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测试内容基本以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Z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下文简称“考试大纲”)、《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下文简称“课标大纲”)以及各省据此制订的《考试说明》为命题依据,重点考查了“理解B: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以及“分析综合C: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本文以2008年全国18套高考语文试卷为研究对象,从“重点考查理解B”和“重点考查分析综合C”两个角度,具体分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阅读试题的命制特点。
一、侧重考查理解能力的试题
理解是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的高一级的能力层级。在2008年的《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中,理解被划定为B级能力。
(一)理解重要词语
重要词语一般指文章中的核心概念,有时指试题特别关注、特意要求理解的一些词语。以考查重要词语的形式出现的试题,基本的考查效果体现为:一是通过词语的理解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二是通过词语理解带动筛选、提取信息的阅读思维活动。题目类型多为选择题,有的需要考生进行思维的“聚拢”,排除干扰信息,做出一个明确的论断,如考查概念内涵的试题;有的需要考生进行思维的“巡逻”,查找、辨别、判断选项论断正确与否。
1 考查概念的定义
准确定义一个概念,需要对概念的内涵做出解释,清楚界定概念的外延,通过文字的描述使所定义的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因此,概念的内涵、外延及特征等就成了常设的命题点。
(1)理解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内涵是指某一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此类试题一般针对所选语段的核心概念的内涵进行设定,要求学生能准确理解文中概念的内涵,并能给以清楚明确的解释,旨在考查学生从语段中提取文中外显信息及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准确回答“什么是什么”。如重庆卷第5题对“生物钟”这一概念的理解。
(2)界定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外延一般是指概念所反映的那一类事物的范围。不同的事物涉及的内容不同,辐射的信息范围也不同,因此命题点也会不同。此类试题一般会针对事物涉及的范围、分类、表现、演变、作用等设题,旨在考查考生从文中准确提取外显信息并依此做出辨别与判断的能力。如江西卷“白日梦”一题的四个选项分别涉及“白日梦”的分类、词义的演变、具体的表现等内容,关涉文中多处外显信息。同类试题还有全国卷Ⅱ第5题、山东卷第7题、重庆卷第6题。
(3)解释概念的特征。此类试题一般针对文中核心概念的具体特征进行设题,考生在通读全文、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对语段中核心概念所具有的特征做出准确判断。此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提取文中多处信息的能力。如天津卷第5题要求学生结合全文理解“绿色经济”的基本特征。
2 多角度考查对概念的综合理解
此类试题一般是针对全文设题,要查找、搜寻的信息点相对比较分散且灵活丰富。有许多是内隐于字里行间的,考生要读出文字背后的意义方能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在题目选项中既包含概念的内涵,又包含概念的外延,也包含概念的特征或性质。此类试题以阅读过程中涉及的丰富信息为命题点,旨在考查学生综合捕捉、提取、筛选、辨别、推断、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如湖北卷第6题要求学生结合全文对“湿地”这一概念做出正确理解。同类试题还有辽宁卷第5题、上海卷第3题、安徽卷第5题。
3 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这类题目近似于考查词语内涵,但是又有别于前述“理解概念内涵”的命题。理解概念内涵类的试题所涉及的词语往往是具有固定意义的学术概念,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这类试题考查的是某个词语在特定文段中的特殊意义,文本的语境给予词语某种限定,或是文章作者因为某种特殊表达给某个语词赋予了本义之外的特殊理解与阐释。这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结合语境解释词语含义的能力,其前提是对文章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或态度有全面的理解。如江苏卷第16题:“下列对文中‘纯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此题中“纯朴”的本义是“诚实朴素”,在《纯朴的嗜血者》一文中具有鲜明的语境义。《纯朴的嗜血者》是一篇文学评论,凸显的是个人学术化的评论。在这样的阅读材料中出现这样比较强调文本意义、作者观点的词语理解题,是试题能力考查意向与阅读材料相匹配的结果。
(二)理解关键语句
