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4期 ID: 355720

[ 杨邦俊 文选 ]   

语文课程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

◇ 杨邦俊

  1.课程形式的生态化趋势与教学目标的普泛化趋向。语文课程正在由过去孤立的知识传授,单一的技能操练形式,向一定情感、态度支持下,综合的素质教育方向发展,课程形式更具生态性。这一变化将会彻底改变语文教学的面貌,促使语文教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态度,但同时也使语文教学的目标变得不够具体,如果片面追求形式,不注重落实,很容易导致教学空泛化,忽视基础,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新课程理念下,人们不再把语文简单地理解为静态的知识和能力体系,更多地把它视为由一定时间、空间和语言运用构成的生态系统。语文课程由以往孤立的、显性的知识和能力教学,变成了鲜活的、隐性的素质教育,开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较多的注意语文知识和语言技能在实际运用状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态和规律。但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也被泛化,变得难于捉摸,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1)仍要重视“双基”教学。课程改革力图克服旧教法的缺陷,不再单纯的以知识和能力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转向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上,但并不等于语文课程可以忽视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所谓素质实际上是知识和技能在人身上内化以后潜在的一种运用能力,就其内部结构而言,一般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由各种学科知识、信息、技能以及主体的实践经验、主观感受积淀起来的智能层面,它是素质结构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二是由主体的意识状态、意志品质、情绪态度构成的情感层面,它是素质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动力和调控系统。素质结构中,最核心的部分仍是知识和能力,素质教育仍要重视知识和能力教学。当前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教学中忽视语言的基础和规范训练,大量追求超文本的、口头的、空洞的所谓情感交流和思想“对话”,没有实在内容,满足于浅表的热闹和视听的愉悦。语文素质以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为基础,不是空泛的,任何脱离语言文字,脱离文本的语文教学都是十分荒谬的。
  (2)科学地进行情感态度教育。新语文课程力求把知识和技能置于特定的课堂情境中引导学生认知和实践,需要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但由;于情感、态度,是人潜在的一种心理倾向,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何通过有效教育来培养学生健康的感情和高雅的情趣,需要深入探究。目前,由于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尚不成熟,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例如,把重视学生情感反映简单地理解为迎合学生。走进语文课堂经常看到,学生回答问题,不管正确与否,教师总是正面肯定,甚至不惜歪曲事实也要给予“积极鼓励”。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需要宽容,但宽容不是无原则的迁就。鼓励和表扬,虽然具有某种积极的情感效果,但有了错误不指正,文过饰非,混淆黑白,学生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只会助长低级庸俗的趣味。又如,把积极的情感态度理解为表面的热闹。时下,相声、小品争相步入课堂,打着课改的旗号,表演式、竞赛式教法,在教学中滥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兴趣水平,包括有趣、乐趣、志趣三个层面。课堂上“热闹有趣”,虽然可以引起学生某种程度的好奇,但这种由某些外在新异现象所引发的直接兴趣,处于兴趣发展的最低水平,其特点是随生随灭,不可能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只不过暂时廉价地满足了学生的某种亢奋情绪。情感教育的关键不在于此,而在培养学生对浯文美好的感情和志趣。所谓志趣,是一个人终生不渝的志向和兴趣。语文教学要设法让学生发现语言的美,感受语文的魅力,体会到其中的情调,从而,对语文产生美好的感情和执着的爱好,形成志趣。学生有了这种志趣,就仿佛获取了一种神奇的魔力,灵魂就会时时受到控制,对语文的热爱,就会与日俱增、欲罢不能,直至永远。
  语文课程不是僵化的知识体系,知识和技能学习,总需要在一定情感、态度的支持下才能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很大影响,但新课程倡导的情感教育又不是孤立的,需要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上。语文教学目标从外显的形式上看,有普泛化的趋势,但教师必须对其有清醒的认识,一节课当教什么,不当教什么,应当心中有数。
  2.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趋势与教学任务的模糊化趋向。语文课程正在由过去以语言材料为本体、语言教学为本位单纯的学科体系,向以语言为载体,文化为内核,文、史、哲等多学科渗透的综合化方向发展。这一变化将有助于科学地确立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但同时也会导致语文学科内容的边缘化,使教学的目标变得迷离不定,如果处置不当,很容易导致教学虚空,从而走进非语文的教学误区。
