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7期 ID: 136274

[ 乐中保 文选 ]   

文学抑或文章——对语文高考“考什么”的思考

◇ 乐中保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评议文章】单学文老师的《中学语文教学与命题应该坚守文学阵地——从〈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语言刍议〉等争鸣文章说开去》,原载《语文学习》2009年第4期。
  【原文提要】《语文学习》2009年第2期刊登了徐默凡、李明洁两位语言学研究者对考试命题语言的批评文章。作者认为这两篇文章虽然一篇说高考,一篇说中考,但其基本的立场则是判定语文考试的文学比重高是一个错误导向,并提出了应当改变这一导向的结论。针对这一观点,作者提出中学语文教学与命题应该坚守文学阵地,并通过命题方式,来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
  单学文老师提出中学语文教学与命题应该坚守文学阵地的观点,其实并非新论。纵观近三十余年来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是有一个以文章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文学作品为主的过程的。
  文章与文学在高考中的出现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1990年,是文章类阅读材料一统天下的局面。第二阶段,1991—1997年,是文章为主,文学作品偶尔出现的阶段,这个时期基本上是科技类文章和社科类文章各取一篇;科技类文章多选自《参考消息》、《新华文摘》、《中国科技报》等报刊,反映的大都是最新的科技成果,涉及领域广泛。从分值上看,科技类文章分值高于社科类文章,大概高出8—10分左右。两者总分值在28分和30分两个数字间徘徊,没有太大的波动。而文学作品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这7年间总共出现了2次,1991年选用了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1993年选用《青菜》。第三阶段,1998—2008年,是文学作品为主,文章类作品交替出现阶段。随着新大纲的推行,新教材的使用,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文学作品阅读在近五年的高考阅读能力测试中成为重中之重。这些年,文学作品几乎年年出现,如1998年的《报秋》,2000年的鲍昌散文《长城》,2001年的(美)克里斯托弗散文《门》,到2003年的柯灵散文《乡土情结》等;而文章类作品则是交替出现,在比重上,更是相差甚大,如果仅仅就现代文来说,2002—2004年,文章分值占全卷总分的8%,而文学作品则达到了总分的12%。2005年后,文章类阅读比重进一步降为6%,而文学作品则升为15%,对文学作品的考查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观念导向。在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至二十一世纪初期,科技以迅猛之势席卷许多领域,社会整体上崇尚科技,科技理性压倒人文理性,反映到高考语文阅读试题上,科技类文章的比重有所加大;近年来,人们开始提倡人文价值的回归,对科技理性有所消减,科技类文章的比重在2005年有所下降。文学作品急剧上升,一方面体现了当代人文主义的回归;另一方面,与文学作品本身蕴涵丰富的人文因素有关。现代文学作品除了语言的优美隽永外,它还蕴涵了丰富的人文情感因子,有利于调动考生的审美鉴赏激情和对艺术语言的感悟、品味。此外,文学作品阅读的加强还与人们对语文学科属性认识的转变密切相关。二十世纪80年代末,工具主义占据主导地位,语文高考阅读测试以科技类和社科类阅读材料为主。而到了90年代末期,语文学科属性的人文主义开始勃兴,在2003年版的《全日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在语文高考阅读测试中文学作品开始受到重视,不但在文言文阅读中加入了古诗词的鉴赏,而且在现代文中文学作品的比重远远高于科技类与社科类文章。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是以文学为主还是以文章为主,从近三十余年来语文高考阅读测试材料类型的选择上看,可以发现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与语文课程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可以说语文高考阅读测试材料类型附合了整个语文教材体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文体上来看,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材,按古代诗文和现代文的循环来编排的,语文高考的阅读测试内容和教材文体分类一致。2.从所选文章的内容来看,选文和语文教材内容是一致的。以文言文为例来说明。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所选材料类型和高中语文课本所选录的文言文类型基本一致,按照文体和时代,普通高中教材文言文课文可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诸子散文,这类作品起的作用是培养学生文言文基本功,通过这些古代文言文典范来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等相关基础知识。二是史书人物传记,这一直是传统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文的主流体裁。其特点是篇幅长,专属名称多(如官职名称、地理名称),政治用语多。教学上侧重于阅读和理解,兼顾语法、词汇讲解。三是唐宋至明清的中古近代散文,其特点是浅显易懂,行文流畅,思想深刻,启人心智。教学上侧重于阅读理解和陶冶情操。从前面对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内容以诸子散文和史书人物传记为主,基本上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文臣武将、贤妻良母,选文思想性强,传达的一般都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在内容上和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选文基本是一致的。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材料也与教材关系十分密切。二十世纪90年代前取自教材的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占相当大的比重,直到1991年高考选择了一篇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文章《世间最美的坟墓》,语文教材才变成一个能力迁移的例子。到2005年高考选择的阅读材料基本来自语文教材之外。随着高中语文教材“一纲多本”局面在全国的出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测试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现行语文教材。这种选材命题的用意在于突出对考生语文能力的测试,避免出现死记硬背和押题的现象。但是通过对近三十余年阅读材料的分析,可以发现,高考语文阅读测试的考试内容,与教材关系十分密切。尽管阅读材料大都取自课外,但是现代文要考核的各类常用文体以及文章的关涉内容都是在教材学习中学过的,淡化课本命题,却处处有课本的影子。
  第二,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与学生生活缺乏联系。我国语文高考阅读测试材料的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迫近程度较低,体现更多的是文以载道的教化思想。所谓迫近程度,首先是指与社会现实的接近水平——是否源于生活实际又为真实交际服务;其次是指材料与考生的思想,生活的交涉距离——是否被学生所关注并贴近他们的生活范畴。这些年的社科类文章涉及文艺学、教育学、文化学、考古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各个方面。自然科学类的文章反映的大都是最新的科技成果,文章涉及领域广泛,选文注重高新尖等前沿性、前瞻性科学技术的信息描述。但是这些材料对考生来说却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超越了学生的生活范围。如郑友霄以2004年的语文高考的科技文阅读为例,认为目前的语文高考科技文阅读严重背离了学生的生活,存在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出题者混淆了普通阅读和专业阅读的界限,这种只有相关专业人员才能阅读和只有他们才可能读到的阅读文本拿来给我们这些可能一辈子都在进行普通的常规的阅读的考生,其阅读的价值何在呢?”这导致的结果就是:“考生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可曾有一分语文的影子在起作用?这种几乎剥离了考生所有的知识背景进行文字阅读的考核办法,正像所有扒光了羽毛的鸟儿到上帝那儿选美一样,表面上倒是十分公平了,但谁是乌鸦谁是凤凰也就无法区别了。①”纵观近10年来的全国高考现代文阅读,内容以文史、科技知识为主。高考为何偏爱文史、科技类文章?大概是从高校招生的角度来考虑的。因为大学里的专业大体上可分为文理两类,考生如果能读懂文史、科技类文章,便可适应大学深造的要求。殊不知,这种想法完全忽视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和考生的实际,把原来是对语言理解的测试变成了大学预科式的专业知识的测试。我们知道,阅读专业性强的文章,不仅要有较强的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有较丰富的知识背景和一定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而这些和高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