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语言是指对某些类属边界不清晰和形态不确定的事物的表达,或者人们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运用具有模糊概念的语言单位进行表述的语言现象。简而言之,就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语义信息具有多种解释或没有确定解释的语言。模糊语言不仅大量存在于我们的口语中,而且经常出现在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中。中学语文课文中也有许多模糊语言,仔细揣摩,我们就会发现其具有非常巧妙的表达效果。模糊语言不是直截了当地把该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而是用间接、隐晦的手法暗示出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话里有话”。由于它具有表层和深层的多种语义,因而带有浓厚的模糊色彩,需要联系特定的语境才能领会其深层的意义指向并由此获得审美的愉悦。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课文模糊语言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中学语文课文中模糊语言的用法及实例赏析
1.运用多语义的句子表达深刻丰富的意思,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鲁迅《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中的“大约”和“的确”两个词表面上是矛盾的,含义却是深刻而丰富的。说“大约”,因为这些年来从没有人确切地讲过孔乙己已死的消息,只能用“大约”来推测;说“的确”,因为从孔乙己的社会处境和不幸遭遇来看,他的死亡是必然的,是不用怀疑的。又因为孔乙己在社会上毫无地位,根本不受人们的重视,他即使死了也是默默的,无人关心。小伙计确信其死,但又始终没有听到确切可靠的消息,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用这样模糊的语言表达了丰富深刻的含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从巴尔扎克的著名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节选的课文《守财奴》有这么一个情节,葛朗台知道太太一死就得办理遗产登记,就得分遗产给女儿,而这样等于要了他的命,可是要给太太治病,他又舍不得花钱。于是他问医生:“要不要花很多钱?要不要吃药呢?”“不用多少药,调养要紧。”医生不由得微微一笑。医生这“微微一笑”表面上看似很平淡,实际上还包含着深层的意思:好一个守财奴!家里金山银山,花两个药钱都舍不得。这是对葛朗台无言的讽刺。
2.语义明确,却用委婉的说法,使语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而又隐含着一种模糊美。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到”一句。作者把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不可弥补的损失,形成了随作者意向而复合成的“空白”,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不可替代,对马克思的逝世无法挽回而无限悲痛的思想感情。
鲁迅小说《药》中的一句“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硬硬的”是指铜钱,作者不直接说“钱还在”,而是说“硬硬的还在”,抓住了铜钱的特征,形象生动而又含蓄,充分体现了华老栓谨小慎微的心态,具有一种含蓄美。又如孙犁《荷花淀》几个青年妇女商量去探望丈夫,有一个妇女说:“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明明是自己想去看,却不好意思说,便搬出“婆婆”做理由,最后还不忘加一句“有什么看头啊!”,有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含蓄而又有点模糊,有一种朦胧的美感。
3.运用双关语,使语言蕴含丰富的韵味,显示出模糊的特色,准确地表现特定语境下的独特语意。如曹禺《雷雨》第二幕周朴园和鲁侍萍在周家客厅相遇的一段对话:
周朴园:你知道她现在在哪儿?