  以往语文教学多以语言为本体,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选文以典范性为标准,文本的文化内涵非常有限,而且是“教参”说了算。课程开放以后,文本被置于公共的阅读平台上,接受大众的阅读消费,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学科文化发生碰撞。课文的解读,以往只有“教参”一种,现在,什么人都可以对其发表意见,在大众化的阅读消费中,或者被哲学家哲学化地解读,或者被历史学家赋予它历史学的内涵,呈现出学科渗透、融合的趋势。语文课文经过这种读解,回到课程体系中,内涵被大大丰富了,但固有的涵义也被冲淡了,被边缘化了。课程重心正在转移,学科性越来越模糊,纯粹从传统语文的角度来解读课程内容已经很难。这种背景下,语文的学科属性还要不要坚持,人文性如何定位?需要讨论,这里我们略陈管见,以期引发大家的深入思考。
  (1)语文教学要突出人文教育,但课程的人文性要正确定位。人文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外延宽泛,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不能无“根”。课程内容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允许学科渗透,但这种渗透,不是用其他文化来侵占语文的“阵地”,必须以几千年国学发展所形成的传统文化为根基,以语文课程固有的文化为主体,在这个基础和原则上渗透。简而言之,语文课堂上的文化要有鲜明的语文特点,语文教学要把视点聚集到语文内涵上,而不是像有些人鼓吹的那样,语文课什么都可以教,什么都要教。举例而言,教一篇涉及科学知识的课文,有的论者认为应该请科学老师来教,应该强化文本中的科学内涵。对此我们不敢苟同,语文教学的任务可以是教给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但决不是为了教给学生科学知识,这是语文课和科学课的本质区别。因此,教者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感悟上,而不必把眼睛“盯”在具体的知识点上,作科学辨析。在教学重点的取舍上,应该坚持语文的标准。
  (2)语文课程内容要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但语文教学仍然要坚持学科性。语文课程需要综合化,但在综合化过程中仍要有明晰的学科定位,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明确的课堂评价标准。语文学科的基本定位是仍然必须姓“文”、姓“语”,即语文教学必须围绕文本来进行,借助语言品味来落实。当然也要有所发展,即既不放弃语言本体,又要重视文化本体。评价一节课是不是语文课,主要有三条标准:一是看其课堂是否有语言学习;二是查其学生是否有文化积淀;三是观其教学是否有思想生成。当前语文课堂有点滥,非语文的东西充斥在我们的课堂上,一部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不敢落实,有人甚至以刻意追求学科边缘化来标榜自己是课程改革的先锋,这些做法是否合理,需要实践检验。
  新课程理念,淡化学科特点,强调学科整合。课程内容由以往单一的语言本体转向以语言为载体综合的文化本体,教学由语言本位向文、史、哲、艺等多学科综合的方向发展,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无疑会得到加强,学生的文化教育将会得到保障,但语文学科也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机。学生的语文能力会不会减弱,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在哪里,与政治、历史等人文学科如何区别;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1.课程形式的生态化趋势与教学目标的普泛化趋向。语文课程正在由过去孤立的知识传授,单一的技能操练形式,向一定情感、态度支持下,综合的素质教育方向发展,课程形式更具生态性。这一变化将会彻底改变语文教学的面貌,促使语文教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态度,但同时也使语文教学的目标变得不够具体,如果片面追求形式,不注重落实,很容易导致教学空泛化,忽视基础,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新课程理念下,人们不再把语文简单地理解为静态的知识和能力体系,更多地把它视为由一定时间、空间和语言运用构成的生态系统。语文课程由以往孤立的、显性的知识和能力教学,变成了鲜活的、隐性的素质教育,开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较多的注意语文知识和语言技能在实际运用状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态和规律。但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也被泛化,变得难于捉摸,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1)仍要重视“双基”教学。课程改革力图克服旧教法的缺陷,不再单纯的以知识和能力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转向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上,但并不等于语文课程可以忽视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所谓素质实际上是知识和技能在人身上内化以后潜在的一种运用能力,就其内部结构而言,一般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由各种学科知识、信息、技能以及主体的实践经验、主观感受积淀起来的智能层面,它是素质结构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二是由主体的意识状态、意志品质、情绪态度构成的情感层面,它是素质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动力和调控系统。素质结构中,最核心的部分仍是知识和能力,素质教育仍要重视知识和能力教学。当前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教学中忽视语言的基础和规范训练,大量追求超文本的、口头的、空洞的所谓情感交流和思想“对话”,没有实在内容,满足于浅表的热闹和视听的愉悦。语文素质以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为基础,不是空泛的,任何脱离语言文字,脱离文本的语文教学都是十分荒谬的。
