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本质上是语文技能的学习,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获得必要的语文技能的活动,技能性是语文学习结果的本质属性;而语文学习结果是语文教学目标的核心,语文学习结果的本质决定语文教学目标的本质。在实践教学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1 乱贴新课程的标签。不少教师在写教案时,把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或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课标中的术语堆砌得多多的,调子定得高高的,但具体内容根本对不上号,只是“贴标签”而已。
2 没有语文课的味道。这类课的共同特点是:贴满了新课程的标签,张扬着大讨论的花哨,脱离文本分析,热衷于对文本进行社会学以及历史学层面的解读。执教者往往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举出实例的所谓拓展引申,课堂上时常出现言辞激烈的辩论、旁征博引的证明、声情并茂的演讲、催人泪下的述说,但在哭泣之后、欢笑之后。却发现语文课的味道怎么也感受不到。
3 无视语文知识和技能。有些老师热衷于在社会学层面上对文本进行解读,无视语文知识的存在和语文技能的培养。如教《荷塘月色》一课,提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桃花源还是乌托邦?”教《失街亭》一课,提出“街亭失守谁之过?”而不去引导学生把握特定的语境,不去引导学生揣摩重姜的、精彩齣语句。这样做,语文知识何以学到?语文技能从何培养?
4 面面俱到,缺少重点。一节课时间有限,不可能完成太多目标,因此我们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材实际出发,从教师的自身出发,必须抓住主要矛盾。过去曾经提倡的“一课一得”,至今看来仍是很有道理的。开掘口越小,挖掘得越深。真正有效的教学目标,应是“剃掉”了那些非根本、非核心的目标;真正有效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小巧、明确、集中、可操作的。面面俱到的教学目标势必面面不到,面面俱到的教学目标势必重点不突出,教学少实效。
造成教学目标确立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1 定位不准。一方面,有些教师自觉不自觉地习惯于偏向社会学层面特别是思想道德层面的解读,而忽视或轻视语文学层面的解读;另一方面,有些教师教学目标的设定都是对“教”的规定,而不是对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的规定。例如,“教给学生阅读散文的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等。但是,教学目标本质上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应该明确教师引导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应该明确学生在特定的师生活动之后将会学到什么。
2 要求不明。我们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该明确规定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数量,使师生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地层开教学活动。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掌握文言知识”“认识哲学道理”等教学目标范围过大,内容过于笼统,要求模糊不清。
3 层次不清。我们认为,听说读写技能具有一定的层级性,各个层级的技能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目标的陈述要体现不同层级的学习结果,以使教学能循序渐进地进行。但是许多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在听说读写技能的层级方面模糊不清。如有的教学目标规定“学习诗歌所运用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表述没有明确规定在听说读写方面是让学生识记、理解还是实际应用。这样的教学目标,显然不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 备课不够。有些教师没有读透文本或者因片面追求形式而脱离文本;一些教师由于对教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文本的分析也浮于表面;还有一些教师没有区分教材的“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误把教材的原生价值当做教学价值。实际上,教师必须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剪裁处理,进行提炼加工,进行合理整合。令人遗憾的是实践中有些教师还停留在面面俱到、按部就班地解说教材的阶段,而不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当堂教学能够达成并且能够即时测验的。因此,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提倡在教学设计中设定教学目的而不是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的是一种主观预设,这种主观预设有可能达成,也可能不能达成,而承认语文教学有“可能达成”和“不能达成”的教学目的,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只有能够当堂达成和即时验证的教学目的,才配叫教学目标。那怎样合理有效地设定教学目的(或目标)呢?
1 教学目的(或目标)的设定,要做到五个“针对”:针对课标实际、针对考纲实际、针对教材实际、针对学生实际、针对自身实际。
课程标准中论及的知识和技能的要点,理应纳入我们的教学目的(或目标)体系。和课程标准相关联的考试大纲中的考点,理应纳入我们的教学目的(或目标)体系。和课程标准相关联的教材的特点和重点,理应纳入我们的教学目的(或目标)体系。
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班级的学生,在制定教学目的(或目标)体系时也要有所区别。要力求切合实际,针对他们的实际需要,切合他们的接受能力。
教师具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和性格,不同的知识结构、爱好专长,在制定教学目的(或目标)体系时,在符合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和教材内容基本特点的前提下,要力求切合自身实际。有的老师长于逻辑思维,有的老师长于形象思维;有的老师富有激情,有的老师比较沉稳;有的老师善于朗读,有的老师精于写作,等等:每位老师都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2 教学目的(或目标)制定,要做到五个“力求”:
要力求适度,不要太多、太杂。所谓适度,就是教学目的(或目标)的设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接受能力。例如《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教学目的:通过解读情节,把握小说的主旨: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揣摩精彩语句,体会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讨论小说中“旅店”的内涵,明确它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要力求明确。教学目的的设定,知识的就是知识的,技能的就是技能的,不能含混不清。例如《宇宙的边疆》一课的教学目的:掌握解说词的文体特点以及语言特点,了解科普电视片解说词;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与热情:训练快速阅读以及筛选信息的能力。
要力求具体,不要太笼统,要具体到知识的某一个点、技能的某一个点。例如《老人与海》一课的教学目的: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老人的顽强与睿智,欣赏与鲨鱼搏斗的场面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迅速捕捉阅读信息。
要力求简练,语言表达要简洁规范,不能啰唆,不能有语病。例如上述《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