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5年第5期 ID: 78424

[ 杨邦俊 文选 ]   

“互动性阅读”课例:《我的呼吁》

◇ 杨邦俊


  2001年第2期《教育科学》,第8~9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分别刊发了拙文《阅读互动论》和《互动性阅读概论》。文章发表以后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孙亚杰、徐云知先生分别在《近十年阅读教学研究综述》(载《课程·教材·教法》2003.6)、《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向研究》(载《语文学习》2003.10)中,把“互动性阅读”作为近十年来新兴的阅读教学模式加以推介。不少老师也积极撰文参与了“互动性阅读”的讨论,并尝试用这种方式教学。但由于现阶段大家对互动性阅读的认识还不够统一,不少人把“阅读互动”理解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文本展开的、横向的、多边的你问我答,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互动性阅读在教学中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本文拟以《我的呼吁》为例,再作详细介绍。
  基本理念 所谓互动性阅读,就是借助开放型的阅读活动,激起主体(阅读者)身上的文化成分与客体(读物)所包含的文化成分之间的碰撞,形成一种主客双方相互兼容、相互修正、互动发展的阅读机制,从而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促使主客双方实现文化构建和再建。
  本质特征 互动性阅读认为,阅读是主客双方互动发展的过程。一方面主体通过阅读,接受人类文化的营养,再造自我,发展自我;另一方面主体在接受人类文化滋养的同时,对人类文化又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自己的加工和创造,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发展自我的同时,也发展了人类文化。人类文化正是在这种阅读互动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个体的人也正是借助这种阅读实践得以成长的。因此互动性阅读是真正意义的阅读,它是着眼于人的文化构建以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阅读形式,非常适合于文化学习和人文教育,在文化读物和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可以广泛采用。
  要义 主客双方互动发展,主体的文化构建引动客体的发展;客体的文化改建促动主体的发展。
  线性过程 读认—读审—读创
  (1)读认:利用有效的阅读形式,接近并体认文本固有的文化内涵。
  (2)读审:主体带着自己原有的文化储备观审读认到的文化成分。
  (3)读创:主客两种文化成分通过激烈的碰撞,相互兼容,相互修正,互动发展,形成新的文化成分,促成文化的构建和再建。
  
  课例介绍
  
  一、导入
  1.介绍环境伦理学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有一个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那就是环境伦理学,又称“生态伦理学”。它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力图通过反思人类实践行为的负效应,确立起人类实践行为的伦理原则及其规范。它的实践性很强,同时又可构成为一种至高的精神信仰。《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敬畏生命》的作者史怀哲被称为环境伦理学的先驱。这些先驱,在他们的著作和行为上体现了一种深邃的信念和身体力行的感人特征。
  2.介绍史怀哲
  史怀哲,德裔法国人。著名医学家、神学家、哲学家、人道主义者,20世纪人道精神划时代的伟人、非洲圣人,当代环境伦理学的先驱。26岁获哲学博士学位,38岁获医学博士学位,另兼有神学和音乐两个博士学位,精通数国语言,学问渊博。1913年前往非洲,在蛮荒丛林中行医达50余年。曾获1953年诺贝尔和平奖。
  史怀哲的《敬畏生命》是一部对人类思想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书,他创立的以“敬畏生命”为核心的生命伦理学是当今世界和平运动、环保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我的呼吁》是作者在195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的演讲,文章阐述了“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的思想。今天我们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学习这篇课文。
  3.提出学习要求
  (1)细读课文,读懂课文,理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2)把自己关于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带到课堂上来。
  (3)在心灵深处,就你感兴趣的问题与作者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明确哪些道理是你明白的,哪些是你还不甚懂的;哪些观点给予你重大启示,哪些还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不懂的要反复追问,查阅相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作品,必要时还可以与他人交流、辩论;如果你对原作的某些思想特别感兴趣,还可以顺着作者的思路进一步发挥形成新的观点;如果有些观点不能被你认可,你可以作必要的反驳和修正。注意在每一个阶段都要做到有理有据。
  
