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7期 ID: 136306

[ 童县城 文选 ]   

浅谈中学作文境界提升的途径

◇ 童县城

  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里评论的虽然是宋词,但又何尝不是那些优秀中学生作文的表现?只要我们考量一下近两年的高考一类文(笔者是以《2009年全国各省高考优秀作文报告》为范本),就会发现那些作品几乎都有高屋建瓴的思想,有宏远阔大的胸襟,有深厚广博的文化积淀。一言以蔽之,它们体现的是一种“境界”,有“境界”便成高格。而反观我们学生平时的习作,少有这样的境界。多拘泥于自我的小小天地,写的是花季心语,是颇具情味、细腻精致的性灵文字。那么应该怎样提升学生的作文境界呢?笔者不揣冒昧,在日常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个途径展开:
  一、亲近阅读:胸有浩瀚自从容
  学生作文想上境界,毫无疑问,首先需要提升心灵之境。“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唐魏征语)。只有心灵立于高处,文字才能立于高处。很难想象一个时常只聚焦自我领域小风波小碰撞的人,能够有吐纳万物的大胸怀?能够有放眼世界的大气魄?能够写出纵横捭阖、大气包举的文字?要让学生的心灵立于高处,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便是进行高品位的阅读。通过阅读可以开阔心胸、丰富情感,提高认知水平;通过阅读可以涵养心灵、陶冶情操,培育浩然之气。广泛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最根本的源泉,它不仅能给学生提供间接的历史文化生活,还能启发他们思考、感悟自己的外在生活,从而将它内在化、丰富化和深刻化。
  引导学生进行高品位阅读,即是有意识地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向经典,亲近时文。走向经典便走向了一座丰富的精神宝库,那里有取之不竭的思想营养。通过阅读经典,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拓展自己的思想广度,丰富自己的人文积累。积累丰厚了,胸有浩瀚,文章自然优游从容,吐浩然慷慨之气。近三年来,利用寒暑假,笔者让学生阅读了许多经典作品,有人物传记,有中外名著,有哲学著作,有优秀诗歌。每一次阅读都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或摘录,或感悟,笔随心舞,不加限制。即使是高三寒假,时间很短,学生有那么多的试卷要做,依然让他们读泰戈尔的诗歌并写一篇读后感。每一次学生都不会敷衍,他们很认真地完成。以新近的这次为例,他们读《新月集》《飞鸟集》和《吉檀迦利》,并写下了真切的感悟。不读正文,单是那些精致的标题——《新月流光》《芒果花依旧芬芳》《清丽的苇笛》《坚守生命的阳光》就让人欣欣然了。他们正处在一个诗情画意的年龄,因此,笔者也经常在课堂上读一些格调高尚引人向善的诗歌,如《今天》(卡莱尔)、《让我们微笑》(内斯比特)、《高尚的品质》(琼森)、《美德》(赫伯特)、《持久的事物》(奥尔森)。沉浸其间,可以启迪学生的思想,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的心灵境界为之廓大,为之澄澈。亲近时文,即是引导学生阅读当下的文字,像梁衡、钱理群、朱大可、周国平、卞毓芳、林贤治、龙应台这些著名学者的文字,既有深邃厚重的思想,又有遒劲凌厉的文笔。 时常阅读他们,用心涵泳,学生的写作必然能走进一个新天地!
  简言之,亲近阅读,当学生在优秀的作品中浸润日久,下笔成文时自然也会凛凛然有生气、有气魄、有境界。
  二、关注时代:开窗放入大江来
  关注时代是当下高考作文命题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如:去年安徽卷的“弯道超越”,江西卷的“兽首拍卖”,辽宁卷的“明星代言”,这些材料莫不紧扣时代脉搏,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考生要想写出上乘作文,必须得关注现实,关注时代,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么就很难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鉴于此,学生的作文欲上境界,就必须放开眼界,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国计民生,让心灵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而不能够只囿于眼前之物与一己之悲喜。
  怎样才能够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引导学生收看优秀的电视节目是一种途径,像“今日说法”“新闻1+1”。它们直观形象,且常常直击时事热点,有助于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像“感动中国”,迄今八届所评选出的一百多位杰出人物都是时代的楷模,彰显着社会的核心价值。他们身上凝聚着人间的真情与温暖、人性的美丽与光辉,对学生心灵与作文境界的提升都有裨益。读报当然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它能够将课堂与社会有机联系,将学生自我与所处的大环境相连。作为便捷的信息载体,一份好的报纸即是一个浓缩的世界,是一座把学生与世界相连的桥梁。因此,笔者在学校阅览室林林总总十多种报纸中最终选择了《中国教育报》(“文化”专栏)、《南方周末》(“评论”专版)、《中国教师报》(“杏坛春晓”专版)和《中国青年报》(“冰点”专栏)。每周通过读报课与大家共同分享这些专栏专版上的精彩文章。经由报纸这个平台,学生认识了当下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比如沉潜古典诗词中浑然忘我、睿智深邃的叶嘉莹,宽仁儒雅、达观幽默、105岁的“语言工作者”周有光。他们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于提高了作文素材的品位,使文章熠熠生辉,更在于使学生的性情得到了陶冶。
