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4年第2期 ID: 358751

[ 曹明海 文选 ]   

真语文:以语用为目标

◇ 曹明海

  所谓语用,即语言文字运用。语文的本体是语言文字,语文应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教师在语文课上要着眼于语用教语文,学生在语文课上要着力于语用学语文,使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切实成为训练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引导学生和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和语言文字构成的文本对话,让学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穿行,品味语言,体味文字,学会语言文字运用。因此,真语文就要以语用为宗旨,将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立足点,把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汉语言文字内隐着民族的思维脉络,体现着民族的思维逻辑和特征,因此语言文字运用和民族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强调语用能力的训练必须与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汉语言文字又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诗意性、审美性等特征,因此,语用能力的训练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是密不可分的。笔者认为,真语文的语用目标,是由语用基本能力、语用思维能力和语用审美能力构成的。
  一、语用基本能力
  真语文的语用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用基本能力。对此,我国许多语文教育家做过透彻的论述,近现代以来的一系列有关语文教育的章程和文件也都有明确的阐释。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用能力训练与培养,是语文课程必须把握的基本目标。叶圣陶曾经反复强调,“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不可偏废,必须一把抓”。随着国际交往活动空间的扩大,现在有些专家强调要拓展汉语文教育的国际视野,又提出了汉语言文字“译”的能力,即加强汉语言文字翻译能力的训练,这也是真语文应该重视的语用目标。
  语用能力的训练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真语文实现语用目标的重要法则。语用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语用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才会有语用的生成。我们要从这种语文生活观的认识出发,来把握真语文的语用目标。刘国正曾经指出:“语文天然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它产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人们用它来反映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印象、思想、感情等等。语文的实际运用,不能脱离生活,脱离了就会黯然失色,‘江郎才尽’。”[1]他还曾经多次强调,语文的运用与生活密切相关是语文的特性,离开了生活,语用也就没有意义了。语文与生活所具有的血肉一体的关系,决定了语用训练只有同生活相联系,才能使语用教学生动活泼,取得好的成效。否则就会枯燥乏味,劳而寡效。
  语用与生活相联系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客观要求,符合学生语用学习的内在规律。在语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社会性决定了语用训练必须与生活相结合。所谓社会性,包括两层意思。其一,语用学习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几乎无所不在,语文课堂、课外生活、家庭和社会活动构成了语用的广阔空间。“凡是有人的地方,都要运用语文。只要运用语文,就给学生以影响。”[2]其二,语文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语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离开生活,语文就没有了实际内容。因此,真语文的语用目标要求语用学习不可脱离生活,否则语用学习也就丧失了生活价值。总起来说,这两层意思说明语用与生活相联系的空间有着普遍性,也说明语用学习与生活相联系的过程有着天然性。二者叠加,语用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也就成为达成语文课程语用目标的必然选择。
  二、语用思维能力
  语用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它与语用学习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语用能力的形成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因此,要达成真语文的语用目标,语用教学就必须与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把思维能力的训练作为语用目标构成的重要方面。
  思维能力是概括地、间接地认识事物本质规律的能力。它通过语言(第二信号系统)对观察、记忆、想象等能力起着调节作用。就思维形态来说,思维能力包括形象思维能力、灵感思维能力、批判和创造思维能力。而语用学习活动则具有发展思维能力的特有条件,实际上,发展思维能力是汉语言文字特点和语用本体的内在规定。在语用教学的过程中,切实把握好语用训练和思维训练的关系,会取得二者双赢的教学效益,这是在深入认识汉语言文字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因为,汉语言文字具有象形性、情感性、诗意性、审美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它具有广阔的联想、想象的天地。汉语言文字又是民族文化的高度体现,潜存着深厚的意蕴和思维空间,凝结着民族丰富的思维创造积淀;以形表意使汉语言文字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可理解性,最能拓展人的思维想象空间,有利于思维智能与创造力的开发;汉语言文字所具有的“一词多性”“一词多义”的表意灵活性,也有利于多层次、多角度、立体交叉的语用思维的发展;汉语言文字的结构及其声调变化的丰富多彩,使汉语言艺术(如诗歌)的形式美、含蓄美、音韵美达到顶峰,极易吟咏和诵读,启发思维联想和想象;汉语言文字既具有适于艺术表现的写意特性,又具有极强的理性化和逻辑化特性,有利于多种思维结构的合成。汉语言文字构成的思维创造魅力,在语用学习活动中自然会成为活跃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的触发点。
