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是学习语言!“组织和教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语文姓‘语’,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就是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教学当然也包括诸如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审美陶冶等,但这些都是从语言教学中派生出来的,也必须通过语言教学才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的本体就只能是语言。语文教学只有牢牢抓住语言这一根本,才能回归本体,突破探究的瓶颈。
实践证明,语言品味是提高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有力法宝。那么,怎样进行语言品味?下面以孙犁的《荷花淀》和鲁迅的《祝福》为例,从六个方面谈点拙见。
一、了解品味目的,明确探究方向
未来学家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语言品味的目的,简言之,就是要学生学会“品味”语言;深言之,就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语言探究实践,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语言学习体系,最终明确探究方法,养成探究习惯,提高探究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说:“人的潜能、个性和价值是高于一切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助人达到他能达到的境界。”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完全具备语言探究的能力。
记得十八年前,笔者开展“四分三度教学法”试点(全市四个试点班之一),执教的仅是一个贫困山区普通乡镇的二流初中班级。教改的其中两项内容是“听记答问”和“快速作文”。“听记答问”要求学生能连续听记并回答多个问题。实验之初,学生连三个问题也感吃力,但经过短短两年,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比较正确地回答二十多个连续提问。而“快速作文”则要求学生在30分钟内能基本完成一篇600字左右的限制作文。这个而今即便是一流学校的实验班学生也瞠目结舌的实验,同样达到了“让学生都跳起来摘到果子”的如期目标:短短两年,有超过2/3的学生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600字以上像模像样的作文。实验启示了我: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只有状元的学生,没有状元的先生。
二、确定品味重点,引发探究欲望
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高尔基语),其中值得品味的内容很多,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包罗万象,“眉毛胡子一把抓”,其结果就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必须突出八字原则:
拈精摘要,因文施教。
所谓“拈精摘要”,即在教学中,抓住“要点、难点、特点”下手,力求引导学生把文章的“精要、精华、精粹”部分“品”出“味”来。
所谓“因文施教”,即根据范文的体裁特点,确定不同的品味重点。如:诗歌作品,品其语言的含蓄及精炼;散文作品,品其语言的优美及典雅;小说作品,品其语言的意境及个性;戏剧作品,品其语言的情味及雅趣等。还可品政治言论的主导性及情感性,文艺评论的针对性及批判性,说明文字的通俗性及准确性,纪实文学的真实性及文学性等。一句话,“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举《荷花淀》为例。这部作品是孙犁“诗化小说”的典范之作,而这种“诗化”特点主要就体现在小说“诗化般的景物描写、生动的细节描写和传神的对话描写”上。由此,领会并掌握小说语言质朴、清新、个性化和富有感情色彩等特点,就成了品味本文的重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长期以来,因为功利等原因,其中的“人文性”常被语文教师有意无意地忽略,而这恰恰就是语言品味的重点。而且较“工具性”,“人文性”更能筛选探究信息,具备探究趣味,因而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祝福》中四叔书房里的三本书:《康熙字典》《近思录集注》《四书衬》,常人只注意其“浓厚的封建色彩”;但换个角度,一本工具书,两本入门书——这不就是大师对这个所谓“老监生”入骨三分的嘲弄?
诗人何其芳曾热情歌颂:“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学成功的真正秘诀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养的。按心理学的观点,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如下图所示:
何谓语言大师?就是貌似随意,实则暗藏玄机。教学鲁迅作品,注意亮点固然重要,但挖掘语言的弦外之音更是语言探究的重中之重。
鲁迅不经意间写下的“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包含什么潜台词?如果联系文中的另外三个数字:祥林嫂的工钱——每月五百文、祥林嫂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婆婆卖祥林嫂的聘礼钱——八十千,则不难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对下层劳动人民尤其是劳动妇女的无情压迫。
三、掌握品味方法,激活探究思维
第斯多惠有句名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提高。”我们作教师的应始终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育过程中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在教育过程和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始终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提高探究能力,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关键。教师要走出“银幕”,跳下“舞台”,更新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品味语言。为此,就必须摆正学生的“主演”地位,突出实效。笔者在此推介一种“比较品味法”。
《荷花淀》“夫妻话别”,水生嫂看到丈夫吞吞吐吐,闪烁其辞,就追问了一句:“怎么了,你?”如何品出这平常话语的个中韵味?笔者通过采用比较法,只适当调整了一下语序,变换了两个标点,学生当即心领神会。详见下表:
再如,当水生嫂听到水生终于吐露真话,不自觉地被苇眉子划破了手指,但她只是“吮”了一下,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处语言所包含的感情成分,学生很难把握。笔者采用了“删字比较”的方法,同样收到了效果:
当然,主客不同,内容有别,品味方法也必须因材施教。诸如“朗读品味”、“听说品味”、“观摩品味”、“评论品味”、“联想品味”、“架构品味”等,都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值得一试。
同理,品味方法可以是事先精心设计的,也可来自瞬间的灵感触动。高明的教师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化腐朽为神奇。
教学《祝福》“祥林嫂的身份”,笔者调侃:“祥林嫂为啥叫祥林嫂?”没想到有几个调皮的男生插科打诨:“贺六嫂”“老六嫂”“六嫂”……笔者因势利导,不仅让学生领悟了“封建礼教的毒害”,还趁热打铁地解决了文本中诸如“婆婆为什么能名正言顺地卖”、“大伯为什么能堂而皇之地赶”、“四叔为什么能深恶痛绝地咒”等一系列棘手问题。
四、营造品味氛围,挖掘探究深度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语言品味实则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文学再创造”,而创造的主体又是学生,所以,必须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学氛围,“变讲堂为学堂”。
教学《荷花淀》,分析水生嫂的性格,可以模仿水生夫妻的后半段话语,虚拟两段对话,让学生比较三个“水生嫂”的性格特征。
【模拟对话一】
水生话音刚落,女人就接过了话头:“走,走,就知道走!家里咋办?干脆吧!儿子,你带走!爹,你也带走!”
水生急了:“那咋成呢?”
“咋不成?”
“我们是去打鬼子,又不是去游山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