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第5期 ID: 135832

[ 杨邦俊 文选 ]   

写作的奥秘

◇ 杨邦俊

  关于写作,以往很少有人把它作为生命活动来研究,因而很难窥探到发生的奥秘。为了弄清它的本质。我曾对其原发过程进行过一些心理学意义的考察。依据一般经验我们意识到:写作的发生过程始于对生活现象的观察——看,成于对现象本质的认识——知。但看与知是怎样进行的,二者又是如何连结的呢?为了探明这些问题,我曾做过以下实验:在黑板上画一个棱台,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有人说:“我看见一座旗台。”有人说:“我看见一间空旷宽敞的房子。”有人说:“我看见一部纯平彩电。”……面对相同的观察材料,采用相同的观察方法,不同的人看到的情形,为什么会有这样太的差别?后来经过大量观察和研究我们发现:原来,人与人之间的看是存在差异的。看的差异性,最终导致了知的多样性,造成上述差别的原因是异常复杂的,既有来自主体自身经验方面的原因,又有更深层次的发生机制方面的原因。为了进一步弄清这种差异对写作的影响,我又做了一项实验:让一个正在涉水过河的人进入学生的观察视域,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观察的内容作文。有趣的事情发生了,一些学生写到这个人在过河,另有一部分学生写到他摸着石头在过河,还有人则写到他在开创一条通向“彼岸”世界的途径。至此。我惊奇不已,原来看和知的差别,正是造成写作水平高下的根本原因。那么看究竟是怎样进行的?它又是如何影响“知”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更深面层的研究,获得以下一些新的认识。
  
  一、关于“看”的发生过程
  
  看,从机能上区分有两种形式:一是以肉眼感知为基础,以视“形”为目标的经验意义上的看:一是以肉身觉知为基础,以视“象”为归宿的本体意义上的看。其间是一个奥妙无穷的世界。
  
  1 经验意义的看看,不是一种简单的物理状态,而是一种渗透着理论的经验过程。主体把目光投向外在可见的形体上,形体把自身的状貌展现在主体面前,在人的视觉器官上打下“烙印”,与其记忆中的形象发生联系,从而使主体获得关于形的意义。这种形式的看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需要以经验为先导,对某现象的觉察是以关于该现象的先行知识为基础的,主体如果对看的对象缺乏任何了解,,庄往很难注意到它,即使看到了对象,也视而不见,有人之所以把棱台看成旗台,是因为在他脑海中有关于旗台形象的记忆,并且这种记忆正好与此时所见到的形象契合:二是与主体的意识状态有关,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面性,但事物的这些面貌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能看清楚的,只有观察者意识范围内的现象才会被注意,观察者的意识对其视角的确立有主导作用,最终影响到看的结果。棱台,依据它的物理结构,利用透视原理来看可以是:旗台、房子、电视机,……但人们最终把它看成什么,还有赖于观察者先前的经验和彼时的意识状态,因而,主体自身的经验和意识状态是造成上述觉知差异的重要原因,是影响观察能力的主要因素。
  
  2 本体意义的看看不是依赖于目力作用对事物的外观,而是借助生命实践形式对含有本体之“象”的内视,它是一种非外在对象化的看。这种看本体把自身投射到外物之中,与外物融为一体,反观内求。收视反听。本体意义的看,属于事物本原奥义的内觉,看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倾向:一方面本体融于现实的世界之中,隐形退身,把自身变成现世的一部分,在这里。“看”作为本体在世的生命活动把自身与世界“搅和”在一起,我“看”固我在;另一方面世界也并非独立于人的“看”之外,恰似与人达成某种“共同体”。好像是人身体的一部分。人们可以经由“看”深入外物的世界,我在固我“看”。内视,关注的目标主要不是物质化的“形象”,而是精神意义的“道象”,道象所反映的不是看见之物,相反恰恰看不见,道象无形,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是谓天地奥妙。道象,以道立象,以象明道,道与象,相生相随,说是道象,亦是象道。由于道象为大象之象,蕴含着天地奥妙,象道为有道之道,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创生功能,所以,在本体之象中,人们总是可以发现有看不见的事物不断涌现出来。人之于道,总能触象而生,身体而觉。因而人们能够借助这种内视,通过观象来洞悉宇宙奥秘,天地入伦;通过觉道,来推演宇宙面貌和世态人情。由此观之,本体意义的看,是以人的生命活动为基础的智慧觉知形式,这种“看”是触觉性的,用来看的眼睛。就像是人的肢体。看,事实上就是在宇宙、天地、人事与人的肢体之间建立一种触觉性联系。由于这种看紧密地同人在世生存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因而不同的生命形式往往会造成看的种种差异,这种差异最终导致了写作水平上的巨大差别。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人与人之间在看上存有经验性和本原性差异,但看是可以通过有效的训练来改善的。这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二、关于“知”的形成过程
  
  知,是一种由形而象,由象及意,缘象绎义的意义获取过程。这一过程,主要通过虚静化的内部言语活动来完成,其发生过程包括感觉登人、知性合成、观念形成三个阶段。
  
  1 感觉登入 写作发生时,首先进入人的精神世界的是象,象作为形象思维赖以发生的基础,具有二重属性:一则它源自现实世界,在进入人的精神活动之前,是现存的事物,具有客观实在性,属于物质的范畴;二则它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呈现形式,作为思维运演的“凭借之物”,贯穿于人的精神活动之中。具有灵动不拘,无影无形的特性,又属于精神的范畴。作为感性物质的初始之象,要进入写作发生的过程,只有在人脑中“登记”,并通过虚静化处理之后,才能进人实质性阶段。因此,以虚静化为特点的感觉登入。是写作发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具体的物象,只有通过这一阶段,才能褪形去影,销声匿迹,由有形的视象变成无形的意象,从而唤取人们的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二是写作的主体。只有经过这一阶段,才能“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彻底排除自我的存在。进入外物的世界。虚己待物。以物观物,完成本体意义的看。可见虚静能使人在有形之中见无形,在混沌之中知始源。“感觉登人”,就是主体把自身获取的关于有形事物的感性符号,通过虚静化处理,转化成无形的灵动之象,“移入”脑海中“登记”的过程。
  
  2 知性合成感觉在人脑中“登记”并非立时就能写出文章来。还需要一个复杂的知性合成过程。人脑是一个巨大的思维场,这个场不但能吸引现时发生的所有事件,同时也能借助想象和联想把历史上所有与之牵连的事件激活,并调集到一起,在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坐标轴上形成一个结点。思维突然爆发,意义的觉知在这一瞬间完成,思想由此形成。知性合成就是在人脑中完成的这种“共时——历时”效应。知性合成时写作者首先必须让那些登记的感性材料在脑海中“复活”,把它们还原成活生生的形象,使之成为灵光闪闪的“画面”。其次。写作者还必须把历史上发生的并在自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