鲁侍萍: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周朴园: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
鲁侍萍:嗯,就在此地。
三十年前,侍萍与周朴园有过一段感情,还生了两个孩子,后来周朴园为了与富家小姐结婚,把侍萍赶出周公馆。三十年后,侍萍却意外地出现在周朴园面前,当然,饱受欺凌的侍萍是不会忘记周朴园的,但生活优裕的周朴园已经完全认不出侍萍了,他们对话中最后说及的三个指示代词,都不是定指,其范围可大可小,具有不明确的模糊性。周朴园说的“这儿”“此地”的所指跟一般情况下的理解不同,一般情况下指说话人所在的地方,从特定的语境看,周朴园说“这儿”“此地”所指的可能是“本城”或“周公馆附近”,并不是指他和侍萍所处的周家客厅。侍萍所回答的“就在此地”里的“此地”这个词也很有韵味,因她是在回答周朴园的问话,所以也具有“本城”或“周公馆附近”的意思,此外,由于她有欲与周朴园相认的意图,故也有“就在你面前”的暗示在其中,这是一句双关妙语。如这段话不用模糊潜台词,侍萍直接说出“就在你面前”就显得过于直率,变得枯燥乏味,没有悬念,也不利于剧情的发展。
丁西林的独幕话剧《三块钱国币》的结尾,成众说的一句话“和棋”就包含着两层意义。这句话表面上是说他跟杨长雄下的那盘还没有下完的棋算“和棋”,实际上是十分风趣而又一针见血地比喻杨长雄与吴太太两败俱伤的争吵。吴太太得到了李嫂的三块钱国币的赔款,是打了胜仗;杨长雄故意打破第二只花瓶给了她第二笔赔款,她丢了面子,就等于吃了败仗。杨长雄说不服吴太太,因此打破她的另一只花瓶来出气,可以说是打了胜仗;但是一个穷学生平白地赔上三块国币,也可以说吃了败仗。双方都有胜有败,但谁也没有真正彻底打败对方,成了“和棋”的局面,一句双关语,不仅具有模糊的艺术韵味,还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4.运用反语这种特殊的模糊语言,不仅强化了语言的模糊色彩,而且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反语是指所说的言语与所要表达的本意相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说反话”。这是思维与言语表达的自相矛盾,故称为悖理模糊语言。它的特点是有意悖理,即有意去违反常理,常常褒义贬用,贬义褒用,正话反说,反话正说。
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中有这么一句:“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句中的“狡猾”一词本义是诡计多端,属于贬义词。这里是贬义褒用,是调皮机灵的意思,这样一用就使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形象跃然纸上。孙犁的《荷花淀》中写几个青年妇女探夫未遇,返回路上“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这句话中的“狠心贼”原是贬义词,但用在这里是“爱人”“心上人”的意思,贬义褒用,含有一种亲昵的味道,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5.运用省略来增强语言的模糊性和韵味,让读者去想象和揣摩其中的意蕴。它的特点是以最简单的话(有时简单到只有一两个词)去表达最丰富复杂的含义,余下的就省略不说,由读者调动自己的审美意识去思考、想象、体验,才能领会出话里的意韵,这也是一种模糊语言。所谓省略就是有意只说出半截话或者省掉关键的部分,只给一点暗示,让读者从中体味整句话的含义。这种话语虽不完整,但读者并不觉得难懂,反而感到更含蓄,更有韵味,正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语)。
曹禺《雷雨》第二幕,鲁贵向女儿四凤索钱时的对白就有几处模糊省略语。
鲁贵:我说,大少爷常跟我提过你,大少爷,他说——
四凤:(管不住自己)大少爷!大少爷!你疯了,我走了,太太就要叫我呢。
鲁贵:别走,我问你,前天我看见大少爷买衣料——
四凤:(沉下脸)怎么样?
鲁贵:(上下打量)嗯——(盯住四凤的手)这戒指(笑着)不也是他送给的么?
这里有三处省略,第一处省略“他说——”说什么?鲁贵没有直接说明,省掉了下面关键的话,从上下对白中看鲁贵要转达大少爷的话肯定是与四凤有关的内容,以试探四凤的反应。这是含蓄地暗示女儿要明事理,乖乖地听自己的话。第二处只说出看见大少爷买衣料,却没了下文,让女儿去揣摩全句含意,鲁贵是暗示自己已掌握了女儿与大少爷之间的一些事,以此要挟女儿,但又留有余地。第三处是语气词“嗯”后面的省略,这是拖延时间,以引起女儿内心的紧张,使女儿猜不出自己将要说的是什么。这是利用只有半截话的省略,既使戏剧气氛一松一紧,同时也让读者享受到含蓄的艺术,具有模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