  二、阅读课文
  1.读认
  (1)学生细读课文,清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提取主要信息并做好笔记。
  (2)教师介绍互动性阅读经常采用的“观照”学习法。
  【明确】观照:把课文各部分的内容置于一个“界面”观和照。观:审察各部分的内容;照:把各部分内容放在一起比照,理清彼此间的关系。
  (3)教师引导学生观照课文,过程如下。
  【观】课文1、2段提出尊重生命的伦理学,并阐释这种伦理的具体含义。以下各段结合人类生存的现状,从三个方面指出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贯彻尊重生命的伦理:面对威胁全世界的暴行,作者指出“真理、友好、仁爱、和气与善良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面对大众疫病,作者指出人类需要“互助”,“要求我们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面对国与国之间的纷争,作者反对以战争的方式来解决,“必须寻求和平的方法”。
  【照】前一部分提出自己的理论,后一部分利用理论作支撑提出解决当今世界性难题的方法。
  (4)体认文中的文化成分。(可以基于一点;也可以基于多点,视学生的能力而定)
  【讲授方法】
  ①阅读原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和思想的语句;
  ②思考这些语句的字面意义;
  ③把这些语句放到全文中考查,明确作者说这些话的用意,特别是要追索言外之意。
  【指导运用】以一个文化视点的阅读体认为例,指导学生学习。
  ①原文:现世的一切暴力都有其自然的限制,早晚会产生和他同等或者超越它的对抗性暴力。可是善良所发挥的作用却是单纯而持续不断的。它不会产生使它自己停顿的危机,却能解除现有的危机。
  ②字面意义:任何暴力的力量都是有限的,有暴力,就一定有与其相等的、甚至高于它的反暴力;暴力与反暴力在某一时间范围内可能失衡,但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绝对是均衡的,某一时刻以暴力可以征服对手,但在适当的时机必然被对手的反暴力所征服,征服和反征服只是早晚的不同而已。因而危机和争端要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不是采用暴力手段能实现的。而善良则不同,它是单纯的,没有对抗,可以持续不断地发挥作用,是解决危机和争端的最好手段。
  ③作者用意:告诫人们要想真正建立起尊重生命的伦理,必须让人们意识到暴力的危害性。只有让人们远离暴力,普遍地怀有一颗善良的心,人类才能建立起尊重生命的伦理。
  【自由运用】学生凭借自己的阅读敏感,按上述方法阅读体认,获取文化成分。
  【课堂交流】学生将自己体认到的文化成分,带到课堂上来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求得对课文更准确、更全面的理解。
  (这一过程,教师既作为一个普通的阅读者参与讨论,又作为教学的引领者引导学生学习,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对教学环节进行调节,作为教学活动的评判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下面附录实教中注意到的一些文化成分。)
  【附一】阅读中学生实际注意到的文化成分:
  ○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这种伦理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
  ○这时候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
   [##]
  ○我们最愚昧的错误就是不肯认真去冒险为善。我们常常不使用能帮助我们千百倍力量的杠杆,却想移动重物。
  ○凡受人帮助,从艰难或重病中得救的人,必须互助,并帮助正在受难的人。这是受难的人之间的同胞爱。
  ○尊重生命的信念就是要求我们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而从事这些工作时应带着感谢和奉献的心情。