所谓关键语句,就是指彰显文章主题的主旨句、阐释作者观点或价值态度的中心句、总括文章内容的总起句或总结句、段落的核心句、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句等。这些语句是常见的命题点。2008年共有6套试卷的6道题涉及此考点:湖北卷第7题考查段落的总起句,江西卷第7题考查段落的核心句,浙江卷第7题、福建卷第14题第2小题、安徽卷第6题考查概括某一局部重要内容的句子,江苏卷第19题考查体现全文结论的句子。
1 对句子涉及的逻辑关系的理解
江西卷第7题:“下列对‘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四个选项中B、C、D项都含有逻辑上的错误,将个别性的事例扩大为普遍概念,或将有限制的、相对性的条件延伸为绝对性的条件。解答这道题首先要根据上下文内容理解句中“可逆”与“不可逆”的含义、二者各自对应的主体、二者的关系,然后再对选项中涉及的四个论断进行排查。
2 句中关键词的表达作用和含义
福建卷第14题第2小题:“阅读第二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克里斯为什么认为‘可能’?为什么认为‘最有意义’?”此题虽以理解句子的形式出现,但实际上重点考查对句子中两个有特殊意义的词语的理解,或者说,这道题就是考查句子的理解,但指示了回答方向,即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句子在上下文中的作用和含义。考查“可能”一词,不仅包含内容上的理解,某种程度上也包含对这个词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体验用词的严谨性。
3 考查对个性化观点的解读能力
江苏卷第19题:“‘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这句话是《纯朴的嗜血者》这篇文学评论推出的富有个陸化的论断。解题的要点是反观全文,理解文章的内在逻辑,提取要素回答“为什么是最可怕的”“为什么还是活在书中的好”两个问题。
一般来说,题干中所给的句子都对应着一个或大或小的“理解域”,即人们常说的“有效意义区间”,选择题的选项就在这个区域中摘取
有关信息来编制,主观题也在这个区域内来考虑命题。解题的思路,首先就要准确理解、明确题干所给句子对应的意义区间,判断选项的正误,或针对有关问题解释有关内容。
二、侧重考查分析综合能力的试題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
筛选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能力。国际大型评估项目或欧美国家的大型学业水平测试均将筛选提取信息作为一个未来公民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属于第一层级的能力。筛选整合信息就是根据阅读需要(试题的题干要求),先从所给材料中寻找有效的信息区间,然后再从这个区间内筛选出所需的信息,最后将从文中不同位置提取出来的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则或一个中心词依序组成一个综合信息。这个过程需要理解、分析、归纳、推理、综合等多项思维活动的参与,此类试题既体现了考查能力层次的综合,又体现了整合“大容量信息”的多维思考。
1 题干没有限定信息的筛选区间
从选择题题干的表述形式来看,最常见的类型是:“下列说法符合/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这类试题题于表述简洁,没有特殊的限定信息,审题的复杂性程度较低,有利于考生迅速进入对选项的理解判断之中。这种题型在信息的自由组合、信息的容纳方面也很有优势,有利于多角度考查对材料的理解,特别是在考查筛选信息能力方面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其解题方式,一般是依据每个选项的要点,找到文中有关的对应点,分析其在上下文语境中是否成立、是否符合文义。全国卷Ⅱ第6题A项信息对应点在文章1、N段,B、C两项在第Z段,D项在第3段,四个选项信息覆盖全文。逐项理解—带回原文—比较分析—作出判断,是解这类题目的基本步骤。2008年这种形式的试题共有15题。
2 题干限定信息的筛选区间
利用题干语的表述来限定信息的筛选区间是近些年信息筛选类试题常见的一种形式。由于题干中设定了筛选条件,读题时就要清楚理解命题者所设定的限制条件,根据限定条件寻找文中的信息区间,然后逐一对选项做出推断。尽管限定后的区间相对较小、较集中,但试题的难度并未降低。这类试题分析定位的过程,已触及文章的内部逻辑关系,思维深度超过了一般的不限定条件的信息筛选试题。限定条件可分为“用‘关系’定位信息筛选区间”“用‘话题’定位信息筛选区间”“用‘问题’定位信息筛选区间”三种。
(1)用“关系”定位信息筛选区间
命题者利用文章内部的逻辑关系,着眼于文章某个局部来出题。常见的题干表述有因果关系、观点和依据的关系。如浙江卷第8题:
对文化辐合趋同造成的结果,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食物来源集中于较少的生物物种,食品结构相对单一。
B 农田化进程愈演愈烈,作物种植、牲畜饲养单一化。
C 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日趋单一化,如作物保护措施单一。
D 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使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更加艰难。
参考答案:D。由题干限定条件“文化辐合趋同造成的结果”回到文章的信息对应点:“恰好是全球范围内文化辐合趋同演替的自然结果”,可推知这句话的前一句话“目前愈演愈烈的农田化进程和作物种植、牲畜饲养的单一化”是有效信息,又由“单一化”这一概念的含义可推断下一段的第一句话也是有效信息,从而基本确定这道题的信息筛选区间在这两句话之间及其可能涵盖的范围,文章3、4段均可归入其中。D项讲的是“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造成的结果,其内容可算在本题限定的信息区间内,与“文化辐合趋同”的背景有较大相关性,但是并非“文化辐合趋同”造成的直接结果,至多是间接结果,而其他三项都是直接结果,因此D项是与其他三项“异质”的内容。可见,试题的四个选项采用了异质信息同列法,并且是用同一信息限定区间内的“异质”成分进行干扰的。
