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生成语运用现状分析
“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积累,成语是“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不能正确、恰当、得体地运用成语,是衡量学生语言是否优美、文章有无文采、语文水平高低的一项标准。
通过对中学生作文和高考成语训练中出现的大量误用成语实例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中学生对常用成语,除了频繁出现读音、写法上的错误之外,在运用方面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误用类型有语义的、语法的、语用的,还有逻辑的、修辞的、语体的。
语义误用的,多为望文生义。如把“不刊之论”误解为不能刊登、发表的言论;把“文不加点”误解为文章不加标点;把“三人成虎”误解为众人团结就有力量。
语法误用的,多为使用对象配错。如用“国色天香”来形容菊花,用“汗牛充栋”来形容电脑培训班多。
语用不当的,多为不合语境、尊卑关系颠倒或敬谦褒贬误用。如用“鼎力相助”来表达自己一定帮助朋友,用“楚楚动人”来形容文章有感染力,用“罄竹难书”来形容父母对自己的关怀。
修辞误用的,多为误用修辞格。如比喻不当、堆砌成语、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等。比如用“狗尾续貂”来比喻文章中间两段写得不好。
逻辑混乱的,或语不达意,自相矛盾;或成语连用,前后矛盾:或层次不清,不合逻辑。如将“接踵而至”与“人流如潮”或者“蜂拥而至”连用,将“哑口无言”与“口若悬河”连用。
语体误用的,多为大语小用、语体不妥。如用“高风亮节”“母仪天下”“气吞山河”等形容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物。
要纠正这些现象,提高学生运用成语的水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尤其是要加强中学成语教学。
二、如何加强中学成语教学
1 确定语文教学中“语”的教学地位,确立字、词、语、句的教学环节。
传统语文教学忽视“语”的教学,成语教学没有系统性。而中考、高考试题中却有一定比例的考题涉及成语。所以在考前,教师和学生只能针对成语进行题海训练,而缺乏共性的理论指导。为改善这一状况,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确立“语”的教学环节。
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基础知识部分考查字音,涉及成语用字的读音就有8个,占50%,足见成语与词的平等地位。这些试题改变了过去以考查多音字为主的习惯,侧重于一些常用甚至次常用字字音的考查,包括一些文言色彩很浓的词语,如“刍议”“愀然不乐”“麾下”“毁家纾难”“相互龃龉”等,但这些词语均源于课本。这也体现了高考命题的一种导向。这些试题得分率为60.08%,总体掌握情况良好,但考生对每一个成语的读音未必都能读准。
2 加强“语”的基本知识的传播,了解成语的新概念,成语的分类、性质和范围,成语的语义、语用特点,探索误用规律。
成语是“语”的重要部分,可是现行各种成语类书籍,所收的未必都是成语。工具书大多把“成语语典”叫做词典,把成语当做“词”的一部分来处理,这在理论上显然是个误区。如有的学者把“鸡肋、推敲、汗颜、垂青、逐鹿、棒喝、涂鸦”等双音节词当做成语。有的学者把“黄粱梦、莫须有、鸟兽散、牛马走、疾风知劲草、欲速则不达“等当做成语,而财大气粗、七拱八翘、五大三粗”等却不认为是成语。这些由于语词不分造成的概念不明确等问题,必须澄清。
近年来,温端政先生从汉语实际出发,提出“语词分立”的新主张,认为“语”是由词和词组合成的、结构相对固定的、具有多种功能的叙述性语言单位。成语属于“语”的种概念,是一种语言单位,最突出的结构是四字结构,而且其语法、语义基本上是“二二相承”的结构,即使在语法、语义上是“非二二相承”结构的成语,也会以“二二相承”的双音步形式出现,如“一衣带水、井底之蛙、胸有成竹、曾几何时”等。这是句法服从韵律、韵律征服句法的实例。可见“二二相承”的四字结构是成语的结构形式特征。
用“二二相承”这一结构形式特征为标准,很容易把成语和非二二相承的表述语——谚语区别开来,如“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物离乡贵”,都是三一音步,因此是谚语。也很容易把成语和非二二相承的描述语——惯用语区别开来,如“唱对台戏、喝西北风、戴高帽子”,是一三结构,不是成语,是惯用语。
只有搞清楚成语的定义和范围,才能为成语辞书精确立目。我们建议研制中学生常用成语表,为成语词典的立目和语目的语形、读音规范,提供客观依据。
3 充分发挥工具书的导航作用。
目前语文辞书中成语类辞书最多。从内容上看,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
(1)考释型。以考源求实为重点,如《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商务印书馆1989年)、《成语源流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2)注释型。以释义为重点,所收条目除释义外,一般还包括注音和举例。这类成语词典最多。大型的如《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中型的如《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小型的如《汉语成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59年)。
(3)规范型。在注释基础上增加提示。如《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长春出版社2000年),该书的提示内容包括读音、字形、意义、运用。
(4)辨析型。主要是进行同义或近义成语的辨析。如《成语辨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和《成语辨析续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辨析对象包括:意义相近需要辨清的、形体相似容易混淆的、意义上有交叉的、语素相同语序不同而意义有别的、同一语源但意义或用法有差别的等。
这些成语辞书对提高中学生理解和运用成语的能力都能起到一定作用。尤其是规范型和辨析型辞书,实用性很强。但这些辞书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对学生运用成语中偏误情况针对性不强,纠误的力度不够,示范引导作用显得薄弱。因此,亟需在对学生误用成语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纠错示范型成语辞书。编写纠错示范型成语辞书时应采取正面引导与纠错辨析相结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