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制度教育功能的缺失与提升
周彬在《论高考制度教育功能的缺失与提升》一文中指出,高考制度有社会选拔与教育引领两种核心功能,由于社会功能紧迫性与教育功能间接性的存在,高考改革往往重视社会功能而忽视教育功能。事实上,高考在“以考引学、以考定学、以考促学”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教育功能:但在高考“重选拔轻教育”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出现了“高考形式日常化、高考竞争指标化、高考内容绝对化”的不良倾向。为此,他提出了提升高考教育功能的优化策略:1 提高高考自身的科学性,以推进高考选拔功能的公平性和提升高考教育功能的有效性。2 推动高考自身的多元性,在实现高考选拔功能公平性的同时,实现高考教育功能对学生成长的个性化引领。3 逐步从高考学科测试转向高考学科能力考核,最终过渡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4 丰富,高考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对问题的综合思考能力,扩大高考对学生的考核领域,尽可能地避免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期)
校服:一种被习惯化的非教育元素
校服作为一种习惯化的教育元素,一直被认为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一些研究发现,校服并不能很好地发挥以上功能。陈玉华、李雁冰在《校服:一种被习惯化的非教育元素》一文中认为,校服及其存在方式在客观上给学校教育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校服偏重学校管理的便利,容易导致学校管理的简单化取向。校服实质上是用最简单的训练养成一种奴性、顺从和听话的习惯,从而维持表面的秩序。第二,校服过分强调集体精神,容易造成学生个性的缺失。校服实际上是在借助一种外部的标准来消除孩子本身呈现的差异。第三,校服在推广中引起了教育中的控制取向以及简单的二元思维或一元思维,即什么事情,上级说了就是什么,校长说了就是什么。这不符合教育的本质,而是政治的训练手段。校服表面上维持了学生间的平等,事实上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不平等。第四,校服质次价高、强行推广、无人监管,以及一些学生不想穿和必须穿的两难处境,反映了校服文化的“非人性化”。
(《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3期)
文言文教学的坚守与创新
周庆元、胡虹丽在《文言文教学的坚守与创新》一文中认为,文言文教学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坚守。坚守不是保守,积极的修正和合理的创新是坚守的必由之路。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三种异化现象;一是教学目的南辕北辙,二是教学模式两极分化,三是教学评价剑走偏锋。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异化现象的深层原因,批判地继承文言文教学的传统,在坚守中创新,主要做法有:一要从整体上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进行合理规划。小学、初中、高中应该统筹安排,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小学、初中重在诵读、积累、感悟,高中重在“义理”,重在研究和升华,重在探究文言文的文化底蕴。二要科学地编排教材内容。入选语文教科书的文言文,要以定篇的方式进入,而且要语言表达规范、文化内涵丰厚、思想内容健康,便子吟诵记忆。三要抓住“读”这个根本,针对不同阶段采取恰当、有效的“读法”。小学是启蒙阶段,宜采用“唱读”;初中是入门阶段,重在“美读”;高中是提高阶段,主要是“研读”。
(《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2期)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崔允漷在《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一文中指出,我国的课程实施或教学主要有三种类型: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我们应该从基于教师经验或教科书的课程实施,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应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阐述。因此,课程标准限定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非教学内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评价、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计划、评价学生学习等一系列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给了教师一种方向感,它既为教学确立了一定的质量底线,又为教学预留了灵活实施的空间,因此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处理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还要求教师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教师“像专家一样”整体地思考标准、教材、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并在自己的专业权力范围内作出正确的课程决定。
(《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对语文实践走向课外的追问与反思
禹旭红在《对“语文实践”走向课外的追问与反思》一文中指出,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实践”的概念,由于语文课程专家和教材专家都更加关注课外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加重视课堂以外的语文实践,所以很多老师都把课堂以外当成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大有挣脱课堂樊篱、阔步迈向课外、与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相融合的趋势,出现了淡化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实践的现象。然而,通过对“语文实践”概念的历史回溯和新课改中“语文实践”本义的分析发现,在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才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课内语文实践的主导地位是不能动摇的。课内语文实践是课外语文实践的前提和基础,课外语文实践是课内语文实践的拓展和补充。因此,必须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实践,让学生在课内的语文实践中积累方法和经验,培植信心和勇气,从而为顺利参与课外语文实践奠定基础。
(《教育导刊》2009年第3期)
语文生命课堂的构建
潘家明在《承受生命之重的课堂教学——论语文生命课堂的构建》一文中提出了构建语文生命课堂的策略:唤醒生命意识,构建回归生活的语文课程生态观:唤醒课堂情绪,构建自主建构的语文课程学习观:倡导“生命关怀”,告别“宏大叙事”,构建语文课堂教学观。追求生命化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目标,其核心要素是师生的心灵共振和平等对话交互作用。语文生命课堂的生命化教学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生命化,二是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生命化,三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生命化。生命化语文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他们的情感与生命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符号情感化和生命化,并将生活中的情感和生命内涵符号化和审美化。这是学生实现个体的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关系性活动来扩展自我世界,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和自我生命的成长。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