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09年第5期 ID: 138291

[ 董玉芝 文选 ]   

《苏武传》注释商补

◇ 董玉芝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四册(人教版2006年)选有《苏武传》一文,文中某些注释尚有值得商补之处,为了使教材更臻完善,笔者不揣鄙陋,胪陈数条于下,以就教于方家。
  
  一、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课本注:[十余辈]十余人。
  此注误。“辈”在此处是量词,“批”的意思,这在汉代是常见用法。如《汉书·酷吏传》载,汉成帝永始、元延年间,皇权衰微,责成矫横放纵,间里恶少劫杀官吏,为非作歹,尹赏任长安令后,修治长安狱,挖建了名为“虎穴”的地牢,收捕那些曾经危害治安的骄横恶少数百人,并亲自逐一,氮数,“见十置一。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百人为辈,覆以大石。数日一发视,皆相枕藉死”。又如《汉书·西域传》;“初,武帝感张骞之言,甘心欲通大宛诸国,使者相望于道。一岁中多至十余辈。”再如《史记·大宛传》:“而天予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辈”作量词时,所指一般是一个群体。因汉去西域,交通阻隔,路途艰险,绝非一人所能及。课文也说“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汉语大字典》在“辈”下列有“量词:批、队、伙、群”的义项,可参阅。
  
  二、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课本注:[置币遗单于]备办了一些财物送给单于。
  此注粗看似可通,但仔细推敲有悖情理。我们先看“备办”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对“备办”的解释是“预备、置办(需要的东西);~茶饭1年货已经~齐了。”可知“备办”侧重指原来没有,现在需要,所以去置办、准备。据此“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就成了“苏武到了匈奴,购置备办了一些财物送给单于”。这样的理解有悖课文原意。课文前面说,天汉元年,且鞭侯单于即位,担心汉朝袭击他,于是说“汉朝的皇帝是我的长辈”,并把扣留在匈奴的汉朝使臣路充国等全都送还汉朝。汉武帝嘉许他的言行,就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并命牠持节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归国,趁便赠送丰厚的礼物给单于,以答谢他对汉朝的好意。司马迁在《史记·匈奴传》中也说:“汉遣中郎将苏武厚币赂遗单于。”可知苏武送给单于的是一份厚礼,是以汉天子的名义赠送的,这些物品只能从汉朝携带,是无法到了匈奴才购置备办的。我们知道,汉通西城后,历代帝王对西城诸国都实行恩威并重的政策,或派大军攻伐,或送公主和亲,或以厚币賂遗,一般只要对方示好,大多采取怀柔政策。这在《史记》《汉书》中多有记载。《史记·大宛传》载,汉武帝曾数次询问张骞关于大夏的事,张骞向武帝进谏说,可针对蛮夷贪图汉朝财物的特点,利用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厚币赂遗乌孙王昆莫,使其与汉朝结为昆弟,以断匈奴右臂,这样就可使西迫的大夏等国都被招来做汉朝的外臣。“天予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使,使遺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乌孙王昆莫见汉仗如单于礼,骞大惭,知蛮夷贪,乃曰:‘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昆莫起拜赐,其他如故。”又据《汉书·王莽传》:“莽念中国已平,唯四夷未有异,乃遣使者赍黄金币帛,重赂匈奴单于。”资料表明,使者出使时携带的礼物,是汉天子的赏赐,多为汉朝所特有的物品,使者的任务是“致赐谕旨”,而受礼者要以礼拜受。因此,苏武所为只能是陈列出天子赏赐给单于的丰厚礼物,转达天子的旨意。句中的“置”应为“陈列、陈设”。此句应理解为“已经到达匈奴,陈列出礼物赠送给单于”。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古代汉语》释“置”为“摆出,陈列”就很贴近文意。《汉语大词典》“置”下也列有“摆设、陈设”的义项。
  “币”在上古本指用来送人的丝织品,上古使臣出使时携带的礼物一般有玉、马、皮、帛、圭、璧等,称“六币”。汉代虽然有了“货币”的意思,但文中仍应泛指用做礼品的玉、马、皮、帛等,而不是普通的财物,应该加注,以免学生以今释古。
  另外,本句的“谴’足“赠送”的意思,读wei,属古语词,也应加注。
  
   三、陵与武饮数日,复日“子卿壹听陵言!”
  
  课本注:[壹听陵言]听一听我的话。
  此注虽然可通,但没能表达出特定情景下说话人妁语气特点。此处的“壹”用在动词前作状语。其他的例子如:“每壹易钱,民用破业,而大陷刑。”(《汉书·食货志》)“且陛下所以欲见我,不过欲壹见我面貌耳!”(《汉书·田儋传》)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时,一般是把数词和动量词放在动词后,如“去一趟”“听两遍”。而古汉语则有两点不同:一是一般不用动量词:二是数词一般放在动词前。成语“一劳永逸”“百战百胜”就保留了此种用法。李陵受单于指使,到北海劝说苏武投降,费尽了口舌,都无法动摇苏武为国效忠的坚定信念。数日之后,李陵再次劝降,说了上面这句话,就情理而言,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恳求,所以理解为“你就听一次我的话吧”更贴近文意。

《苏武传》注释商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