  【附二】教师阅读史怀哲的著作以后,注意到的相关文化成分:
  ○你是一个幸福的人,你拥有健康、天赋、才能、成功、美好的成长过程、和睦温暖的家庭等,你比别人获得更多的恩惠福报,因此应该付出更多,为生命而献身,而不要认为这些恩惠福报理所当得。
  ○我的生命对我来说充满了意义,我身旁的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果我要别人尊重我的生命,那么我也必须尊重其他的生命。道德观在西方世界一直就仅限于人与人之间,这是非常狭隘的。我们要有无界限的道德观,包括对动物也一样。
  ○除非你能够拥抱并接纳所有的生物,而不只是将爱心局限于人类而已,不然你不算真正拥有怜悯之心。
  ○在我心中一股坚定的信念油然而生,除非有不可避免的理由,我们没有权利在其他动物身上加诸痛苦和死亡。我们应该觉得在无心之下造成其他生物的受害和死亡是件非常可恶的事。
  ○我用安静和谦虚的心情等待未来的日子,这样如果有一天我必须放弃工作的时候,我们的责任总是在保持我们的力量,把自己当做已经争到那种不可了解和平的人。
  (学生体认到的文化成分,不是都必须拿到课堂上讨论,应以学生自由消化为主,课堂上只需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例交流即可。)
  2.读审
  (1)学生就体认到的文化成分,调集以往的文化储备来观审,并与作者对辩。
  【讲授方法】
  ①明确体认到的文化成分,最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
  ②提取原文信息,从文中找出与当前视点有关的全部信息。
  ③借助原文,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心灵深处与作者辩论,边思索,边做提要。
  【阅读运用】教师先作引导提示,然后要求每位学生就自己注意到的一个视点展开读审。时间十分钟左右。
  (下面以对一个文化视点的阅读为例,介绍这一环节如何操作。)
  ①体认到的文化成分:人类要建立尊重生命的伦理。
  ②提取的原文信息:
  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这种伦理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
  我的直觉意识到自己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环绕我们周围的,也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
  这种对生命的全然肯定是一种精神工作,有了这种认识,我们才能一改以往的生活态度,而开始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价值。同时获得这种想法的人会觉得需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就像对自己一样。
  这时候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
  ③辩论环节
  生:人类为什么要建立尊重生命的伦理规范?
  作者:因为现阶段人类还没有意识到所有生物从本质上说是平等的,反而认为生物之间存在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之分,高等生物正在有意无意地对低等生物任意处置,这种现象最终会导致生物之间的互相仇视,以暴易暴,最终导致生物的灭亡,因而急需建立一种尊重生命的伦理规范来约束生物的行为。
  生:人类是否建立了这样一种伦理?
  作者:正是因为人类还没有建立尊重生命的伦理,所以我们要积极建立并倡导这样一种伦理,来规范人类的行为。
  生:建立这种伦理果真就能拯救人类吗?有哪些现实意义?
  作者:有了这种认识,我们才能一改以往的生活态度,而开始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价值。同时获得这种想法的人会觉得需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就像对自己一样。人人有了这样一颗慈善之心,大家才能都来自觉地爱护生命,人类才能真正实现和平。
  生:人类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有哪些表现,应该怎样做?
