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7期 ID: 136278

[ 曹明海 文选 ]   

语文教育活动的文化功能

◇ 曹明海

  语文教育作为专门的母语教育在帮助人获得语言工具,发展人的高级心理机能,陶冶人的思想情操,促进人的文化创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说来,在语文教育作为一个与文化对话和交流活动,在促进学生生命个体的总体生成方面,主要有以下文化功能:
  一、唤醒功能:唤起文化意识的觉醒
  教育的根本是人的发展,而人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人的文化意识的觉醒。“文化意识是人的主体意识的核心内容,也是人主体性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①文化意识在人的发展和文化的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人的文化追求的动力源,又是文化赖以发展的动因。如果一个人没有自觉的文化意识,那么他就不会觉察到自己文化素质的局限,难以评判自己文化水平的高低优劣,也就难以产生见贤思齐之心去主动地、有选择地追求最利于自己发展的优秀文化。人要成为全面发展的、多维的人,就必须全面而合理地摄取文化价值,消化于生命意识之中,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丰富生命的内容,陶冶灵魂和人格,从而达到个体生命的全面唤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在于它具有唤醒心灵,解放人性,诱发潜能的功能,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能具有明确的主体意识,才能深刻地体会到生命感、价值感。
  语文教育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对学生进行文化唤醒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将语文教育理解为一个与文化对话的活动,将学生视为这一过程中的文化主体,将有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文化主体地位,使其能够意识到自己是文化的主人,对文化有自主选择、自主判断的权力。如此,他能够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审视自身的文化素质,意识到哪些是自己所欠缺的,并主动地追求文化、积极地调整自身。如此,当他面对文化时就不会束手无策,或只是将其当作单纯的文化知识来接受,而是能够放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摄取对自己发展最为有利的部分。经过这样反复的文化接触、文化体验的历练,他对于自身和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就会日渐深刻,不再耽于肤浅,会形成一种日渐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在对文化的选择、把握、理解、创新中能够作到清醒自知。如此循环,文化眼光的犀利、文化品位的提高又使文化意识进一步明确、强烈起来。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归属的需要。民族是人的根,失去了民族之根,人就会像浮萍一样到处漂泊流浪,找不到精神上的归属。而将民族与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就是民族文化。向年轻一代传递文化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年轻一代只有在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其民族文化意识和自豪感才会油然而生。语文教育作为与文化对话的活动,对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自豪感的唤醒功能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语文教育作为一个与文化对话的活动,它能够唤醒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但是在我们实际的语文教育中,这一点却很不尽人意,讨厌学语文的学生为数不少。究其原因就是近年来的语文教学忽视了语文的文化性,只将其当作工具性的语言符号机械地进行教学。汉语言文字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维系我们民族团结统一的纽带,它蕴涵着我们汉民族大量的文化信息。热爱源于深刻的理解,如果语文教学丢弃了文化这一本质特征,迷失于功利性的工具训练中,那么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与民族文化的隔膜,将使他们在正确理解民族的语言文字方面产生障碍,难以体会汉字汉语的优势和美丽。这样,且不说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以说汉语、写汉字而感到自豪,即使是对语文正确流畅运用也成问题。在这一点上,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蒙学读物无一不是以统一的文化价值观为核心,以丰富的文化内容为素材,并且抓住汉语压韵合律的语音特点,以琅琅上口的韵文呈现给学生。这样的文字篇章简单易学,利于记诵,不但能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体验到汉语的韵律美,形成良好的语感,而且还能使学生沐浴着文化的熏染,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稳定的文化价值观念。所以,将语文教育视为文化过程,挖掘语文中的文化因素,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适时、适当地对学生施以文化的熏陶,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还会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语文教育作为一个与文化对话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家国观念非常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知识分子修身成人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也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语文教材堪称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宝库,特别是文学性作品更是大量记载了古今中外仁人志士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壮烈的爱国事迹。屈原、岳飞、文天祥、霍去病等文臣武将的爱国之情气冲霄汉,在天地间形成一股浩然正气自不必说;即使是小人物和女性,在国家危亡之际也位卑未敢忘国忧。杜甫在诗歌中抒写着忧国忧民的情感;《殽之战》中社会地位处于末流的商人弦高在国家有难时,毅然置国家的安危于个人利益之上;《曹刿论战》中平民百姓曹刿,在大敌当前时,挺身而出;《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在国家沦亡时,以语言来坚守对祖国的热爱;李清照在北宋南迁之后发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慨叹;秋瑾的豪迈的爱国情怀和大义凛然的临危不惧……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些人都是中国真正的“脊梁”,他们的爱国壮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素材。虽然语文教材中蕴涵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但是由于时代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和价值观念的差异,现代学生往往在理解和体验彼时彼地人们的爱国情感时出现偏差,甚至是误解。针对这种情况,作为一个与文化对话的活动,语文教育抓住语文的人文性特征,在文化的背景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在对中国的文化有整体性的认识、对当时的文化背景了然于心的情境下来感受和体验仁人志士们对家国民族的热爱,就很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并能联系当下的爱国情境,油然而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认知功能: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
  人来到这个世界首先是认识世界,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认识自己周围的文化环境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作为与文化对话的活动,语文教育较以前单纯工具观指导下机械、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更有助于学生认知发展。
  首先,对认知的促进表现在对学生认知结构的作用上。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适应机能分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和已经形成的结构中”,而顺应则是“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②。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主体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这两个过程不断发展的,强调文化过程的语文教育对于学生认知结构的作用也分别表现在这两个方面。强调语文教育是向学生传递文化,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过程。首先,有利于知识的同化。伽达默尔认为,语言特别是母语,能给人一种亲切感,语文教育作为我们的母语教育,因为与学生的外界语言环境相符合,所以她和学生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密关系。语文教育所传达的主要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现的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文化精神。语文教育的内容与学生在周围文化环境熏陶所形成的“前理解”具有一致性和同构性,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自然而迅速地在已有的文化积累和新的学习内容间产生联想,形成连结,对所学知识进行同化,学习也因此既饶有兴趣,又扎实牢固。将语文教育视为文化过程,就是要在教学中重视和挖掘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并结合学生的文化接受水平和认知心理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施以切合学生认知结构的文化影响,使学生在接受所学知识时轻松地克服距离感、陌生感,在亲切、自然的状态下,顺利地将知识同化并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其次,文化过程观下的语文教育还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开放而非封闭的结构系统,它处在不断建构的过程中,顺应在这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文化过程观下的语文教育实际上是以一种建构观来看待语文教育中的文化传递和个体发展,它对文化因素的强调和对人文性的关注使其在教学中能着意于文化,着眼于学生,通过提供丰富、新颖的文化讯息,带领学生进入文化的广阔而深邃的天地。崭新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含金量高的大量信息对正处于认知结构建构阶段的学生能够产生相当大的冲击,当学生在对知识不只限于简单记忆,而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体味时,学生认知的深度便会得到加深;当学生所接触的文化信息量大、新鲜而深刻,学生认知的广度就会得到拓展,这必然会促使顺应效应的发生,加快知识结构的建构和生成,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变得更加合理、完整,更具开放性和生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