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09年第5期 ID: 138293

[ 李小军 文选 ]   

成语释疑:不可或缺

◇ 李小军

  成语“不可或缺”在现代生活中比较常见。如:
  (1)巴黎的桥是一种美景,是巴黎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张祝基《巴黎的桥》,载《人民日报》1990年2月25日)
  (2)我对许多国政官仪的了解显得粗陋无知,唯有识别野心和阴谋方面,我有帝王生涯中不可或缺的敏感和忧虑。(苏童《我的帝王生涯》)
  (3)年年如此,习惯成自然,既是金一趟良心历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又是“义仆”杨妈的一份同情、操劳和“为尊者讳”的职责。(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显然,“不可或缺”当解为“不可缺少”。且语气似乎比“不可缺少”还要强。翻阅当下一些较多使用的辞书,如《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源》《辞海》等,“不可或缺”都未见收录。就是专门的成语词典如《中华成语大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汉语成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汉语成语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社1995年)等也没有收录。这表明成语“不可或缺”的使用时间并不是很长,因而还未引起辞书编撰者们的注意。
  理解该成语的障碍在于“或”。《现代汉语词典》列有“或”的四个义项:①或许;也许。②或者。③(书)某人;有的人。④(书)稍微。显然,这四个义项与“不可或缺”中的“或”都没有关联。
  考之于古籍,“或”当是语气助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如:
  (4)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诗经·小雅·天保》)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言无不尔承也。或,语助耳。”
  (5)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藤文公上》)
  (6)时人惮焉,莫之或与。(晋·葛洪《抱朴子·安贫》)
  这类“或”一般与否定性无指代词“莫”“不”等相照应。《汉语大词典》称之为助词,《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称之为语气副词。不过从后文谈到的衬音作用来看,称为语气助词似更妥。
  明代以来,出现了一些与“不可或缺”近似的其他“不可或V”式。如:
  (7)念卿夙膺重托,旦夕不可或无。已令近臣携医往视。(明·王世贞《皇明异典述》卷八)
  (8)前因皇帝典学,功修正笃,辛鸿藻不可或离左右。(清·梁章钜、朱智《枢垣记略》卷三)
  (9)凡事属琐屑而不可或遗者,如一产三男,人寿百岁……(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卷八)
  (10)刑律典章,亦既详且备矣!虽然。礼可过于繁,而刑不可或繁也。(清·吕熊《女仙外史》第八十四回)
  上面各例的“不可或无”“不可或离”“不可或遗”“不可或繁”等,语义显然分别与“不可无”“不可离”“不可遗”“不可繁”等相当,“或”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或”除了加强语气外,还有衬音作用,这与汉语的韵律节奏有关。汉语的自然音步是双音节,再长就是“四字格”(参看冯胜利《论汉语的自然音步》,《中国语文》1998年第1期),因而“不可缺”显然不如“不可或缺”的韵律和谐。说“不可缺”不如“不可或缺”的韵律和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句法上的因素。“不可或缺”作谓语或定语比较自由。如:
  (11)总之,审计是发展经济不可或缺的监督机制。(定语)
  (12)举凡国计民生之事,宏观调控不可或缺。(谓语)
  而“不可缺”呢,一般只能作谓语,很少作定语,例(11)如果换成“不可缺”就很别扭。
  一个句法成分,在韵律上越和谐,使用的范围就越广,这是语言的本质——交际工具所决定的。正是为了达到最佳的韵律效果,加之“或”自上古以来就具有加强语气及衬足音节的功能,在“不可V”格式中加“或”构成“不可或V”就很自然了。
  从语义上看,与“不可或缺”相近的是“不可或无”;甚至我们有理由相信,“不可或缺”正是对“不可或无”的取代。因为现代汉语中“不可或无”罕见,而“不可或缺”却常见诸口语或书面语。

成语释疑: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