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5年第1期 ID: 359013

[ 曹明海 文选 ]   

语用性: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曹明海

  对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认识,长期以来存在多种分歧,如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民族性、言语性、实践性、综合性等,而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直争论不休。许多语文教师陷入“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语文课”的教学追问,给语文课改带来不少困惑。
  那么,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到底是什么?要切实弄清楚这个重要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就是确定语文课程的逻辑起点和学科基点。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在于它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核心指向与根本宗旨,语文课程的目标与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语文这个学科基点出发,应当肯定和确认“语用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切实把握语文课程的这种语用性特点,确认语文课程的语用性定位,就会走出“泛语文”“非语文”“去语文化”的教学困惑,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给语文课程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推进整个语文课改的发展。下面,我们来具体探讨语文课程的语用性特点。
  一、语用的基础性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学会生活、从事各种工作、进行社会交往活动必备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突出的是语用的基础性,教师要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语用基本训练,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样样都不能马虎。语用教学要真正做到“实”,使学生真正提高语用的技能,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了解语用的功能和方法。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各有自己的套路,习得并掌握有关语用的知识,这是熟练运用它的前提。二是要进行语用的实际操作。语言文字运用在实际操作中才会发挥出应有的功能,语言文字也只有在实际运用的操作中才有生命。知行统一,是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必要条件。这就是说,语文课程的语用性和操作性很强,让学生获得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要靠语用知识加实际操作。打个比方说,弹钢琴要懂得乐理,但如果不去练习弹奏,永远也弹不成曲调。只有实际操作,才能提高语用能力,打好语用基础。
  语文课程重在语用实践,而非空洞的说教。学生语用实践能力不是在课堂教学说教过程中训练的,而是在具体的语用实践和言语践行中形成的,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语用践行的场所。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实践和语用表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能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能在生活和其他领域中”的语用能力,并做到“正确、熟练、有效”。第二,语文运用要结合学生实际,形成学生自己的发展方向。“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这强调的是学生在语文运用方面应有明确的自我判断和自主选择。第三,语用实践中学生要明确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者和先进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强调要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对待优秀的文化遗产要继承和传播,对待多元文化要关注和剖析。第四,要综合性地运用语文。综合性的语用实践,一方面要做到语用内容的综合,拓展语用学习范围,实现不同学科间的横向沟通;另一方面要做到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实现语用学习能力的横向迁移。第五,应在语文实践中发现和创新。语文实践的语用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在语文实践中要“尝试新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二、语用的民族性
  语文课程强调语用的民族性,即着眼于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在语用过程中深入了解民族的固有文化,突出汉语文教育的民族性。
