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体性教学的根本特征,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二是在教学目标上,坚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素质,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化主体性。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性语文教学把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文化特点,积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文化主体性,作为自己重要的教育价值追求。
一
“文化语文”论者认为:语文教育的目的,一言以蔽之,就是培养有言语能力的文化人。在主体性教育看来,这里的文化人,就应该是具有文化主体性的人。这里所说的文化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文化价值的主体而言的。文化价值哲学的“主体”概念,是从人与文化世界的关系中获得的,它是一个文化哲学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概念,即“人是怎样凭着文化世界的价值和意义成为意识到的主体并对外部世界进行价值思维、判断和选择的。”①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的根本价值就在于让学生在语言的文化世界里沐浴成长。语文主体性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文化主体性,主要是指培养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吸取、选择扬弃,自身文化精神构建和参与文化交流传播与发展创新等方面的自觉意识和能力。也就是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学和生活的文化世界里感知体认、发展创造,把自己培养成为文化价值的精神主体和实践主体。学生的语文主体性教学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培养文化自觉意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人的文化意识的觉醒。文化意识是人的主体意识的核心内容,也是人的主体性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文化意识在人的发展和文化建设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人的文化追求的动力源,又是文化赖以发展的动因。“如果一个人没有自觉的文化意识,那么他就不会觉察到自己文化素质的局限,难以产生见贤思齐之心去主动地有选择地追求最利于自己发展的文化。”②余英时教授在论及文化的功能时指出:人自出生之日起,文化便是他无所逃于天地间的第二层空气。文化对人有安身立命的功能,个人想寻求精神的归属仍非文化莫属。人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获得人之为人的真正意义,就必须全面合理地摄取文化价值,使心灵得以滋养,人格得到陶冶而趋于高尚。在当今全球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我们置身于多元纷繁的文化世界面前,是束手无策还是主动应对?在汪洋恣肆的文化浪涛面前,是任其淹没还是勇立潮头?树立和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已是当今时代和现实生活对每一个人的迫切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两个“语文课程标准”都在“课程目标”中突出了关于“文化”的要求。认识、体认和弘扬民族文化,尊重、理解多元文化,构建自身的文化人格和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交流,都必须建立在文化自觉的意识之上,没有文化意识的自觉,就没有文化的理解与构建。中学语文主体性教学的文化追求,首先就在于培养学生自觉的文化意识。
二要培养文化人格精神。这是培养学生文化主体性的根本内容。人是文化的存在,其中一个含义是人因为具有文化精神而有别于其他一切生物而存在,人也因其文化精神的差异而表现出人格的高下和人生意义的悬殊。文化人格精神是一个人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情操、人格气质和审美趣味等的综合反映,它是一个人能否成为文化价值主体的根本和基础。德国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说:“人的本质并不取决于外部环境,而取决于人赋予给自身的价值。财富、地位、社会差异、甚至健康和聪明才智——所有这些都无关紧要。唯一重要的是灵魂的倾向和内在的态度;而这种内在的信念是不会被扰乱的。”③我国哲学家司马云杰也说:“人具有什么样的文化价值意识,也就具有什么样的本质,并在价值思维、判断、选择中具有什么样的主体性。”④可见,人的内在精神决定人的本质和行动,文化人格精神乃立人之本,没有文化人格精神的人,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化主体性。主体性语文教学追求培养学生的文化人格精神,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等文化内容的自觉理解和选择吸取,从而让他们不断培养和发展自己理性而高尚的文化人格精神,为使自己将来成为社会行为的主体和文化构建与发展创新的主体打下“精神的底子”。胡锦涛总书记在耶鲁大学演讲中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培养文化人格精神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的学习体认中,汲取文化精神营养,陶冶自己的心灵情操,形成自己高尚而有个性的文化人格精神。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杨叔子先生曾说:“他特别喜欢中国古典诗词,其中又特别喜欢唐朝诗人刘禹锡,改革派,不怕打击,直面人生,勇于斗争。”人的文化人格精神的培养与传统文化的体认密不可分。《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屈原的“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于谦的“要留清白在人间”,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其中都蕴含有无比丰富深厚的文化源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从中获得文化精神的滋养。
