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中有这样几段描述: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读完了如上文字,人们不禁要问: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吗?“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现在的罗布泊是沙漠吗?
对于“戈壁滩”。许多人并不太了解它的真正含义。其实,“戈壁”是音译外来词,出自蒙古语。意为砾石质荒漠。从地貌特征上看。“戈壁滩”属于荒漠的一个类型,其地势起伏平缓、地面覆盖大片砾石和较粗沙粒。其主要成因是洪水的冲积。山洪暴发时,老石相互碰撞破损,随着洪水能量逐渐减弱。大块的岩石堆积在离山体最近的山口处,岩石向山外依次变小;随后出现的就是拳头大小到指头大小的石头直至粗细不等的沙粒,再经过强劲的风力作用,细沙粒与粉尘被吹走,剩余的砾石与粗沙使形成了戈壁滩。戈壁滩的渗透性极好,地表缺水,植物稀少,仅生长一些红柳、骆驼刺等耐旱植物。我国的戈壁荒漠主要分布于新疆和内蒙古地区。
对于“沙漠”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走:“地面完全为沙所覆盖,缺乏流水,气候干燥,植物稀少的地区。”简言之,沙漠就是沙质荒漠。沙漠主要出现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形成的关键因素是气候。当土地植被被破坏之后,地面失去覆盖,在干旱气候和大风作用下,绿色原野逐步变成了沙漠。人为的原因也会造成土地的沙化,如不合理的农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樵采等。沙漠地貌大多为沙滩或沙丘。在风的作用下,有的沙丘会流动。我国的沙漠也同样主要分布于新疆和内蒙古地区。
综上所述,戈壁滩是砾石质荒漠,沙漠是沙质荒漠,虽同属荒漠,却是不同的两种地貌,成因也不一样。作者在此把罗布泊先说成了“戈壁滩”既而又说成了“沙漠”,显然是相互矛盾的。
那么罗布泊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罗布泊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境内,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又名“罗布淖尔”,“罗布淖尔”系蒙古语音译名,意为多水汇集之湖。塔里木盆地申的河流如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等均汇集于罗布泊。上世纪40年代,罗布泊的湖水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二大咸水湖。到上世纪60年代,湖水减少到660平方公里。对于罗布泊的过去,正像课文中借助斯文·赫定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所描述的:“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断流有着直接关系,正是因为塔里木河上游无序的开发用水,才使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根据众多有关罗布泊的考察资料我们还可以了解到,罗布泊西部为库鲁克库姆沙漠,南部边缘则为库姆塔格沙漠。罗布泊湖盆区,大部由盐壳组成,多为风蚀雅丹地形。“雅丹”又名“雅尔丹”,维吾尔语,意为“具有陡壁的小丘”,是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由一系列顺盛行风向延伸的垄脊和沟槽构成。正因为斯文,赫定在考察罗布泊后撰文时采用了这个词,它就成了世界上地理学和考古学的通用术语,专指干燥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这种地形在罗布泊地区发育得最典型,分布面积最广。
由此可见,罗布泊基本上是一个被沙漠包围着的具有特殊地貌特征的干涸的盐碱湖盆。“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现在的罗布泊也不是沙漠,它也不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