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可以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和人格品位。有效的、科学的古典诗歌教学,可以实现乐感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生观。
这里结合教学实际和体会,谈谈古典诗文与中学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几个问题。
1.涵泳古典诗歌,开发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
“诗”者,思也。却不止于概念之思,此思乃“言不尽意”之思,所以才可以感发兴起。诗非有思之外壳(语言、概念)不可,却使此外壳(有此思此意)既封闭又开放(非止于此思此意),此即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由各人去扩展。“诗无达诂”亦此谓也。而人生情境及艰难苦辛亦均在此言尽意未尽之语言——心理中。诗不重逻辑推论,不重演绎、归纳,而重直观联想、类比关系——以美启真。诗的语言本身就是美。
具体而言,中国古典诗歌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诗歌对语言进行变形,为的是在语音方面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为的也是构造音乐美。各种变形都打破了人们所习惯的语言常规,取得新、巧、奇、警的效果;增加了语言的容量和弹性,取得多义的效果;强化了语言的启示性,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
因此,可以说诗歌是一种富有音乐美的文字样式,而节奏和韵律就是诗歌语言音乐美的最主要因素。格律诗的节奏首先是由它的形式严格限制而决定的,在中国古典格律诗中,五言诗一般为二三节拍,七言诗则多为二二三节拍,它讲究词句停顿时间长短的对称平衡和协调一致,将内在情感的起伏跌宕纳入整饬严格的音节进行之中。诗人心灵节律的外化,随物赋形,与情宛转,表达上更加自由奔放,诗人追求的是使诗歌语言的节奏音响符合自我情感的流泻奔突。李白诗中多五言、七言古体诗和句式参差、形式相对自由的乐府旧题,就是因为李白具有豪放不羁的个性和丰富奇特的想象,形式要求相对宽松的乐府、古诗更便于抒发他的感情。如《将进酒》中既有“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这样节奏鲜明的句式,也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在世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样整散结合句式,长短句相间,音节停顿错综变化,情感的表达不为形式格律所束缚,形成了热烈奔放、充满张力的节奏,有力的表现了李白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的个性。杜甫则擅长于格律诗的创作,于整饬中见出情感的起伏跌宕,于严谨中显出节奏的抑扬顿挫,“老来渐于诗律细”,晚年的诗歌尤其如此,《旅夜书怀》、《登高》等就是代表之作。
诗歌的平仄对仗、抑扬顿挫本身就是和谐的,这对于人的心灵自然能产生和谐的影响,对人的情感不仅能“发散”而且能“净化”。我们声情并茂的朗诵一首诗后,全体筋肉脉搏都经过一番和谐震荡,心灵仿佛在困倦之后洗过一回澡,汗垢尽去,血液畅通,有心旷神怡之乐。比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学生多次朗诵如此节奏鲜明,情感如此丰富的诗歌,不仅开发了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而且多次尝试这种快感,更可以使学生心胸为之开阔,情感为之升华,境界为之提升,从而达到乐感教育,育人于乐,“成于乐”的目的也就差不多实现了。可以说,涵咏古典诗歌的语言,人生便显得华严,而人的品格也就自然会高贵。
2.感受诗歌意象,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思维能力。
“美在意象”。中国的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大多蕴涵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积淀,有丰富的文化品位,阅读诗歌,不仅可以增强民族意识,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长亭、杨柳、残月等,不仅有丰厚的民族意识,更能引发人们无限的联想与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形象的过程,它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有意进行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联想和想象不仅是诗歌的创作的必需条件,而且是欣赏诗歌的必要过程,没有想象就谈不上文学作品的欣赏。要使情感成为能够感染读者的力量,必须借助艺术形象,而艺术形象的创造则不离开作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诗人要在诗歌形式的规范下最大限度地将人的心灵感受和丰富情感表达出来,就需要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大胆的幻想,突破物我之间、时空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界限,“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杜甫的《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日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妙就妙在诗人不写战乱中自己如何思乡,而说家人怎样想念自己。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抽象的情感(思念妻子)附丽于具体的形象(对月怀人)画面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从诗人对妻子念之深去推想妻子对丈夫思之切。再如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中的“江南游子”,就是辛弃疾本人的自画像;从《秋兴》八首之一中,可以看到面对秋高霜重、波浪兼天的环境而慨叹“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杜甫的身影。从许多直抒胸臆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作者的形象,如企盼“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李商隐,渴望“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苏轼,“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李清照等等。他们的动作、情态、语言都能通过读者的想象与联想,在读者心目中传神地再现出他们内心深处的真情和个性,这些意象和诗人的形象作为思想情感的载体,使诗歌获得了永久的生命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意象有感于心为情趣。意象通过读者的想象与联想,产生思想或心灵的共鸣。意象中寓有情趣,情趣中就表现于意象。而借助诗歌产生的想象与联想,可以使学生达到情感的解放,解放情感对于心理健康有极大的裨益,情感有所寄托。同时,诗人在情感上比较真挚,感觉比较敏锐,观察比较深刻,想象比较丰富。借助想象与联想,我们能够把他们“见”得着而我们“见”不着事物“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诗歌的想象与联想解放了我们的眼界,人生世相也就显得丰富华严。这种眼界的解放给人们不少生命力量,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在丰富华严的世界中我们随处可以吸收支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在对诗歌意象的联想与想象中,我们还可以从自然限制的解放中解放出来,充分感觉做人的尊严。