  应该说,语文课程是以汉语言文字运用为基本内容的语用活动,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汉语言文字的民族性特点和教学传统,体现出汉民族文化精神和气派。这种民族文化精神和气派,应渗透在包括语用主体的语用实践活动在内的语用教学过程中。因为语用教学情境中每一个语用主体,无论是教的主体还是学的主体,他们的价值观念、情感模式、表达方式等都深深地烙上了民族印记,呈现出鲜明而独特的民族色彩,洋溢着浓郁而醇正的民族气息。如若无视这种民族的精神特征、文化品性,语用主体对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感受、体验,对民族文化心理的体认,自然就因受到阻滞而逐渐迟钝和漠然,进而语文课程的语用教学厚植民族文化精神的使命与价值将会落空。因此,语用教学必须体现民族文化的特色和意味,彰显民族的情感、精神和气派。
  我们倡导的语用教学的价值体现和实现,并不仅在于达成有关“何为语用教学”的学理,还应彰显“如何达成语用教学”的智慧与觉悟,而且更应传达民族的真善美、理想、信仰和情操。语用教学的这种智慧和觉悟,自觉铺展为教学过程中的读、写、听、说等各种具体语用学习行为,在抓好语用训练的同时,唤醒沉睡在汉语言文本内的民族文化精神,更以一种文化本能和文化传统还原、照亮学生的心灵空间,使学生在母语学习和语用的过程中,在精神上形成深沉的文化自觉,一种对文化的认同与归属的内在情感和信念。
  语文课程内蕴的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丰赡的民族文化精神,以及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方面发挥的功能和效力,确是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语文课程的语用教学其实是民族文化阐扬、民族情感认同、民族精神培植的过程与行为。打开课本,字里行间跳动着民族文化的命脉,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液,诉说着民族的生活、经验、思想和情感,显现出民族文化个性和民族精魂,就是作为书写形态和信息承载的汉字,也以其“比物取类”“观照人本”而呈现出汉民族独特的生命意趣和文化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讲,掌握一个词语,理解一句诗词,阅读一篇文章,就是给人的神志打开一扇窗,为人的精神种下一粒籽。故而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并非仅仅是知识积累、能力历练的过程,还是民族文化体认与自觉、民族情感及民族精神建构与生长的过程。
  三、语用的科学性
  语用作为一种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技能活动,要求语用教学的内容和体系结构,既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质,又要符合语文课程的语用规律和学生语用学习心理发展的特征。特别是语用教学的体系结构要有其整体贯穿的“纲”,各个构成部分和学段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彼此紧密联系。语用教学的这种科学性基点,包括序化组合、功能整合两个主要方面。   第一,语用内容的序化组合。所谓序化组合,就是按照既定目标,有序地设计语用教学内容。有序性是科学性的基本性质。语用教学的有序性,就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将学生应掌握的语用知识与语用能力按难易程度,结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语用基础设计成台阶式的有序训练过程,使语用教学形成有梯度的语用内容体系。这种序化组合的语用教学,会消除各学段教育的相互交叉重叠的弊端,使语用教学思路明晰。学生语用学习的每一步,面临的都是新鲜内容,符合青少年学生求新进取的心理特征,容易激发语用学习积极性。这是语用教学内容序化组合的基本标准。要切实使语用教学内容的建构有这样严整的“序化”,我们必须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明确,即以语文课程的要求规定语用内容,语用内容又要划定结构体系。反过来说,就是语用体系要鲜明地体现语文课程要求,包括总的要求,乃至每个学期、每个单元的要求,这样才能建构明确的有序化语用目标体系。二是渐进,即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分别来说,就是语用知识的教学要适当,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语用能力的训练宜反复进行,不断加深,螺旋式上升,利于学生获得熟练的技能。三是和谐,即语用体系的制定,要把纷繁复杂的语用内容合理地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语用内容的组合要有一条主线,在主线的统摄下,要使各方面的语用内容都有适应的位置,配合得当,相得益彰,而不致失于互补搭累或互相干扰。语用教学的实践经验说明,这种语用内容序化组合观,是切实把握语用教学科学性基点的重要保证。
  第二,语用教学的功能整合。所谓功能整合,主要是指强化语用教学的整体功能性。我们应把语用教学看成一个整体构成,看到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从整体的角度注意协调和处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获得其功能整合的效益。语用教学的科学性,显然就内含着整体性的观点。在每个学段总的语用学习要求统摄下,每个年级应有自己的语用学习要求和重点,要使其有“序”,不仅要符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而且其中的各个语用学习要求应该有合乎规律的联系。“序”要言之成理,但不是定而不可移的,仍然可以在语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就是说,倡导把握语用教学的科学性基点,是以强化语用体系的整合功能为着眼点的。语用教学只有具备这种整合功能,才能使之既具有集约性与实用操作性,又能为语用教学提供阔大的张力空间,发挥其整体构成的综合性效能。