  作者:一种是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一种是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正确的做法是去恶行善。
  生:那么尊重生命的道德原则应该是怎样的呢?
  作者:“去恶行善”。
  (以上环节是学生在心灵深处进行的,对辩中的“生”和“作者”实际上由学生自己操纵,实读中学生的提问还可能更尖锐;自己问,在文中找答案,用自己的文化储备和思想来判断,直到问得不需再问为止。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作者思想观点的审查—扬弃—再建,即文化的构建过程。)
  (2)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拿到课堂上来交流,在课堂环境下进行再辩论,借助集体的智慧,进一步地修正、完善和发展,并实现成果共享。
  【提示辩论步骤】
  ①简要介绍自己注意到的文化成分;
  ②简述原文阐述的理由;
  ③介绍自己的阅读体会;
  ④集体辩论,课堂上就作者思想观点和学习者阅读体会的合理性展开辩论。
  【实辩】 先交流注意到的文化成分,然后挑选有价值的一到两个问题现场辩论。
  3.读创
  师:读了本文,通过自己的思考、同学的帮助,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就作者文中的观点而言,有没有需要修正的地方,你认为还可以作哪些发挥?
  (学生先准备,然后集体交流。下面列举实教中学生的一些体会。)
  生1:生命是生物生存的本质属性,各种生存现象之后必有深刻的根源,科学不能找出何谓生命的答案,身为医学博士的史怀哲也不能解明生命的实质,只能说那是一种生存意志而已。读了本文我倒认为:生命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灵魂存在形式,身体只不过是灵魂的载体。一个人死了,尽管他的身体(此时称为遗体)还存在,但他的生命实际上已经结束了,这是因为这个人失去了灵魂。这让我明白了人类为什么喜欢宗教、音乐、美术和文学,因为对宗教、音乐、美术和文学的追求,可以使一个人的灵魂生命得到照顾和关怀。
  生2:学了本文,我也从史怀哲的思想中得到深刻的启示。我觉得一个人生活在世上,不但顺境中要珍惜生命,而且逆境中也要珍惜生命,并且要加倍珍惜生命。用史怀哲的话说就是要保持“生存的意志”,哪怕身患绝症,濒临死亡也不要轻易放弃生命。只有这样,人的感情才不致脆弱,才会珍爱生命,利用生命,人生才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生3:人类之所以要建立尊重生命的伦理道德,是因为动、植物和人类一样具有生命,它们的存在也是神圣的。人类只有爱护生物,爱护环境,才能获得最普遍的怜悯之心,最终创造和平。
  生4:我印象最深的是,史怀哲关于暴力和对抗性暴力守恒的思想,这一思想揭示了最普遍的生命规律。暴力必然有其对等的反暴力,征服必然有其相当的反征服。惟有互为友善,才能实现永久的和睦。这一思想,为世界和平指明了方向。
  生5:我想,学了本文,有下列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我把它们列举出来,请大家帮忙思考答案:
  (1)从“尊重生命,关怀社会”的理念出发,我们应当怎样构建文明时代的理想与信念?
  (2)尊重生命的原则至少应有哪些内容?
  (3)尊重生命应该怎样对待环境?
  (4)敬畏生命的实践,如何反映在现实的生活中?
  师:很高兴,大家能够获得这样多的收获,并且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出了这么多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我想同学们是能够经过自己深入学习和不断探索,找到满意的答案的。
   [##]
  (实教中读认、读审、读创,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有时甚至相互渗透,我们这样区分,是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到互动性阅读的学习线索。)
  
