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材亦多为散文。然而,长期以来,很少有人从文学教育的角度,深入探究不同类型散文阅读教学的具体方法,没有形成指导学生有效阅读的体系,从而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率。我们拟以2010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为例,就四种常见的散文类型,提出一些阅读指导的具体方法,以期引发大家对散文阅读教学的讨论。
一、叙事性散文教学:攀得“人事”,识得“芳心”
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具有明确的写作意图,暗含深刻的主题思想。但这种文体与一般的记叙文又有较大的区别,它们的结构一般较为复杂,行文曲折委婉,笔法灵活,虚虚实实,主旨深沉含蓄。因此叙事散文的阅读,需要深入文章内部,攀住“人事”,追溯作者写作的目的,方能识得“芳心”。教学中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阅读。
1.寻找线索,理清结构。叙事散文侧重于通过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反映事物的本质,文章往往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头绪复杂,但这类文章大都从特定的角度选材立意,文中或明或暗都有一条贯串全文的线索,阅读时只要细心体察,找到这条线索,顺藤摸瓜,理清具体的人事,就能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读懂全文。
例如,萧萧的《灯火》写作的时间跨度长达40余年,文中写了很多生活片段:诸如“番子油灯”火苗闪烁的镜头,小心翼翼拎壶加油的细节,祖母相伴挑灯夜读的情景,剔剪灯芯挑亮油灯的画面,行步蹒跚遮风护灯的剪影等等。内容看似很复杂,但细心观察,不难发现这些生活细节,都与“灯火”有关,都与作者和祖母这两个人物有关。灯火贯串着一条线索:昏暗的油灯——五烛光的电灯——日光灯——美术灯——霓虹灯。但这条线索又处处与油灯有关,作者通过不同时期的灯火与早年的油灯对比,突出油灯的“古意”与温馨。写人物以自己由小到大的成长历程为明线,以祖母操持全家终老离世的过程为暗线,暗示自己成长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与祖母生命的消耗为代价的深刻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祖母无限的感激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叙事散文,首先应该找出文中所写的生活片段,归纳内容要点,然后把这些要点放到一个“界面”内分析比较,找出共同点,理清人物和事件,确定对应关系,才能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联系背景,探究主旨。叙事散文表面上是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的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的,但实际上事件的背后有深层的根源,情感的背后有生活的基础。因此,阅读一篇文章只有了解相关的生活背景,才能从所记的人事中,把握作者的“本心”,识得文章的佳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尽可能多地获得与文中人事相关的背景材料。
要真正读懂萧萧的《灯火》,体会作者真实的情感,就必须了解与作家相关的生活背景。萧萧,1947年生于台中彰化县的农村,他的曾祖父是晚清秀才,闻名乡里,后来家道中衰,曾祖父、祖父相继过世,整个萧家全靠祖母独自支撑。上世纪50年代台湾国小升初中须经升学考试,竞争激烈,祖母常陪他熬夜读书,并一再勉励萧萧:“你阿祖是秀才,做一个秀才是真不简单。”孤灯夜影,祖孙相依,萧萧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了解了这些情况,我们才能明白作者为什么对油灯、对祖母怀有那样深厚的感情。
叙事性散文的阅读一定要培养学生联系背景来思考文本主旨的习惯,要让学生明确即使在考场环境下,也应该利用考题提示、文中注释和相关的语境,尽可能多地推断作者写作的相关背景,这样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抒情性散文教学:披文入情,缘波讨源
抒情散文以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但文中要表达的感情通常又不是直露的,而是蕴含在写景、状物或叙事当中。这类文章行文空灵飘逸,情感绵长隽永。阅读中需要借助读者自身的感觉,才能体味到作者渗透在文中的情思。因此,抒情散文的阅读,需要透过文中描写展示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情感。教学中需要从以下两条路径来引导学生阅读。
1.感悟意境,体会情感。抒情散文大都用独具质感的精致语言,建立特定的意境以传达作者的感怀和情思。作者的感情渗透在意象之中,像一个美妙的精灵在文中飘飘渺渺,若隐若现,含而不露,藏而无形。阅读要在这种恍惚飘渺之中,捕捉情感,自然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透过一个个精美的意象、动人的场景,感受其中的差异,从场景的速慢展现之中,捕捉到作者寄寓其中的绵长情思。这一过程需要循着文章通达意境的路径阅读。
抒情散文意境的建立,是通过形神关系来体现的。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形传神,一是以神御形。
以形传神主要是通过对景物、场景等意象的生动描写,创造特定的情境氛围,生发和展示自己的情意。如张抗抗的《天目山》,表达的感情十分复杂,除了有对革命烈士的怀念,还有对人生命的尊重,对自由幸福的渴望。但作者并没有把这种感情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意境塑造来表达,“浓雾洇湿了母亲的头发。父亲说,他们已是第三次到天目山了,但没有人知道那个57年前被枪杀的革命者,究竟葬在哪里。我说,你找不到他,因为他已经变成了一棵树”,情意内涵非常含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沟通形神的词语线索,如“世事变迁,惟有西天目的森林,是永远的”;“为着他们那一代人关于自由平等的理想,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依旧对他深怀敬意。然而,无数生命和太多的鲜血,使理想的代价变得过于昂贵,飘缈的雾中我们甚至看不见理想的内容”;“也许只有这些大树,才真正拥有自由的空气和丰沛的雨露?”等等,从中品味作者关于人性本质的思考,追索形象背后的神味。
以神御形,主要指作者根据自己表达情思的需要,夸张性地描写景光物态,以期更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熊召政在《烟花三月下扬州》中,设想自己从武汉雇舟顺江下扬州和租舫从杭州沿大运河游扬州的浩大情境,但紧接着笔锋一转,以不能成行作结,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想“坐一条船于烟雨蒙蒙的江上,去拜访唐代的扬州,已是完全不可能了”的无限怅惘之情。这种散文形象塑造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阅读鉴赏时要引导学生体味作者运思中形神契配的过程。
2.感受物态,察物体志。有一类抒情散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画,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巧妙地把个人的情感和理想寄托于描写的事物之中,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所写的事物熔铸了个性化的意义。季羡林的《海棠花》,是一篇写乡愁的名篇。记作者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时去研究所的路上发现一家院落里盛开的海棠花,突然想起家乡海棠的事。一面是缤纷烂漫的异国海棠花,一面是深沉炽烈的思乡情结;一面是远隔千山万水、朝思暮想的祖国,一面是近在咫尺、与家乡一样盛开的海棠花。满树红英,引发作者对故乡的美好回忆,燃起作者深沉的故园情思。六年前的那个夏天,作者在自家院子里的两棵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听雨打海棠叶子窸窸窣窣的响声。六年后的今天作者在异国他乡,偶遇与故乡一样的海棠花,思乡的情绪一触即发。海棠是连通两地的彩线,是点燃乡情的引信。思乡之情表达得深沉、浓烈而又朦胧。阅读这类文章要透过语言描写,深入作者描摹的物态世相之中,感其情状,察其性质,体其意用。
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常用比拟、象征等手法,阅读的关键是寻找志与物的相似点,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根据文体特点,由物及意,猜读作者的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