  语用教学的科学性思想基点,归结起来说,包括三个方面的要义:一是语用教学内容的有序化,即序化语用内容,建构学生获取语用知识和语用能力的内部机制,使语用内容在开放状态下走向有序;二是体现语用规律,要循序渐进,体现教学梯度,以学生语用认知心理状态变化和语用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为依据,这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理论上的科学性观点;三是重视语用的个性特点,根据语用实际对语用的要求和各个学段的重点灵活把握,既可因材施教,又兼及学生个性。这样的语用教学更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在弹性发挥上也更具有优越性。
  四、语用的时代性
  语文课程的语用内容来自广阔的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文化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及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特别是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往往制约着语文课程的语用教学,要求语用教学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代生活节奏同步,反映时代文化精神的内在律动,表现时代文化精神的风貌和特质,从而为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服务,实现“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语用目标,完成时代与社会赋予语文课程的特殊使命。
  从语文课程的语用主体来看,无论是作为“教”的语用主体——教师,还是作为“学”的语用主体——学生,历来是“时代文化精神的体现者”和“时代文化思想的表达者”。在任何一个时代,他们无不都以传播其特定的时代思想、社会愿望、文化精神为己任。有人说,时代文化精神是无数个体精神理想、价值追求与取向的集中体现与凝聚。因此,常常处于一定时代文化思想前沿、备受时代文化精神召唤的语用主体,必然对之有更敏锐的感知、更深刻的自主把握,使自身更自觉、更有效地从时代精神中汲取营养,积蓄和拓展自我的本质力量,促进语用主体的开放性与创造性升华。其实,自觉传播时代文化理想与愿望,开拓时代文化疆界,弘扬时代文化精神,本来就是语文课程的语用主体不可回避的职责。语用主体只有时刻感应时代的大潮,把自己的“笔触”探入外界现实,与时代文化精神息息相通,才会开启语用思维、拓宽语用视野和展现人文情怀,具有强旺的语用创造力。不仅如此,时代文化精神的主体自觉,还有助于加强和拓展语用交流的渠道,在各种新的时代文化信息的接受中,逐步摆脱陈旧语用观念的束缚,摒弃落后的语用思维方式以及僵化的教学模式,使自身的文化意识不断适应时代文化、社会生活的变革与发展,从而真正成为时代文化精神的体现者、表达者与传播者。当然,语用主体对时代文化精神的感知把握和表达传播,并非意味着离开语用教学而向某种时代政治、意识形态机械地认同,更非是“以道为主”,去做时代政治的传声筒,而是将时代文化精神融化在自身的语用观念意识里,渗透在语用的创造活动中。这就是说,语用主体主要是凭借自身敏锐的感受力和认识能力,深入时代、社会、人生的底层,在沉隐的文化层面去感悟、理解和把握时代文化精神的本质与流向,将自身放置于时代文化精神的宏观背景中加以反思、拓展与确立,以此来获得自我意识、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与时代文化精神的感应和同构。
  从语文课程的发展历史来看,一直存有两种语用价值观:一是语用的社会价值观,即认为语文课程的语用价值在于它能够弘扬时代的文化精神,促进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二是语用的育人价值观,即认为语文课程的语用价值在于陶冶人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实,这两种价值观不应当是对立的,而应该是统一的,因为无论是社会价值观,还是育人价值观,都要适应特定的时代精神和文化观念的要求。语用教学是以人的培养为目的的,而人的根基在社会和世界。人在社会中生活,在世界中生存,语用教学必须在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生活的关系中展开,即把语用教学根植于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生活的关系之中,关注世界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生存命运。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报告中,提出21世纪世界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显然就是从教育、人、世界、社会、生活的关系来着眼的,充分体现了21世纪社会经济与教育发展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毫无疑问,这也应该是语文课程语用教学文化精神时代性的鲜明体现。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程一直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与时代对自身的语用要求,封闭性的语文课程观念多是关注“怎么教”的问题,而缺乏对前提“为什么教”的反思。语文教学形式名目繁多,但多数只是从不同角度来解释和设计语文课程教学方式本身,没有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与时代中,没有着眼于人与世界、人与社会的关系来探讨语文课程的语用性问题。应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失误,它致使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泥潭中不能自拔,背离了新世纪呼唤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时代精神潮流。语文课程语用教学应该跳出狭隘封闭的小圈子,投入时代和社会的阔大怀抱,以展示汉语文有别其他文化意蕴的特质,给当今时代和社会赋予跃动的语用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