  (2)科学地进行情感态度教育。新语文课程力求把知识和技能置于特定的课堂情境中引导学生认知和实践,需要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但由;于情感、态度,是人潜在的一种心理倾向,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何通过有效教育来培养学生健康的感情和高雅的情趣,需要深入探究。目前,由于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尚不成熟,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例如,把重视学生情感反映简单地理解为迎合学生。走进语文课堂经常看到,学生回答问题,不管正确与否,教师总是正面肯定,甚至不惜歪曲事实也要给予“积极鼓励”。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需要宽容,但宽容不是无原则的迁就。鼓励和表扬,虽然具有某种积极的情感效果,但有了错误不指正,文过饰非,混淆黑白,学生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只会助长低级庸俗的趣味。又如,把积极的情感态度理解为表面的热闹。时下,相声、小品争相步入课堂,打着课改的旗号,表演式、竞赛式教法,在教学中滥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兴趣水平,包括有趣、乐趣、志趣三个层面。课堂上“热闹有趣”,虽然可以引起学生某种程度的好奇,但这种由某些外在新异现象所引发的直接兴趣,处于兴趣发展的最低水平,其特点是随生随灭,不可能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只不过暂时廉价地满足了学生的某种亢奋情绪。情感教育的关键不在于此,而在培养学生对浯文美好的感情和志趣。所谓志趣,是一个人终生不渝的志向和兴趣。语文教学要设法让学生发现语言的美,感受语文的魅力,体会到其中的情调,从而,对语文产生美好的感情和执着的爱好,形成志趣。学生有了这种志趣,就仿佛获取了一种神奇的魔力,灵魂就会时时受到控制,对语文的热爱,就会与日俱增、欲罢不能,直至永远。
  语文课程不是僵化的知识体系,知识和技能学习,总需要在一定情感、态度的支持下才能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很大影响,但新课程倡导的情感教育又不是孤立的,需要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上。语文教学目标从外显的形式上看,有普泛化的趋势,但教师必须对其有清醒的认识,一节课当教什么,不当教什么,应当心中有数。
  2.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趋势与教学任务的模糊化趋向。语文课程正在由过去以语言材料为本体、语言教学为本位单纯的学科体系,向以语言为载体,文化为内核,文、史、哲等多学科渗透的综合化方向发展。这一变化将有助于科学地确立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但同时也会导致语文学科内容的边缘化,使教学的目标变得迷离不定,如果处置不当,很容易导致教学虚空,从而走进非语文的教学误区。
  以往语文教学多以语言为本体,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选文以典范性为标准,文本的文化内涵非常有限,而且是“教参”说了算。课程开放以后,文本被置于公共的阅读平台上,接受大众的阅读消费,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学科文化发生碰撞。课文的解读,以往只有“教参”一种,现在,什么人都可以对其发表意见,在大众化的阅读消费中,或者被哲学家哲学化地解读,或者被历史学家赋予它历史学的内涵,呈现出学科渗透、融合的趋势。语文课文经过这种读解,回到课程体系中,内涵被大大丰富了,但固有的涵义也被冲淡了,被边缘化了。课程重心正在转移,学科性越来越模糊,纯粹从传统语文的角度来解读课程内容已经很难。这种背景下,语文的学科属性还要不要坚持,人文性如何定位?需要讨论,这里我们略陈管见,以期引发大家的深入思考。
  (1)语文教学要突出人文教育,但课程的人文性要正确定位。人文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外延宽泛,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不能无“根”。课程内容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允许学科渗透,但这种渗透,不是用其他文化来侵占语文的“阵地”,必须以几千年国学发展所形成的传统文化为根基,以语文课程固有的文化为主体,在这个基础和原则上渗透。简而言之,语文课堂上的文化要有鲜明的语文特点,语文教学要把视点聚集到语文内涵上,而不是像有些人鼓吹的那样,语文课什么都可以教,什么都要教。举例而言,教一篇涉及科学知识的课文,有的论者认为应该请科学老师来教,应该强化文本中的科学内涵。对此我们不敢苟同,语文教学的任务可以是教给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但决不是为了教给学生科学知识,这是语文课和科学课的本质区别。因此,教者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感悟上,而不必把眼睛“盯”在具体的知识点上,作科学辨析。在教学重点的取舍上,应该坚持语文的标准。
  (2)语文课程内容要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但语文教学仍然要坚持学科性。语文课程需要综合化,但在综合化过程中仍要有明晰的学科定位,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明确的课堂评价标准。语文学科的基本定位是仍然必须姓“文”、姓“语”,即语文教学必须围绕文本来进行,借助语言品味来落实。当然也要有所发展,即既不放弃语言本体,又要重视文化本体。评价一节课是不是语文课,主要有三条标准:一是看其课堂是否有语言学习;二是查其学生是否有文化积淀;三是观其教学是否有思想生成。当前语文课堂有点滥,非语文的东西充斥在我们的课堂上,一部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不敢落实,有人甚至以刻意追求学科边缘化来标榜自己是课程改革的先锋,这些做法是否合理,需要实践检验。
  新课程理念,淡化学科特点,强调学科整合。课程内容由以往单一的语言本体转向以语言为载体综合的文化本体,教学由语言本位向文、史、哲、艺等多学科综合的方向发展,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无疑会得到加强,学生的文化教育将会得到保障,但语文学科也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机。学生的语文能力会不会减弱,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在哪里,与政治、历史等人文学科如何区别;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