  三、扩展练习
  【布置练习】
  美国著名作家戴维·梭罗和史怀哲同被称为20世纪环境伦理学的先驱,《瓦尔登湖》和《敬畏生命》一样被称为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奠基之作。译者徐迟称《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下面是《瓦尔登湖》的节选部分,文词优美,内涵深厚,作者善于通过形象的描绘来表达思想,有很多句子意在言外,含蓄隽永,需要仔细品味。请你利用学习课文的方法阅读选文,并比较两位作家思想观点上的异同,写一则读书笔记。
  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
  ?眼美?演戴维·梭罗
  到达我们生命的某个时期,我们就习惯于把可以安家落户的地方,一个个地加以考察了。正是这样我把住所周围一二十英里内的田园统统考察一遍。我在想像中已经接二连三地买下了那儿的所有田园,因为所有的田园都得要买下来,而且我都已经摸清它们的价格了。我步行到各个农民的田地上,尝尝他的野苹果,和他谈谈稼穑,又请他随便开个什么价钱,就照他开的价钱把它买下来,心里却想再以任何价钱把它押给他;甚至付给他一个更高的价钱——把什么都买下来,只不过没有立契约——而是把他的闲谈当做他的契约。我这个人原来就很爱闲谈——我耕耘了那片田地,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我想,耕耘了他的心田,如是尝够了乐趣以后,我就扬长而去,好让他继续耕耘下去。这种经营,竟使我的朋友们当我是一个地产拍客。其实我是无论坐在哪里,都能够生活的,哪里的风景都能相应地为我而发光。家宅者,不过是一个座位——如果这个座位是在乡间就更好些。我发现许多家宅的位置,似乎都是不容易很快加以改进的,有人会觉得它离村镇太远,但我觉得倒是村镇离它太远了点。我总说,很好,我可以在这里住下;我就在那里过一小时夏天的和冬天的生活;我看到那些岁月如何地奔驰,挨过了冬季,便迎来了新春。这一区域的未来居民,不管他们将要把房子造在哪里,都可以肯定过去就有人住过那儿了。只要一个下午就足够把田地化为果园、树林和牧场,并且决定门前应该留着哪些优美的橡树或松树,甚至于砍伐了的树也都派定了最好的用场了。然后,我就由它去啦,好比休耕了一样,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越是富有。
  我的想像却跑得太远了些,我甚至想到有几处田园会拒绝我,不肯出售给我——被拒绝正合我的心愿呢——我从来不肯让实际的占有这类事情伤过我的手指头。几乎已实际地占有田园那一次,是我购置霍乐威尔那个地方的时候,都已经开始选好种子,找出了木料来,打算造一架手推车,来推动这事,或载之而他往了;可是在原来的主人正要给我一纸契约之前,他的妻子——每一个男人都有一个妻子的——发生了变卦,她要保持她的田产了,他就提出赔我十元钱,解除约定。现在说句老实话,我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角钱,假设我真的有一角钱的话,或者又有田园,又有十元,或有了所有的这一切,那我这点数学知识可就无法计算清楚了。不管怎样,我退回了那十元钱,退还了那田园,因为这一次我已经做过头了。应该说,我是很慷慨的???野凑瘴衣蚪?募鄹瘢?丛?墼俾袅烁????蛭??⒉患?酶挥校?顾土怂?????A袅宋业囊唤乔?椭肿樱?约氨付?从玫亩缆殖档哪玖稀H绱耍?揖醯梦沂置嬉押芾?拢??艺庋?鑫匏鹩谖业钠独АV劣谀堑胤降姆缇埃?胰匆脖A糇×耍?罄次颐磕甓嫉玫椒崾眨?床恍枰?缆殖道丛刈摺9赜诜缇啊?
  我勘察一切,像一个皇帝,
  谁也不能够否认我的权利。
  我时常看到一个诗人,在欣赏了一片田园风景中的最珍贵部分之后,就扬长而去,那些固执的农夫还以为他拿走的仅只是几枚野苹果。诗人却把他的田园押上了韵脚,而且多少年之后,农夫还不知道这回事。这么一道最可羡慕的、肉眼不能见的篱笆已经把它圈了起来,还挤出了它的牛乳,去掉了奶油,把所有的奶油都拿走了,他只把去掉了奶油的奶水留给了农夫。
  霍乐威尔田园的真正迷人之处,在我看是:它的遁隐之深,离开村子有两英里,离开最近的邻居有半英里,并且有一大片地把它和公路隔开了;它傍着河流,据它的主人说,由于这条河,而升起了雾,春天里就不会再下霜了,这却不在我心坎上;而且,它的田舍和棚屋带有灰暗而残败的神色,加上零落的篱笆,好似在我和先前的居民之间,隔开了多少岁月;还有那苹果树,树身已空,苔藓满布,兔子咬过,可见得我将会有什么样的一些邻舍了。但最主要的还是那一度回忆,我早年就曾经溯河而上,那时节,这些屋宇藏在密密的红色枫叶丛中,还记得我曾听到过一只家犬的吠声。我急于将它购买下来,等不及那产业主搬走那些岩石,砍伐掉那些树身已空的苹果树,铲除那些牧场中新近跃起的赤杨幼树,一句话,等不及它的任何收拾了。为了享受前述的那些优点,我决定干一下了:像那阿特拉斯一样,把世界放在我肩膀上好啦——我从没听到过他得了哪样报酬——我愿意做一切事;简直没有别的动机或任何推托之辞,只等付清了款子,便占有这个田园,再不受他人侵犯就行了;因为我知道我只要让这片田园自生自展,它将要生长出我所企求的最丰美的收获。但后来的结果已见上述。
  (节选自【美】戴维·梭罗著,徐迟译《瓦尔登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湖北宜都市一中 443300
  

“互动性阅读”课例:《我的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