诗歌教学重在感受诗歌意象,品味诗中的意象,对诗歌意象的联想与想象既可以感悟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从而汲取无穷的精神力量,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思维能力。中学生多读些古典诗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诗歌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联想和想象,发展想象力,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3.感悟诗歌意境,学会品读人生。
“温柔敦厚诗教也”。诗歌主要通过意境来达到认知教育目的。什么是诗歌意境?人与世界接触,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意境主于美。
意境的感悟,要求意与境和谐,心与物共鸣,情思与景物浑然一体,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其进入审美状态,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联想等精神活动,感受到生命的情调和意味。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春夜的温馨宁静、春江的浩瀚辽远、春花的光鲜亮丽,全都在明月的笼罩下透露出飘缈朦胧的韵味,把人们的思绪引向深邃的夜空、引向远古的梦幻,引发着哲理的沉思和美丽的遐想。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它显示的是,少年时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种轻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春花秋月,流水悠悠,面对无穷宇宙,深切感受到的是自己青春的短促和生命的有限。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时代对人生、宇宙的初醒觉的“自我意识”;对广大世界、自然美境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全诗尽管口说感伤却“少年不识愁滋味”,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诗情、画意、哲理水乳交融,从而产生意味无穷的美感。
感悟诗歌意境,要感悟诗人选取的意境所展示的道德、情操、人品美。诗歌的品格来自诗人的人品。诗人人生境界的高下,对其诗歌创作有重要的影响。境界高者,诗中所抒发情感大多高远,诗格也高,相反则往往趋于卑下。杜甫是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的化身。他生于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时期,身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大动荡,满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却面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现实,“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颠沛流离于西南的群山峻岭之中。即使是在人生的暮年,老病穷愁交加,诗中爱国热情始终不减。杜甫正是以他崇高的人格力量和辉煌的艺术成就而被称为中国诗歌艺术领域的“诗圣”的。
所以说,意境蕴涵着诗人道德、情操、人品,而对诗人道德、情操、人品的感悟,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人格塑造作用。感悟诗歌意境,还要体察诗人在诗歌中体现的情趣、境界的高下。
中学生正是人生的花季,他们开始关心社会,渴望了解生活,积累人生经验,也需要得到启发帮助。感悟诗歌意境,总能从某一方面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不同的诗歌往往反映了生活的多样化,同时也形象地告诉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生活,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创造生活。
4.了解诗歌创作一些的章法,学会鉴赏分析诗歌。
近体诗的章法。人们写近体诗讲究章法,全诗分四层(绝句每句为一层,律诗每联为一层),依次称为“起”“承”“转”“合”。诗言志,从章法上讲,诗的“志”应在最后一层“合”中显示。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起句点题,“邯郸冬至夜”;承句描写作者冬至夜孤凄的情形;转句宕开一笔,通过想象,刻画了一幅家人冬至夜时分围坐在灯前的画面;合句卒章显志,通过家人谈论自己这个远行之人,借此来表现全诗之“志”——“思家”。绝句如此,律诗也一样。如“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合层中,“王孙自可留”流露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的“志”。
词的章法。词分两片的最为常见,通常来说,上片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议论、抒情。由此章法可知,词的“志”应多在下片议论、抒情揭示。鉴赏词的时候,也可以从具体的章法入手。那就是抓好词的起句、过片、和结句。起句就是上片中的第一句,它统领全篇,奠定基调。例如“寒蝉凄切”一句就给全词奠定了凄凉悲切的基调;“大江东去”一句则奠定了激昂豪放的基调。过片即上片尾句,下片首句,它起到过渡作用,将全词连成一体。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即是对上片的总结,又引出下片中的“周瑜”;“遥想公瑾当年”一句则承接上片,过渡到对周瑜的钟爱,抒发作者渴望像周瑜那样英年建功立业的愿望。三是抓结句。结句是词的最后一句,大多总括全词,卒章显志。例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词人以廉颇自况,抒发了强烈的悲愤之情。
掌握了诗词写作的章法,仅仅是理清了脉络,有利于我们快速地走进诗词的主题,也利于中学生仿写古典诗歌,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总之,诗歌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艺术结晶,世世代代的优秀诗人以他们高尚的人格照耀着诗歌的园地,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充满艺术魅力的名篇佳作。学习古典诗歌不仅能够使中学生得到高雅的艺术享受,而且能够从中体察到诗人的人格境界,使中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最后,借用朱光潜老前辈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慢慢走,欣赏啊”!
[作者通联:河南省上蔡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