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美》结束的时候送青年朋友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人生是这样,读书是这样,教师解读文本也应当是这样。古往今来,所有负责任的敬业的文学批评家都会赞同并实践细读;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文学教师,都要求学生细读。细读的字面意义是仔细认真地阅读。认真、审慎、反复、仔细地阅读原文,从词、词组、词义及其关系中把握和解释原文及其意义。王尚文老师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写道:“我们在这里着重介绍学习语文三种最‘原始’,也是最基本、最重要、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细读、朗读、背诵。”可见,教师没有细读文本,没有自己的感受,就不会有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学生没有细读文本,没有自己的体味,也谈不上真正读懂了一篇文章。
细读之细的含义为“细小”“细微”,是指读者应当把感官的触觉、心灵的触觉伸向文本的所有组成部分,任何一个角落,哪怕是一个标点也不放过。这也即细读的第一层含义。例如《草原》中有一句“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的语言结构,先写望见一条带子,然后补充说明,那带子是河;并且在河后面加了一个感叹号。显而易见,作者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写出了草原的独特风情。旷茫无际的草原,一碧千里,流淌在草原上那条迂回曲折的河流,在灿烂的阳光与碧绿的草原映照下,仿佛是铺展在碧绿大毯子上的一条银光闪闪的带子。这样的景象,对第一次来到草原的游人来说,的确是一种奇特的体验。那一个感叹号就写出了作者发现河流时的惊讶、惊喜、惊叹!细读就要咬文嚼字,从语言入手,仔细推敲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另一种说法。教师想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与背诵积累,首先就要对文本语言有自觉的敏感。只有对语言有自觉品读、细读的意识,才能抓住引导学生进行细读的关键语句。否则,没有抓住关键语句,抠住关键字词,教师就会打擦边球,或者不知怎么发力。
细读的第二层含义是“细致”“细密”,也就是以文本的字词为单位,理清各部分的关系,还要观照作品的外部空间,即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等。同样一句话,在书面语言中,因上下文不同,即所处的语境不同,所传达的信息也不同。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注意语言中包含的语气、所处的语境等。所谓语境,简单地说就是指赋予语词或文句以意义的言语环境。文学文本中特定语词或句段的意义,总是由上下文决定的。例如:鲁迅的《祝福》中,四婶突然喊出“你放着吧”,这句话对祥林嫂造成的致命打击,不通过上下文,是无法体会到的。我们对文本特定语词或文句意义的确定,还需要得到与这些语词和文句相连带的“事件”的支持。这些事件都隐藏在文本特定的文词背后,而并没有在文本中出现,但是,作为整体语境的组成部分,它们与“上下文”一起决定了文词的意义以及我们的理解。因此,意义的确定,是文词使用时由上述不同层面组合而成的言语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于语境的准确理解也就成了文学文本解读过程中意义确定的关键。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这一规律,以发掘艺术的信息,探究艺术的“微言大义”,把作品真正看懂,从而更深层地进入艺术的殿堂。
指导学生细读文章时还应注意文学语言的变形。文学语言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它有时故意含糊词语的指谓性,任意增加或删减普通语言所规定的信息。落实到语言运用上就是语言变形理论,借助于语言变形,以求得异常的审美效果。阅读时要注意这种变化,细细品味语言的节奏与肌理,质疑隐藏在作品中的缝隙,感悟其中的空白意义,进入言语的灵魂世界,借此提供更多感悟的可能性,发现一个又一个新奇的语言世界,更真切地感受人生和世界。鲁迅的散文诗《秋夜》开头的一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如果从把事情表达清楚的一般语言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改写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就行了,而鲁迅作品中的句子显然有不必要的冗余信息。但我们通过仔细地咀嚼,发现鲁迅创造这个显得啰嗦的句式,着眼点是要传达出扰人心烦的单调之感和寂寞之情。再看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仅十个字就写出了六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里有声响,也有色彩;有远景,也有近景。由于句子的句法结构松散,给欣赏者对语言片段的支配留下了较大的自由空间。这两句诗成功地运用了语言片段的组合,以极为简洁的形式写出了清晨景色的凄清萧索,曲折地透露出早行旅人孤独的心境和人生奔波的艰辛。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空白就需要让学生多读、细读、深读,获取各方面的信息,推理想象并加工,进行开放性的阅读,空白只有在读者的能动阅读活动中才能获得生命。
细读文本关键在潜心涵泳,涵泳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语文教育界前辈叶圣陶说得好:“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作者不会在文本中重要的地方加着重号,所以我们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课本中大量文质兼美的白话文,字面上较易理解,一看就懂,所以很容易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滑”过去,而不是像犁地一样“犁”过去。“滑”过去和“犁”过去,是两种功夫、两种境界,最后的收获也肯定不一样。细读,使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音节、语调、语气以及语速、轻重、停顿、韵律、节奏等方面不同的揣摩,仔细体味其中蕴含的意趣,从而加深对话语意义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例如读《雷雨》,周朴园“沉吟”地说出“无锡是个好地方”,侍萍也接着说:“哦,好地方。”教师如果想引导学生好好地品味作品的深刻内涵,可以抓住这两句台词的朗读大作文章:两人说的意思表面上看似乎差不多,实际上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不同。)周朴园是赞美吗?(是。)为什么?因为无锡是他发迹的地方,也是“在他罪恶的生涯中多少留下些美好记忆”的地方,因此用赞美的口吻,音调可略高,速度适中;侍萍也是赞美吗?(不是。)为什么?因为这一句触痛了她记忆的伤疤,侍萍的心情应是惨痛的,“好地方”应看成反语,那么语调应该低沉而缓慢。这样,在指导语调、语气和语速的区别的细读中,对人物的形象、感情、背景、身世,甚而戏剧大师曹禺的匠心等等,就自然而然地进行了多方位的鉴赏。
写到这里,想起一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老师曾说过的话:“语文是美的,如果我们教了很多年的语文,却从来没有让自己的学生感受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不能算是成功的。”细细品味这句话,感悟极深。因为美是鲜活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应该努力让学生们走进语文,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语文世界的美。如何走进语文?图解走不进语文,它看似形象,却如甜蜜毒药,将我们对语文的敏感扼杀掉;分析走不进语文,它看似深刻,却如一把匕首,将语文肢解得不忍目睹。还有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大片制作般的多媒体展示、华而不实的小组合作学习……这些只能做为一种点缀,却无法真正走进语文!走进语文,具体落实到教学上就是要展开文本细读。细读文本,潜心会文,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慧心、好深思的文本细读者,与作品融为一体,才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
[作者通联:山东郓城黄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