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0年第1期 ID: 143529

[ 杨顺福 文选 ]   

文言反训词30例

◇ 杨顺福

  在文言文中,有这样一些十分有趣的词,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却能表现出两个完全相反的意义来。在解释这类词的意义时,就不能顺着原来词义的近似方面去引申,只能从原有词义的反面去解释。这种现象,就是训诂学上所说的“反训”,这类词就叫“反训词”。下面举30个这种反训词的例子。
  【报】①报恩报答义。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木瓜》“信谓漂母曰:‘吾必重报母。’”——《汉书·韩信传》②判罪、治裁义。如:“楚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謁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韩非子·五蠹》“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韩非子·五蠹》③报复、报仇义。如:“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史记·魏公子列传》
  【泛】①漂浮义,引申为乘船。如:“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前赤壁赋》②通“覂”(fěng),倾覆、翻覆义。如:“大命将泛,莫之拯救。”——《论积贮疏》“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汉书·武帝纪》
  【仇】①仇敌、怨恨义。如:“古人有言曰:抚我则生,虐我则仇。”——《尚书·泰誓》“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史记·秦始皇本纪》②伴侣、配偶义。如:“赳赳武夫,公侯好仇。”——《诗经·兔罝》“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浮萍篇》“谓之如此淑女,方可为君子之仇匹。”——《朱子语类》
  【从】①跟随义。如:“吾从而师之。”——《师说》“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孟子·万章上》②率领义。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奉】①接受义。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奉使往来,无留北者。”——《〈指南录〉后序》②进献义。如:“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卖柑者言》“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赋】①征收、收取义。如:“急政暴虐,赋敛不时。”——《论贵粟疏》“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归。”——《论贵粟疏》“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捕蛇者说》②给予、授予义。如:“赋禄者称其功。”——《韩非子·八奸》
  【沽】①买之义。如:“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水浒传》②卖之义。如:“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子罕》
  【归】①回家义。如:“我徂东山,滔滔不归。”——《诗经·豳风·东山》②出嫁义。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豪】①豪杰义(褒义)。如:“天下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②豪强义(贬义)。如:“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使亦丑之。”——《史记·游侠列传》 “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书博鸡者事》“二豪杰劫持,反接,布囊其口。”——《童区寄传》
  【举】①推举义。如:“举孝廉,不行。”——《张衡传》“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使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②选拔义。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
  【康】①丰实、安乐义。如:“自天降康,丰年穰穰。”——《诗经·列祖》“故三岁而一饥,六岁而一衰,十二岁一康。”——《淮南子·天文训》②空泛、饥馑义。如:“斡弃周鼎兮宝康瓠。”——《汉书·贾谊传》
  【乱】①纷紊、坏败义。如:“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左传·庄公十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论语·泰伯》②明治、靖理义。如:“孔子仁智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也。”——《荀子·解蔽》
  【面】①面对着义。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列子·汤问》②背向着义。如:“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纳】①收进义。如:“因出己虫,纳比笼中。”——《促织》“十月纳禾稼。”——《诗经·豳风·七月》“兼纳纤絺,南方之贡。”——《三国志·吴书·吴主传》②交出义。如:“成妻纳钱案上。”——《促织》
  【迁】①升官义。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大中大夫。”——《史记·贾谊传》②降职、流放义。如:“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列传》“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封建论》
  【巧】①美好义(褒义)。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②伪诈义(贬义)。如:“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耶?”——《庄子·盗跖》
  【让】①谦逊、不争义。如:“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与而不怠,谓之君子。”——《礼记·曲礼》“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谏逐客书》②谴责、训斥义。如:“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国语·周语》“公使让之。”——《左传·僖公五年》
  【售】①卖之义。如:“吾售之,人取之。”——《卖柑者言》②买之义。如:“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促织》
  【受】①接受义。如:“愿留而受业于门。”——《孟子·告子》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②授予义。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乃下命,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祥】①福善、吉利义。如:“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史记·周本纪》②灾祸、凶咎义。如:“将有大祥,民震动,国几亡。”——《左传·昭公十八年》
  【相】①互相义。如:“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商君书·更法》“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核舟记》②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如:“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失街亭》“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
  【延】①邀请、迎接义。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②迎击、迎战义。如:“秦人开关而延敌。”——《过秦论》
  【妖】①艳丽义(褒义)。如:“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美女篇》②妖媚义(贬义)。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御】①抵抗防卫义。如:“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诗经·棠棣》②暴力抢劫义。如:“今之诸侯,取之于民也,犹御也。”——《孟子·万章》
  【鬻】①卖之义。如:“楚人有鬻盾与矛者。”——《韩非子·难一》②买之义。如:“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卖柑者言》
  【迎】①欢迎、抵抗义。如:“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将军与备并力迎操。”——《赤壁之战》②投降之义。如:“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
  【杂】①不纯之义。如:“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桃花源记》②一致的、异口同声义。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致】①送至之义。如:“同志者或不远千里而致。”——《甘薯疏序》②取得义。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黄生借书说》“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置】①购置义。如:“郑人有且置履者。”——《韩非子·外储说上》②放弃义。如:“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史记·项羽本纪》
  【子】①男子。如:“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②女子。如:“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卫人嫁其子。”——《韩非子·说林上》
  以上诸例,便于我们以点代面地对反训字进行了解。了解反训现象,掌握反训词的特点,这对我们正确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杨顺福,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来凤。本文编校:石在中

文言反训词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