三要培养文化实践能力。这里所说的文化实践能力指对文化的感知理解、选择扬弃和发展创造等,它是一个人文化主体性的主要表现,语文主体性教学把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作为一个主要目标。当今,我们所面临的是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形势,重视和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态度和选择能力是对语文教学的现实要求。文化是由民族创造产生的,但文化同时也是属于人类的,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是任何民族所应采取的明智之举,民族文化只有主动参与到与其他文化的对话中去,从中吸收新质,才能永葆进一步发展的生命活力。能否科学理性地对待外来文化和各种文化现象,是判断一个民族、国家和个人在文化上是否成熟的标志。对于异质文化,不分良莠地全盘接纳或者盲目排斥,都是文化心理不成熟的表现。以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跨文化对比,吸取异质优秀文化,建构多元文化体系,已成为世界文化潮流中的必然选择。在语文教学中,要结合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和当代各种文化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以尊重和开放的心态对待多元文化,同时也要认识到多元文化的大餐中也不全是美味,鲜花遍开的原野中也有杂草。因此,要注重引导学生提高文化批判与选择的能力。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培养学生的文化主体性就要特别注重培养他们的文化创造意识和能力。“听”和“读”不应看作是单向的接受与输入行为,而应是主体自觉思考、判断与整合的内化行为,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去填充文本中的“空白点”和“未定点”,融入自己的感情去感受和体验作家、作品的情感,使文本的意义大大丰富起来,“阅读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的这种互动就是一种文化创造”⑤。“说”和“写”,是言语主体向外输出信息的过程,有价值的信息输出行为,其实也是文化的创造行为。培养学生文化主体性的语文教学,视语文课程为一种对文化的选择、传递、创造与反思的文化活动,在“听说读写”之中,始终都要着眼于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
培养文化自觉意识、文化人格精神和文化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文化主体性的目标追求,从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层面来说,则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发掘教材的文化因素。语文教材的选文,大都是堪称经典、文质兼美的文章,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无所不包。从时间的维度看,语文教材可谓贯穿古今,各个时代形态多姿、风格各异的文化现象、文化精神在教材中都有反映,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或是恢弘壮观、或是婉约细腻、或是狂飙突进、或是和谐安祥的历史画卷。从空间的维度看,不仅包括中国文化,也涉及了大量的外国文化。从分门别类的维度来看,语文教材中的文化更是多种多样,涉及政治、经济、道德、礼仪、医药、建筑、科技、军事、艺术、民俗,等等。例如,《鱼我所欲也》阐释的是古代舍生取义的道德文化,《苏州园林》展示的是中国的建筑文化,而像《林黛玉进贾府》、《鸿门宴》这样的文章更是涉及到当时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语文教材的文化现象不仅令学生大开眼界,获得各种文化知识,更有价值的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文化现象背后所蕴藏的深层文化精神、文化情感。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穿透语言文字的表层,理解深处所蕴蓄的文化内涵。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们,把文学——文化阅读分为“品质阅读”和“价值阅读”。所谓“品质阅读”是表示试图尽可能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若是论汉语文学中的“品质阅读”,则要讲究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深入到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之中。“价值阅读”则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简要地说,就是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发现文学所负载的文化意义,其基本途径就是要进行“价值阅读”⑥。如《关雎》,不能仅仅把它作为爱情诗来讲,还应发掘其文化内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传达的不仅是爱情,更是一个民族的伦理规范和道德风尚,即“淑女”应和“君子”匹配,美貌要和德才结合,推崇的是一种才貌兼具、德容并举的文化道德准则。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写了作者游华山洞的经过和感想。文中“洞”除具有自然属性,即是客观存在的有形的景观之外,还有另一属性即人文性,是自然洞的人格化、社会化。“洞”成为作品的意象,成了人观照自身的参照,成为人们抒情言志的载体,其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的完美结合,构成了美的意境。这种借具体的形象传达思想情感,借自然观照人生社会的审美特征,体现了中国文学重形象、贵含蓄、讲蕴藉的传统特质,体现了“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民族传统哲学思想。这些可谓《游褒禅山记》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意义。发掘出教材的文化因素,则需要我们教师具有相当的文化知识,善于用文化的眼光,从文化的视角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