放的心态对待学生,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全面的、自由的、着眼终身发展的教育。2 丰富教育形式。既开设讲授课、研讨课,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分析研讨,理解文学作品,又开设影视课、表演课、活动课,引导学生观看影视、表演戏剧、演唱词曲、朗诵诗歌,广泛地开展文学欣赏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感性体验。3 树立现代课程意识。摈弃传统的语文观,消除只有学课文才是学语文的狭隘认识,把影视、小说、诗歌、散文、戏曲等文学作品,纳入课程资源的范畴来统筹规划,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只有这样,文学教育在整个语文教育体系中才能找到合理、合法的位置,才能发生革命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