  同时,笔者通过日常作文教学中有效的命题来引导学生关注时代。记得汶川地震后,笔者先读了《南方周末》抗震专题“生死一瞬,人性展现”系列文章,然后让学生以“心系灾区,同此国殇”为主题写一篇随笔。因为痛彻心扉,他们的文字细微平常而又让人荡气回肠,有悲戚的心灵,更有悲伤后的奋起。学生杨天祥的《中国的大地在震动》、蒋瑷琳的《爱在废墟中芬芳依旧》尤其动人心魄。由于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的民族留下了艰难而又难忘的履痕,笔者便以“我的2008记忆”为题让学生作文,引领他们用自己的笔记下这一年我们的民族所铺就的光荣荆棘之路。学生罗旭的文章以其对民族宏大的记忆和凝炼的笔力而刊于《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在读完“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特刊”一组文章后,学生震撼不已。尤其对那篇《张志新/任仲夷:未竟的平反》,他们震惊、愕然、愤懑、无语。对什么是“文革”,这一个鲜活的故事远胜过教科书上的轻描淡写。笔者顺势说道,“文革”浩劫其实是对常识的背离,而今天民族的进步何尝不是对常识的坚守,请以“常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非常巧,与当年广东卷高考作文不谋而合)。当圆明园兽首拍卖被炒得火热时,笔者没有围绕蔡铭超的行为展开讨论,而是告诉学生兽首被拍卖本身无疑就是我们的耻辱。面对耻辱,先贤说“知耻而后勇”,请以此为题作文。学生心潮澎湃,下笔成文时,也便情感充沛。
  三、磨砺文字:吹尽黄沙始见金
  提升学生的作文境界,不仅可以从涵养心灵、博观约取入手,引领学生站在时代和国家民族的制高点上,发出黄钟大吕之音;还可以在语言文字的简约有力上下功夫。其实但凡好文章都能体现出扎实的语言功底,为此学生在追求思想的独到与素材的新颖时,也得锤炼语言的“信、达、雅”。既要援引真实可靠,又要富有文采。
  锤炼语言,首先从文字的精要开始。陆机在《文赋》中曾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带有警策性的“片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也许不必流光溢彩,不必铺陈锦绣,但一定要深入浅出,给人以教益与震撼。如教材中的名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琦君《泪珠与珍珠》)。它们像珍珠一样,不随岁月推移而消失光彩,反而历久弥新,给人以深刻印象。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在作文中也有意识地打造这样的警句箴言,那么作文一定能上档次。怎样引导呢?笔者先让学生搜罗教材中的名句,再综合揣摩它们的特点,发现它们都高度凝炼,或带有哲理意蕴,或富有思辨色彩;在表达上也往往使用对偶、对比的手法。继而提供100则经典名言要求他们背诵,在吟咏的过程中培养这种警句意识。每每写作时加以强调,评讲时予以表扬。久而久之,学生便能够在文章中写出一些精炼隽永的文字。譬如学生在写《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时,笔者摘录了一些句子:“生命应该有所坚守,而生存不妨随遇而安。”“水穷之处的魅力正在于它既是一个尽头,又是一个开始。一个世界的尽头莫不是另一个世界的入口?”“于穷途中看到无穷,于末路中发现无尽,这是一份达观,更是一份胆识。”“危崖旁侧不惊不怨寻觅坦途,水穷之处不恼不懊坐看云起。这是一种气度,把人生荣辱只看作是庭前花开花落;这是一种胸怀,把人生去留只看作是天上云卷云舒。”这些文句也许还有一点稚拙,但还是让学生的作文倍添了生动与精彩,使文章自成高格。
  同时笔者也经常与学生做仿句练习。仿句不仅仅是对语言的磨砺,其实也是对思想的提纯。比如明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为了表达对革命的主要领导者及国父孙中山的崇高敬意,我们可以仿拟2008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经大忠的颁奖词而写为:“国难当头时,他勇挑重担;生死存亡时,他中流砥柱。他和志同道合者们筚路蓝缕,和衷共济。为了国民的幸福,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彰显了一代伟人的风范。”这里与其说文句整齐,节奏铿锵,不如说表现了思想的力度。实际上语言精粹即是思想精粹的体现,它们互为表里。因此对语言的磨砺确乎是关系学生的内在素质,一词一语皆关情,怎能不慎?如果学生勤于仿拟,且融入真挚情感,以至达到娴熟程度,那么他们的作文定然出彩。
  总之,提升学生作文境界的途径是多元的:既需要教师引领学生拥有博大高尚的心灵,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还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勤于思考,磨砺文字,锤炼思想。这当然并非一日之功,但只要学生能够孜孜不倦,文章达到一定的境界则指日可待。
  [作者通联:安徽安庆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