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第11期 ID: 406243

[ 王霞 文选 ]   

在文学薰陶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力

◇ 王霞

  在现行语文课本中,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经典的优秀文学作品。而经典的作品,固然凸显了秀外慧中的优秀特质,但是也存在一个客观问题,因为时代久远而远离学生的生活视野,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古典美人。学生的阅读感悟有着一定的难度甚至障碍。而老师的作用之一就是去除学生的阅读陌生感,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亲近感,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触摸作者心灵的时候,独自走进作品,感悟作品所呈现的精彩的社会生活,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夸美纽斯曾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作为老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去阅读、感悟作品的精华和精彩。
  在复述中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好的文学作品从作品内容到结构布局谋篇,从语言特色到思想情感等,都值得学生去咀嚼欣赏,感悟揣摩。而创造性复述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复述时学生总要加入个人的感受和理解,而这种感受就有学生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在起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梳理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在教《背影》时有位老师先叫学生画出课文中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然后让学生用有关词语复述课文,词序可以调换。采用这样一种复述方式,让学生在积累词汇的基础上感知课文内容,体验作者情感。也可以从作品中人物的视角去复述课文。比如,《我的叔叔于勒》就可以让学生以于勒的口吻来复述课文。
  在探究中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关键是要找到打开这个窗子的“把手”。这个“把手”必须适合学生身心特点、课文特色,能够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要做到这点,最关键的就是要落实陶行知说的“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的教学思想,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思考、发现和收获。
  语文教学的“把手”其实就是找准一个突破口。有了突破口,就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看似一个简单的切入口,却需要执教者具备对教材把握的深度和广度,需要扣准教学目标,体现教材特点。教学中应抓住关键性的词语,作为切入口,去感受作品中隐含着的“言外之意”。比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可以说是把握全文的一个“把手”。老师可以在这里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所透出的看似矛盾其实却很有深意的内涵,引领学生进而去分析人物、品味语言、感悟作者所流露出的对作品主人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同情和批判。
  有的同学分析说,在酒店长衫主顾和短衣帮之间,等级森严,隔着一条鸿沟,而孔乙己却和这两种人都不同。
  有的说孔乙己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为的是要摆读书人的架子,以显出非同一般,比“短衣帮”高贵,不屑与他们为伍。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有的说这句话很浓缩,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及性格特点。
  在想象中培养感悟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非常重要,它是学生能够真正走向作者,走进作品的重要途径。《孔乙己》最后,用手“走”来又“走”去,是非常震撼人心的一个场面,很值得玩味。可以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猜想以后的孔乙己会怎么样。从而体会那种“言已尽而意无穷”意蕴之美。对于结局,同学们发挥想象,给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和结论。有的说孔乙己衣破体瘦,大概到不了家就会在冰天雪地中冻死了,有的说他身无分文了,最终会病死,有的说他食不果腹,最终会饿死;也有同学逆向思维,认为孔乙己没有死,他借钱治好了腿,后来还中了举,也像丁举人一样作威作福的。我顺势问道:是作者直接写出结局好还是课文这样结尾好?经过讨论,同学们得出结论还是课文的结尾好。老师又举了《基督山伯爵》中结尾基督山伯爵的一句话:“艾得姆,我还会回来的,这消失的只是基督山伯爵”。到底基督山伯爵后来回来没有,作者没有说,叫你想象:相爱的人能最终生活在一起吗?这就抓住了读者的心。好的文学作品无不是含蓄优雅的,要给他们留下第二次创作的空间。康德说过:美的东西要孕育过去,包含未来。从这一点上讲,含蓄之美就是要把美的空间留给学生进一步去领略与创造。
  语文感悟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必须充分利用各个教学环节,引领学生去亲近文学,感悟文学,让学生的每一次文学作品的畅游都是一种享受。
  王霞,教师,现居江苏海安。

在文学薰陶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力