(2)用“话题”定位信息筛选区间
命题者依据文章内容在题干中设定一个话题,这个话题一般情况下是文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但又与原文不同,其重点不在于对词语的理解,而在于对有关信息进行理解、分析、筛选、判断。如四川卷第6题:
下列对煤的“间接液化技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过适当处理的煤、具有一定温度和压力的反应器,以及气化剂,是制成原料气的几大条件。
B 催化反应中的化合过程,能够使原料气实现液化,是间接液化技术实施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C 使用国外某公司研制的催化剂,那么可以得到32%的汽油、21%的柴油和47%的石蜡烃。
D “间接液化”是一个将煤加以气化,经净化后再借催化剂进行化合反应,最终生成油的过程。
试题的重点并不在于对“间接液化技术”这一概念的理解,而在于对“煤的间接液化技术”具体操作步骤的理解、分析和概括。
(3)用“问题”定位信息筛选区间
这是指筛选整合类试题中的简答题。每道简答题都提出了问题,解题时首先要根据问题在文中寻找解决的要点,这些要点所在的位置即为信息筛选的区间。如北京卷16题:“根据文义回答问题:在可降解的塑料袋发明之前,解决塑料袋污染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为什么?”尽管选文全文都在讨论解决塑料袋污染环境的问题,但由于问题中限定了“在可降解的塑料袋发明之前”和“最有效的方式”两个条件,因此可以确定提取整合本题信息的重点在第3段。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与选择题相比,简答题在整体观照全文和综合测查阅读能力上更有效度。解答一个具有概括力的简答题,需要根据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进行理解、概括、分析、提取、综合,并要有条理地用准确、概括的语言表达出来,其难度远远高于此类命题点的选择题。
(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根据选文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2008年共有13套试卷的14题涉及,都是从文中已知信息推出未知信息或隐含的信息,旨在考查考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文意。由于此题题干基本不限定信息筛选的条件,选项内容和编制方法十分灵活。回答此类试题可从选项入手,准确把握作为推论前提的文中信息,做到不遗漏必要信息、不增加无用信息,以保证推论的正确与合理。如福建卷第2题:
下面列举的现象,与文中“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主张不一致的一项是
A 在唐装中加入一些现代元素,使这种服装兼具古典韵味和时代气息。
B 研究和借鉴马家窑陶器的传统制作工艺,用以开发新的陶器产品。
C 把传统京剧《将相和》改编为西方话剧,增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D 春节时,用“福”字剪纸代替过去的门神,使传统的情感有所寄托。
参考答案:C项。此题的题干并未标明“推断和想象”,但题目类型要求从已知信息推断出未知或隐含的信息。试题选项中的信息不是对文中某语句隐含意思的挖掘,而是文中所没有的信息,需利用文中的道理进行推理判断。这种命题思路强调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深入理解,接近阅读活动的真实目标:不仅准确吸收信息,还要正确运用所吸收的信息。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08年这类试题只有江苏卷第18题:“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这道题分三个层次,前两问涉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三问是对文中材料的作用进行分析,但也与作者的观点有关。
(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此类测试内容若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考生只需要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即可;若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呈现,则不但需要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概括、组织与表达能力。如湖南卷第6题,直接考查对文章核心问题的判断。
(五)考查文章思路结构
上海卷第1题:“第②段列举了我国多处城市景观,用意是________”中考查的就是文中某个材料的作用。一个具体的材料为什么观点服务、如何使用材料,属于文章思路设计、内容布局的问题。
总之,高考自然、社科类阅读的基本阅读理念,是功能性阅读的理念,体现了现代人面对社会工作、生活学习所需要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能力。它要求考生学会用一定的思维方法,解决一定的阅读问题,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这些特点与课程标准的目标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