  语用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达成语用目标的重要一环。语文课改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只有加强学生的语用思维能力,才能抓住语用教学的根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了这种语用思维品质,那么,就会以这种语用思维来把握语用的规律,解决语用的问题,从而实现真语文课程的语用目标。
  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语用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能力和创新思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教学的语用本体包含了严密的科学性和鲜明的艺术性,其听、说、读、写的语用目标要求,蕴含了丰富多样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因素。紧紧把握语文教育语用本体构成的这一特点,寓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训练于语用教学的过程,指导学生以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进行听、说、读、写的语用学习活动,更有助于实现真语文课程的语用目标。
  三、语用审美能力
  语用的过程也是审美的过程,语用训练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融铸于一体的。或许有人认为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语用教育,应当着力于听、说、读、写等语用能力的培养,强调什么审美能力,只能造成语文课程目标的多元化,顾此失彼,无助于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是对语用审美能力培养的一种偏狭认识,偏颇就在于把语用训练和审美能力培养分割开来,对立起来。其实,语用训练和审美能力培养是一个整体中的两个方面,是有机同构的,语文教学完全可以在开展语用训练的同时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把语用训练和审美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叶圣陶早就指出,进行美感(即审美)教育,培植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育悬着的明晰目标”,并且强调说明,学生具有了审美的本领,“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达到“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受用”的目的,使自己能够辨真伪、识善恶、分美丑,自觉地投身到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生活的事业中。叶圣陶还曾把语文教学中对课文的鉴赏(审美实践)比作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3]。这就更加形象地说明,语用教学与审美能力培养有着不解之缘,审美能力不仅是语文课程所不可忽视的目标之一,而且加强审美能力培养有助于提高语用教学质量。
  语用训练与审美能力培养有着难解难分、血脉相承的特别关系。语文教材中编选的课文,大都是“依照美的法则创造出来的”文质兼美的典范佳作,是集中反映自然、社会、艺术、科学、语言等美的结晶。它们不仅是语用教学发现“晶莹的宝石”的丰富矿藏,而且说明审美能力培养和语用训练一样,是语文教育语用本体所决定的不可推脱的分内任务。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其特有的教学本分,而且它和语用训练的关系,更是互为依傍,不可分割。文学文本有着精美的语言运用艺术,展示出美的艺术境界;而美的艺术境界本身,又丰富并加强了语言运用的艺术表现力。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抓住精彩传神的关键性字词语句,把学生引入文本所展示的优美境界,使他们在美的艺术享受中得到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抓住使人心灵颤动的意象、情景和形象,引导学生反转过来深入体味、领悟文本的语言艺术技巧,提高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不言而喻,这种所谓“披文入情”的过程,也就是语用教学和审美能力培养密切结合、有机统一的过程。这样把语用训练和审美能力培养融于一体的教学,才是高质量而有生命力的。
  就普遍的语用教学现象来看,审美能力培养能够深化语用教育,二者互为依托、相互促进,是不容否认的教学事实。如诗歌中的意境美(《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气势开阔,意境高远);散文中的构思美(《海市》以假衬真,构思奇妙新颖);小说中的形象美(《荷花淀》里的水生夫妇,《普通劳动者》里的将军与小李各具特色);议论文中的说理美(《崇高的理想》逐层论证,说理透辟);说明文中的情趣美(《蝉》在说明中兼用文艺笔调,风趣形象)等等。在教学中,从这些不同的审美角度、不同的审美层面,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从表层性的体味感知到深层性的领悟理解,达到从艺术审美这个更高的层次把握课文,从而深化语用教育,提高语用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总之,语用训练和审美能力培养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参考文献
  [1][2]刘国正.语文教学与生活[J].中学语文教学,1993(2).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