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第11期 ID: 406247

[ 王霞 文选 ]   

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快乐作文

◇ 王霞

  作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以培养书面表达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课程,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决定着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学生要做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提到写作文,那肯定是“老师,又要写作文了,能不能不写呀?”一句话学生怕写作文,或者说不想写作文,不知如何下笔写作文,就是写出来了,又不知能不能得到老师的好评,能不能给个满意的分数。面对学生的这种状况,我们应当怎样才能让学生快乐的作文,让写作的过程成为一种享受呢?
  关键是要“有兴趣,有乐趣,有自信心。学生对作文要‘有兴趣’,要‘乐于书面表达’,要‘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有兴趣,有自信,这是作文的前提;没有兴趣,没有自信,学生作文就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主编:苏立康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第163页)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去快乐作文呢?其实就是在作文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交流分享,体验成功,体验快乐,让他们找到自信,有了自信,就有了自觉表达的愿望、兴趣,就会不由自主地去钻研、去学习、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去体验、去创造,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就不愁写不出作文、写不好作文来。本人认为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分享作前准备
  每次作文前按照计划,都提前一周把下周作文的题目及要求印发给学生,让他们查阅资料,收集素材,以便在下周的作文课上进行交流分享。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媒体、报刊、杂志、书本、走进生活、亲近自然,还可以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多种方式获得素材,这本身就是一个自觉地学习过程,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一个愉悦的过程,再进行交流分享,不但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写作素材,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找到了自信。老师也考查了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又考查了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这为后来的写作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如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的第2个作文题目,以“他是位性格 的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老师提前一周把这个作文题目发下去,让他们收集有关这个方面的素材,结果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准备。有的通过书本、杂志,有的通过网络、媒体、有的仔细观察,留心周围熟悉人物,有的关注人物语言,有的关注人物外貌,有的关注人物动作,有的积累名家名篇,有的积累优秀作文等等,上课时把他们占有的材料进行组内交流,分享成功,分享快乐。这样既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更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老师也考查了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途径,这样一箭多雕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二.分享作前指导
  写作前的指导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针对具体题目,进行适当地点拨。一种方法是一部分学生来审题、分析,其他学生补充;另一种方式是分小组来讨论分析,然后大组来交流,无论哪一种方式有了前面的前提准备,学生都有话可说,都乐于表达,交流后评选优胜者或优胜小组。整个过程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找到了自信,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激发了写作的欲望。如“他是位性格_________的人”,学生有了作前的准备,都知道首先确定写什么人,这个人的特点是什么,是“内向”“泼辣”“刚强”“软弱”,还是“粗中有细”等等,然后在交流中他们知道所写这个人的个性特征在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会有怎样的表现,动笔前有了上述准备,所写人物的个性特征怎能不具体生动呢?
  三.分享作后批改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传统的老师批改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拿到作文本后,通常只是去浏览一下分数和老师的评语,至于老师怎么改的,为什么改了,学生根本不去思考,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长此下去,学生就会对作文失去了兴趣。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批阅方式,分组互批,让他们分享乐趣。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改前指导,教给方法。每次修改作文之前,可先学习课本上修改作文的方法,每次一个重点,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一是常规的修改方法,即从遣词造句、修辞方法、标点符号、文面整洁、书写规范等方面进行修改;二是具体的修改方法,即根据本次作文的具体要求,提出具体的修改方法,如作文的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制定出本次作文的修改方法标准。当然老师在修改之前先要对本次作文的情况有个大致地了解,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地具体指导。
  2.制定细则,明确要求。制定细则指的是针对本次作文,制定的具体的修改要求。如对《森林音乐会》一文的修改时,不但要从遣词造句,标点符号,书写习惯等方面进行修改,更要求从是否准确、生动地抓住了动物特点,想像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修改。每个标准都要有具体的分值。
  3.分组互改,写出评价。具体做法是组内成员互批,批后组内互阅所有成员的作文及批阅情况,推荐一位批阅较好的同学,组长负责小结并写出书面材料,组长可由大家轮换担任。初次修改时可将某篇作文印发给所有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来改一篇作文,然后分小组评选出改得比较好的同学,组长负责小结。注意课标强调:“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新课标还强调:“要能与他人交流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4.推荐美文,晒晒评语。老师从各组推荐的美文和优秀评语中,选出优秀的再由师生一起修改,看看还有哪些亮点、哪些不足,晒晒评价是否恰当,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的,怎么改能更好,就这些问题大家再一起进行讨论、交流、分享,最后推荐给级部统一印刷。
  5.交流反馈,美文共赏。以上环节结束后,进入交流反馈,美文共赏阶段。第一步批改人将作文返还给作者,作者根据批改人的意见,写出自己的感受,总结得失。这一过程中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和批改人进行沟通交流,分享感受。第二步要在下一周的时间才能完成,各班推荐一篇美文,上报级部,由级部负责把所有班级的美文统一编辑、印刷,发给学生,每周一期。学生每次拿到材料,都像只饿虎看到了熟睡的婴儿一样,迫不及待地一头扎进去。有很多同学看后回家推荐给了家长,我们每周一期的优秀作文也成了家长们的每周必读,让他们也来分享我们的成果,分享我们的快乐。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力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作文的兴趣,激发了他们作文的潜能。
  其实,学生作文的潜能是每个学生都有的,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赋予的。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学生不积极、不主动,而是学生的主体性被压抑了,兴趣索然了。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作文的交流分享恰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的课内写作与课外写作紧密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写作实践的能力。
  自从实行这种“交流分享”的方式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明显的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断激发了学生课外创作的兴趣。两年以来,已有多篇学生课外创作的诗文在报刊上发表或在省、市、县组织的作文比赛中获奖。(其中徐理同学写作的《心田半亩》,荣获第十三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韩颖同学写作的《载着蒲公英的梦》,荣获第十三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三等奖)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是好学的基础,是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总之,交流分享激发了学生主动写作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使他们在相互交流,相互评改中,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享受到了写作的快乐,使他们更加“乐于写作”,快乐写作。
  王霞,教师,现居江苏涟水。

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快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